CC读书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1

爆竹声中除旧岁,转眼又临上元之夜。

这是每年一度最热闹的灯节。但见东京城内,满街灯景诱人,坐车灯、滚球灯、槊绢灯、日月灯、诗牌绢灯,镜灯、字灯、马骑灯、风灯、水灯、琉璃灯。..... 令人目眩,简直成了灯的世界。

比起往年,今夜看灯的人特别多。这是因为今年变了年号,由天禧改元干兴;其二,闻说真宗皇帝,龙体已经康复,今夜将登上宣德楼与民同乐,所以人山人海尽往这里移动。但见楼前御下,以人工扎缚的彩山高达十多丈,挂满各色各样的灯,彩山上高悬大榜,上面用烫金大字书写“与民同乐万寿山”。成千成万的百姓,云集在这里,他们一边翘首以待,一边却在悄悄议论-

“咱们的皇上,病了好久,有一年多了吧?\"”何止,自天禧三年就卧床不起了。听说这几年批阅奏章、委决国事,全由刘皇后呢,后来才令皇太子监国。“

”屁,那小娃娃,不过才十三岁,能监什么国?还不是刘后说了算数。“

”好在皇上病情见好,不愁此妇翻天啦。“

众人正议论之际,忽闻一声传呼:皇上驾临宣德楼!

立时,千万个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直往楼前挤,紧接便是欢声雷动

“吾皇万岁万万岁!\"

”圣皇万寿无疆!\"

其实,宣德楼高高在上,站在地面,顶多只能看到影子,究竟皇帝康复到什么样子?百姓们都不得而知。尽管这样,人们仍然坚信,皇上没大恙,天不会塌下来。

可是,才过上元节收灯,正是京都人士出城探春时,市井上忽然传来流言,说是前不久,太阴、岁星犯紫微,此乃天垂征象,不日必有大丧。

所传果然不差,真宗皇帝气如游丝,躺在延庆殿之东偏,命在须臾之间。

“皇帝没救了”,宫中议论纷纷,朝臣猜测种种,有人惊,有人愁;有人唯恐天下不乱。但大家都不便言明,而在密切注视手操大权的刘皇后。

刘后曾因刘美之死,一度伤怀过度,此时面临垂死的皇帝,却顾不上悲伤。皇上久病不起,她已有心理准备,加上她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已作出了最后的抉择,今日正要实施她的第一道计划。

“禀皇后,”雷允恭进来禀道:“人都到了,只差八

王爷没来。”

“八王?为什么不来?\"

”他说。..... 近日偶患风寒,不便出门。“

这个八王爷,便是真宗皇帝的胞弟赵元俨,享有声望,但一向深居简出。刘后不过试着差人去请他来,果然不肯赏光,使她不得不起了提防之心。

\"皇后,该怎么办呢?“雷允恭小心地问。

”不来就罢了,把已到的人都唤进来--回来!听

着:门口由你跟阎文应把守,非吾允准,不许放一个进来。“

雷允恭如命而去。

这里是延庆殿西楹的一间密房,被召来的有宰相丁谓、副相冯拯、枢密使曹利用;刘后当年寓居的主人张者,以及杨崇勋等人。

”诸位卿家,看来皇上是不济了。“刘后开门见山地说:”而今太子年幼,纵然接替皇位,也无法自立,你们说,接下去该怎么办好?\"

“不容置疑,今之社稷大计,全赖皇后娘娘了。”丁谓率先进言道。

众大臣都有备而来,异口同声地说:

“是啊,先让太子接替皇位,再请皇后垂帘听政。”“臣等愿奉新君登基,军国大事悉听皇后处分。”“其实,皇上已立下遗诏,所载明白无误,但我要说的是。.....”刘后欲言又止。

“与其如此,不如让皇后直接称帝。”丁谓直截了当地说。

啊!这句话明白无误,刘后一阵振奋。她昂起头,耸起耳朵,正急待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附和者。可是,刘后抬头扫视一周,除了丁谓外,其它都装聋作哑,低头不语。

刘后怅然若失,深吸了一口气,但同时也有所清醒。她终于清楚了:眼前这些大臣,表面上依附她,骨子里向着赵姓皇家,这使她又想起刘美说的那段话:“皇后不倚重太子则人心不归服,皇后如加恩太子则刘氏安。”这话目前仍然管用,也使她悟出一条道理这个太子,过去是她手中的王牌,以后仍然如是。眼下,这张王牌决不能轻易甩开,否则,人心就不能归服。也就是说,这一步不能迈得太大,只能渐进之。现在要紧的是,先收买人心。

“渚卿听着。”刘后说道:“皇上不仅立下遗诏,而且留下口谕。”

众大臣肃立恭听。刘后宣布道:

“宰臣丁谓加司徒,冯拯加司空;枢密使曹利用加左仆射,兼侍中;张者进为枢密副使;杨崇勋授殿前都虞侯,与夏继恩兼领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在场的大臣一个个都得到好处,各自都明白:所谓皇上口谕,其实都是刘后的意思,大家既然心照不宣,也乐于依附眼前的刘后,因此都表感激之情。

“且慢谢恩!”刘后补充说:“此不过初拟,未经学士草制,不能公开出去。但各人心中须有数。总而言之,我已将诸卿看作栋梁,诸卿切勿有负重望。”

丁谓首先表达不负所托,并誓言遵从刘后之嘱付;众人纷纷仿效。

“皇上还有口谕,”刘后又再发话:“一旦新君登基,凡军国大事、朝臣升迁、官员罢免,都须尊本皇后一声,谁也不许擅自作主。”

“臣等谨遵圣旨。”

该抓的权都抓到手了,刘后稍稍放心了。她忘了皇帝正处在弥留之际,却沉浸在遐想之中。

刘后得意之时,也是皇帝命终之日。

干兴元年二月二十九日,真宗赵恒驾崩,终年五十五岁。遗诏曰:

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令皇太后权处分军国大事。当日,十三岁的赵祯接替皇位,为大宋第四代皇帝(后世沿称'仁宗')

2

雷允恭发胖了,胖得无以复加。尤其真宗驾崩之后,他身上不断地长肉。本来他一对眼睛颇招人喜欢,但由于突然发胖,眼睛被淹没了,容貌都走了样。他自已也感到胖得不合时宜,可是有什么办法,用他的话说,此乃是天意。

在周怀政死后不久,雷允恭便擢升为内殿崇班,受到刘后的重用。只是不知何故,真宗偏不喜欢他,有几次把他骂得狗血淋头。雷允恭不只一次地咀咒,直把老头子咒死了。托真宗死去之福,他一下子又迁西京作坊使、入内侍省押班。他得意地思量,目前只须认“娘”,用不着认“爹”了。虽然“老爹”死了有“新爹”,但那算什么?才十三岁,乳臭未干,还得靠太后哩。而皇太后的心腹,除了雷允恭还有谁?就是宰相丁谓的实权,也在他之下。论起来,新君还须尊他雷允恭为兄呢!

“先帝殡天,未过七七,你就这般高兴,好大的胆子!\"

雷允恭一楞,抬头一看,竟是丁谓。便反唇相讥道:

”大行皇帝,尸骨未寒,你却满脸春风,安的是什么心?\"

二人自负幽默,不由相对一笑。

丁谓与辅臣们议事已毕,才走出中书院,就遇上雷允恭。

“雷押班要去哪儿呀?有事正要去内东门走走。“”进院里坐一会儿吧。“”这。...... 合适吗?\"

“辅巨们都走啦,你进来坐坐无妨!”雷允恭不便推辞,便跟着丁谓进了中书院。中书院内有五房:孔目房、次吏房、户房、刑房、礼房。礼房的主事是丁谓的亲信,见他俩来就迎了进去,复命下人沏茶,自己则主动在门外把风。

两人便无所顾忌地又说又笑。丁谓道

“不瞒老弟,我正想找你商谈要事哩。”

“哈,宰相要与宦官共商要事,可真有点怪啦。”雷笑着说。

“勿说笑了,”丁谓一本正经地问:“老弟,可知太后心里想什么?\"

”她呀,嘿,那股高兴劲儿可不比咱们差。“”错了!就算先帝崩天不甚悲痛,但她藏有大心事。“

”无非因为'权处分军国大事'这句话,去掉'权' 字不就了事。“

”老弟还没说到节骨眼呢!“丁谓忽作低声地说:”太后想当女皇帝啦!\"

“嗨,这个还用你点破?”雷允恭不以为然地说:“在俺的心目中,她就是当今皇帝。”

“嘘!此事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啊!”丁谓提醒着说:“当然,咱们要心中有数,才能暗中迎合太后。”

“你认为要如何迎合?\"

”就是太后临朝之仪,王曾主张的'五日一御'承明殿,不合太后心意。“

”不错,俺也看出来了,这么一来,太后既受群臣制约,更被新君缚住手脚。“

”老弟果然聪明。“

”咱们须得设计,按照太后的心意,偷偷给改掉。“”这个吗?我倒想好了。“

”计将安出?\"

丁谓啜了一口茶,不急不慢地说:

“须将两宫异处。”

“嗨,你就直说嘛,何必咬文嚼字。”

丁谓左瞧右看一番,悄声地说:

“为投太后所好,我将出面,领衔上表,让新君于初一、十五单独接见群臣,但只议不决。凡军国大事,须由皇太后另召大臣议决。非关大事,则由你雷允恭上传禁中,让太后画'可',政令即可下达。”

“呀,这个想法极妙,太后必定赞同。”

“那当然,但从今以后,你我必须配合默契。”“如何才算默契?\"

”以后凡是经你手的学士草辞、群臣表章,都要设法先让我过目,才可送给太后。“丁谓悄声地说。

”那好办咧,反正俺都听你的。“雷允恭爽快地答应。

丁谓满意地一笑,又说

”眼下咱们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将寇准四贬。“

”还想再贬寇准,真要置他于死地?\"

“不,我想好了,像这号人,一下子死掉,倒是太便宜他了。最好的办法是,慢慢折磨他,让他半死不活,那才解气呢!\"

”好一个丁公,过瘾,过瘾啊!\"

二人得意大笑,笑得极开心。

3

真宗归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道州。

闻此噩耗,寇准难免伤心一场。他哭罢先帝,陷入沉思:这个皇帝赵恒,二十九岁登基,初时,纳忠言而守英正,体民情亦杜奢侈。但自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后,在王钦若等人的鼓动下,突思粉饰太平。于是封禅事作,祥瑞沓至;天书屡降,大修宫观。仅修建玉清昭应宫,就费时七年。算起来,真宗在位二十六年,光这一场天书封祀,足足折腾了十多年,既把国库都给折腾一空,也使真宗神魂颠倒,最后连是非黑白都混淆了。而如今,新君年幼,刘氏称制,泱泱大国令牝鸡司晨,这大宋天下何有宁日,真是报应啊!

寇准本来因杨亿之死,大伤心境,此番又添国事之忧,心境更恶了。

话说这一天,他正与小官们会在一起,寻思以酒浇愁,还未酣醉,忽报朝廷钦差到。众人停杯,出门一看,但见钦差骑着快马,马前悬着宝剑,杀气腾腾而来。

“哪一位是寇准?”钦差发话。

“下官便是。”寇准迎了上去。

钦差唬着眼睛,突然大喝一声:

“寇准知罪吗?\"

”下官又犯何罪啦?“寇准一怔。

”违纪作乱,迫死先帝,今有何颜,活在世上。“钦差说罢,手捧宝剑,摆开驾势,活似皇帝赐臣下自尽,围观者无不为寇准捏把汗。

寇准却镇静自若,叩首道:\"啊,钦差大人,君令臣死,臣不死乃不忠。但倘若君不令臣死,有人擅自相逼,那要担待欺君罪名啊!\"

钦差一愣,竟说不出话来。

“朝廷若真令寇准死,臣愿一看敕书,然后死而无怨。”

钦差无奈,只好取出敕书,寇准拜接罢,展开一看,只见敕书写道:

“当丑徒干纪之际,属先皇违豫之初,罹此震惊,遂至沉剧。.....。贬道州司马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

...... \"

敕书的意思是,当寇准等人违法乱纪之际,正是先帝患病之初,由于受到寇准的惊吓,才导致病情加剧而死。寇准看完敕书,惊叹道:

”呀,迫死先帝,罪名千古,岂止一人当死,简直九族皆诛啊!可是,钦差大人,敕书明明不令吾死,尔又何必这般相遇。想必是受命于某人,有意造成声势,欲迫寇准自戮。圈套啊,哈哈哈!\"

钦差好不尴尬,心想这个寇老儿好厉害,连丁谓暗中授意的事,都给猜中了。他不敢再发威,只有公事公办,催寇准早去雷州,便告辞而去。

第二天,寇准毅然动身,才欲上路,道州吏民纷纷赶到,个个肃立,人人流泪,把去路都给挡住了,那情景确实动人。连那只匹也立着不动,不肯开路,寇准只得对马说:

“吾不敢滞留,汝何故不行?\"

那马也善解人意,听主人这么一说,便迈着沉重的脚步,驮着主人寇公,依依地离了道州。.....

4

钱惟演一有空就钻进书房,多年来养成习惯,一天不看书就感到难受。特别近日来,他正聚精会神地研读一本秘籍。

这是前一天,他在祖宗遗留的故书堆里,偶然发现一本《唐人论相之道》,其中有一篇十分精粹。其文曰:

论心相有三十六善焚香读书,一也;有刚有柔,二也;善近君子,三也;安分知命,四也;不近小人,五也;委曲行阴德方便事,六也;能治家七也;不厌人乞觅,八也;利人克己,九也;不逐淫贪杀,十也;闻事不紧张,十一也;与人期不失信,十二也;不改行易操,十三也;夜卧不便睡着,十四也;马上去不回头,十五也;不谈乱,十六也;不文过饰非,十七也;作事周密,十八也;事不瞒真,十九也;有大量,二十也;扬善掩恶,二十一也;急难中济人宽慰人,二十二也;不助强欺弱,二十三也;不忘故旧,二十四也;为事与人用之,二十五也;知人诈伪含容之,二十六也;得人物每事惭愧,二十七也;语有序,二十八也;当人说话不先开口,二十九也;喜言善事,三十也;不嫌恶衣食,三十一也;不面讦人,三十二也;省约惜福,三十三也;知人饥渴劳苦,三十四也;不念旧恶,三十五也;常思退步结果,三十六也。全者位极人臣,寿考永终,不全则祸福相抑,具二十者刺史之位······

连日来,他对这篇“三十六善”爱不释手。他深信,那“全者位极人臣,寿考永终”,一定是真的。因此边读边对照自己,自认他自己大多都做到了,不过只差那么几条,只要稍加努力,不难达到“全者”的境界。正如他现居枢密副使,再进一秩,便是使相,挪一步,便是位极人臣了。

黄昏已过,府内渐渐寂静下来。他燃起桂烛,点亮一枝香,兑现“焚香读书”的第一善。进而拿起此书,认真地重读一遍。

当他读至第三十五善的“常思退步结果”时,联想到刘美临死前所说的话,不由掩卷沉思。.....

“禀老爷,有客人拜访。”

钱惟演思路被打断,有点不悦,才想说不见,家人已呈上名帖。

“啊,原来是他,接客!\"

他不敢怠慢,藏起了相书,即把客人迎了进来。客八正是王曾,他随主人进入书房,抬头一看,但见满屋藏书,不禁自语:都道钱某于书无所不读,果然名不虚传。

”孝先兄登门,必有赐教吧。“钱惟演问。

王曾早想好借口,说:

”岂敢,其实小弟特为借书而来。“

王曾于是随指一书,征得主人点头,取了过来,然后客气几句,便要告辞。钱惟演把他挽住:

”嗨,既然来了,不妨多坐一会儿。“

”但怕叨扰钱公了。“王曾带试探地说。

”哪会呢。“钱惟演又是让坐,又命家人沏茶,甚是热情。

两人聊了起来,钱惟演想谈国事,王曾却把话题引向家事,随口问道:

”近来有无去刘府,看看令妹钱夫人?去倒是去了,只是吾妹悲怀难释。唉,丈夫刘美死都一年了,还哭什么,真个妇人心肠。“钱惟演无奈地说。

”也难怪,失去主心骨,能不永日伤心?当兄长的,应该多多劝慰才是。“

钱惟演点头称是。

”唉,“王曾故作感叹地:”真想不到,一向健壮的刘国舅,却突然骑鹤上西天。他患了什么绝症呀?\"

“哪有什么绝症?依我看,他患的是心病。”钱惟演脱口而出。

“他会有心病,不见得吧!”王曾有所警觉。钱惟演本思缄口,但想起王曾也是与他投契之人,想起要以“三十六善”律已,“事不瞒真”又是一善,故不想隐瞒了。遂就去年刘美临终之前,如何忧虑子孙的后路,如何寻思劝说刘后,又怎样求计于他钱唯演,等等鲜为人知的秘闻,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

王曾极感意外。他无法相信,被人称作“脓包”的刘美,能有如此深谋远虑。

但钱惟演一再证实,又说:

“正因为刘美苦苦相求,我才把你说的那席话,一字不漏地搬给他了。”

“你搬了我的什么话?”王曾故作不知地问。

“就是'太子安,刘氏则更安'的那一席话。”

“唔。..... 那国舅听进去了吗?\"

”正因为他觉得十分在理,才及时把那席话传给刘后。“

王曾至此才明白,原来这些话正是通过刘美之口,传到刘后的耳里。

”知道吗?“钱惟演又说:”听吾妹说,皇后还打听,这些话究竟出于谁人之口?\"

“你依实说了?\"

”哪能呢!\"

“是啊,是啊,那不过是我随口说说,千万不可当真。”王曾故作谦逊地。

“不过,孝先兄,”钱惟演倒很真诚:“你的那席话,既中肯也实在。所以听吾妹说,国舅临死之前,当着皇后的面,特别嘱咐--\"

”嘱咐些什么?\"

“须与子孙留条后路啊!\"

王曾为之一震,不由眼睛发亮。

原来,他今夜拜访钱惟演,是怀有目的。本来,真宗崩天后,看到太子顺利地接替皇位,他感到无限欣慰。但最近发现,政权的移转远非预期的那样,相反的,新君完全被架空了。他后来才听说,真宗皇帝临终之前,刘后曾秘密召集丁谓等人,一一封官许愿。怪不得一日之内,让丁谓加司徒,冯拯加司空;曹利用加左仆射;授杨崇勋为都虞侯,并控住禁军。还把忠直之臣李迪贬出京都,又将寇准再行四贬。更吃惊的是,原定五日一御承明殿,却被改为两官异处,而且太后之下,权柄都操在丁谓及雷允恭手里。王曾极想当众提出异议,但投鼠忌器,既怕触怒太后,又恐波及少帝。他无时不以寇准为戒,但终日都为现状担忧。从而苦苦思量对策,渐渐发现,纵观那些大臣,最受太后重用的还是丁谓,其间有什么隐情?丁谓投太后之所好,是不是要把太后推向帝座,变成武则天第二?如何设法拔掉这颗”丁“?

说白了,今夜的王曾,正想借助钱惟演,共商”拔丁之计“。现在他茅塞顿开,也计上心来了。钱惟演摸不清王曾在想什么,遂问:“王兄为何忽然不语?\"

”我在想,刘国舅当时太多虑了。“王曾有意把活题引回来。

”不,他所虑极是,人都得'常思退步结果'啊!\"“我就不信,钱公也有此虑?\"

”我担忧的可不小啊,尤其新君登基以来,此心之忧与日俱增。“

”是么?“王曾故作惊讶:”愿闻其详。“

”其实有些事,你比我更清楚,何须赘述。我所担心的是,太后总有还政的一天,一巨皇帝亲政,刘氏子孙退路在哪里?\"

“钱公所虑也是。但依我之见,造成这种局面,不能全怪太后。”王曾道。

“那要怪谁?\"

”怪那些心怀不轨、存心切断刘氏后路的人。“”谁?谁包藏此祸心?“钱惟演吃惊地问。

”钱兄真的没觉察到?\"

“一时倒是想不出来。”

“不就是丁谓同雷允恭一伙?”王曾索性明说。“他们分明唯太后之命是从。”钱惟演质疑道。“希圣兄,”王曾觉得火候已到:“你是个明白人。其实,太后用心并不坏,她忧心新君幼少,根基不深,一时不敢放权,这是情有可原。而心怀不轨的正是丁谓。是他勾结雷允恭,打着太后旗号,把持内外大权,又利用太后这张牌,一径地公报私仇、渲泄私愤。这不是存心切断刘氏的退路吗?\"

”是啊,是啊!“钱惟演恍然大悟:”看来得劝说太后,小心提防丁谓。“\"是该进忠言了,尤其作为刘氏外家,包括你这个刘氏的姻家,不能视若无睹呀。“王曾不失时机地提醒。

钱惟演叹了一口气,说:

”太后这个人,岂肯轻易听人劝说?孝先兄,还是你想个办法吧!\"

王曾沉吟有顷,忽而问道:

“刘国舅去世好像一年了吧?\"

”过几天正是他的忌日。“钱帷演说。

”啊呀,这正是个好机会。“王曾叫道。

”好机会?“钱惟演不甚了了:”小弟愚鲁,王兄索性明指。“

”希圣兄太过谦了!众所周知,钱公无书不读,我就不信,连个小办法都想不出来!\"

其实王曾藏有计策,但他不想立即亮出来,必须让钱惟演动心思,让钱唯演想出与他一样的办法来。于是他一边奉承,一边提示、开导;既晓以利害,又不失时机地点窍,终使对方茅塞顿开。最后,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妙策,移花接木地转到钱惟演身上。

好个用心良苦的王曾!

5

杨淑妃被奉为“皇太妃”后,日子仍然如故。只是皇太后全神辅佐新君,决断军国大事,无眼过问后官之事。少帝未婚,皇后之位空着,中宫之职,只得由皇太妃代领。当此先帝居丧之际,须防后院有事。因此她克守已责,常去内宫各处走走,严加留意。

“皇太妃万福。”\"给皇太妃请安。“

所过之处,个个都迎之以礼,但看得出来,那不过形于外表而已。对此杨太妃也见怪不怪。她清楚,这些嫔御们,早就养成一种麻不不仁的习惯,就是先帝殡天,她们既无悲也无欢,都是一个样子。加上居丧期间,被规定一样的穿戴--人人头上贴着麻巾,个个一色的布裙、衫、帔、帕头、绢衬服。就是一般官人,除了无帔外,也没二样。这些穿戴使每个女人的脸显得更加苍白,真是千人一面,令人不忍目睹。

杨太妃也想到自己,十二岁入宫,一度受到皇上的宠爱,但春光有限,被邀幸的次数屈指可数,欢乐的记忆也没入尘土。只是她一向羞于争宠,只知安分守己。可是,那忍辱负重,内心所受的折磨,有谁能体会?而今虽进位为皇太妃,身边既无儿子,也无亲人,又有谁相伴晚年?与其它嫔妃相比,又有什么两样呢?

杨太妃不愿往下想,继续巡视着,抬眼望去,发现柳荫道上有人漫步,定睛一看,竟是李氏,不禁感到意外:李氏既很少走出寝官,也从来不随便外面走走,今日怎么啦?再看看李氏的神色,眉宇间分明流露出异样的神情,杨太妃警觉的司时,立即引起联想--

”太妃哪,你得留意李氏的举动。“

”她能怎样,太后何必多虑。“

”难说呀,太子变成皇帝了,她肯那么守规矩吗?\"“谅她也不至于有此胆子吧。”

“但愿如此,不过我已防了一手,还是那句话,她要是不知进退,什么好处都捞不到。”

这是不久前刘太后发出的警告。

杨太妃又向柳荫道上望去,柳荫下的李氏,正极目远眺。

她确实不那么愁眉苦脸,也许与姐弟团聚有关。那是前年夏天的事。那一天,姐弟终于被获准相见,手足重逢,说不尽高兴悲酸。这一见,才知父母不幸去世,弟弟流落到京,一时穷困潦倒,竟以凿纸钱为业。倒是刘国舅,把她弟弟引进宫来,对此,李氏对刘家生了感激之情。之后,弟弟很快就被授为三班奉职,不久又改迁右侍禁、阁门祗侯。虽然姐弟见面少,偶尔相见,也不容说悄悄话,但她不太介意,也不愿让胞弟知道宫中的秘密。唯一的愿望是,只要李姓香火不灭,就谢天谢地了。

李氏也不那么忧郁了,也许与新君登基有关。不管怎么说,她有一种熬出头的感觉。但她没有奢望,她只盼骨肉完聚。她推测,距离这个日子为时不远了。此时,她正回忆前年假山上、竹林旁,与亲儿见面的一瞬间。其时,母子相对虽无言,却是无声胜有声。无法忘却的是,太子那对深邃的眼神,分明作出了暗示。李氏由此得出结论,昔日的太子,现今的新君,对自己的身世是了如指掌。那么,生母纵不敢认子,皇帝岂不思认母。这是情理所在,谁也无法阻挡。

李氏只顾浮想联翩,连杨太妃迎面而来,也视若不见了。

“皇太妃有旨,李氏见驾。”

一声喝令,李氏如梦初醒,惊慌之际,跪在地上连话都说不上来。

杨太妃有点不悦,但没喝斥,只让李氏起来,令她一起走进附近的鸣翠亭。然后屏退左右,目不转睛地看着李氏,

“皇太妃,我实非有意,求你恕罪。”李氏不安地说。

“谁想究罪于你?”杨太妃不愠也不怒:“只是。...... 我想知道,你方才究竟在想什么?\"

”我在想,既然新君登基---唔,不,我是说。.....“李氏显得慌乱了。

一切再明白不过了,杨太妃陡然变色,极想把她教训一番,但转念一想,眼下何必说太多,暗示一番不就可以了。

”李才人,我想告诉你一件事。“

”妾身恭听。“李氏忙躬身道。

”你的胞弟李用和,改任权提点拱州仓草场,已经离开京都了。“

”吾弟犯了什么过错?“李氏一惊。

”不见得是他的过错吧。“杨太妃话中有话。

李氏并未悟到,只顾急急发问:

”为什么突然把他改任?为什么让他离开京都?又为什么不准我姐弟再见一面?\"

杨太妃没有回答。李氏急了,叫道:

“皇太妃,你说话啊!\"

”你教我怎么说好?“杨太妃意有所指地说:”你都不想想,这一切,本太妃作得了主吗?\"

李氏怔然了。她隐隐感到,胞弟李用和,又被人操控作弄了,不由惊叫道

“皇太妃,你当初答应好,要保我弟无恙,而且一再许诺,此事由你包了,如今怎么啦?\"

”你说怎么啦?不过把他调出京都,又能怎样?就算你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但要怪谁?不错,我当初是这么答应过,可是,你当初又是怎么答应别人的?\"

“难道我没有按答应的话做?”李氏像是自问又像是回答:“难道我犯了什么过错?不,皇太妃,我何曾不守约法,何曾越过雷池?我只不过想想而已,难道想就是过错?太妃娘娘,你说一句公平话,人家有子不敢相认,连背后想一想也都不容,这成什么道理啊!\"

李才人既愤又悲,禁不住地悲泣起来。

杨太妃倒是语塞了。

是啊,人家有什么过错?不要说想一想,就是笑一笑,喊一喊也何妨,甚至就是公开请求认子,又有什么罪?

杨太妃的心软下去了,又重新可怜起李氏来,又以好言相劝,再一次许诺要保护李用和。接着,她又极其委婉地提醒李才人,遇事小心为要。.....

李氏无言可说,从此以后,她又把自己关进卧房中,再也不敢走出大门了。

CC读书推荐阅读:超凡农民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三国:乱世第一枭雄医妃惊世三国小术士三国:开局被曹操封护国瑞兽农家小子的古代上进日常帝王绝宠:不做帝王妃(完结)大明之最逍遥太子香炉通古今:我养成了大乾女帝!寒门帝路:从采花大盗开始在异界开医院没有那么难吧十月战败,看我李景隆逆风翻盘美漫丧钟超神特种兵王中兴之主红楼之挽天倾明末:边军不退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通古今:带国家队下场营救大将军啥!那小子竟然不想继承帝位?带着仓库去三国交锋越战的血带着基地回大唐小生真不是书呆子嬴政:东巡假死,皇帝换人了?大夏第一假太监红楼大官人开天鸿蒙诀亮剑:开局战俘营,我带和尚打鬼子全家殉国变痴傻,清醒后我权倾朝野!医妃惊世(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期待在异世界大唐混子谍海孤雁蝉动捡只英灵做妹妹明骑穿越:重塑大唐如梦令:明朝三国:摊牌了,我真不是鬼才奉孝南北朝:季汉钢铁王朝佛缘盛世耀明章兴唐七界剑皇弘宋,重生赵车神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汉末新玄德
CC读书搜藏榜: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水浒汉窝囊废因为他们缺个好哥哥超神全能兵王回到三国做强者贞观造盛世东晋:从谢道韫咏絮开始无敌赘婿:只想咸鱼的我被迫营业逍遥世子爷猛卒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李炎道魂最强特种兵之龙王小军阀神话三国:我的词条无限提升驻马太行侧大唐:从败家开始当地主将门:爷爷莫慌,老子真无敌了!三国:我是曹操外孙从勃兰登堡到神圣罗马帝国虚构三国系统:穿越,我用加特林反清复明帝国之鹰大唐:爱卿,您就出山吧!乱世边城一小兵烽火之烈焰兵锋新书开局盘点十大武将大明万户侯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历史:刷视频吐槽历朝历代汉末新玄德我怀疑师妹是修仙者白泽府除妖记大秦从抽卡系统开始白衣钟离传半缘修道半缘君(GL)最强狼兵血脉撒满世界倾世桃花之凤凰劫【完结】萌宝:咱家狐仙是情兽我都快成仙了,你说让我当太子?重生之大鄫皇子重生水浒我是西门庆穿越之农家医媳明末最强走私犯无限电影世界掠夺隋唐:开局杀隋文帝祭天东铎王朝女尊之倾城王女乱天下三国之太史子义萌后不乖,帝要掀桌
CC读书最新小说:中国古代名人传凉州布衣宋歌声声慢我的空间有座军工厂大唐钓鱼人大明:朱重八的六岁小皇叔红楼:战神贾芸我只手镇天下九霄魂录对不住了爹,我是锦衣卫纨绔世子的一生烛影迷局皇子无双三国争霸之无限兵力穿越三国,开局宣布大秦复国大秦:偷听心声,祖龙该喝药了大明伪君子稗宋反骨仔合鸣心相之天界唐史穿越秦末,打造寡妇村特种部队逼我去和亲,国库空了你哭啥?开局官府发老婆?我卖肾宝赢天下!三国:偷听我心声,蜀汉杀疯了穿越古代被士兵抽,我掏出了手枪都穿越了,谁还循规蹈矩?!逐我北上和亲?我南下擒龙你哭什么天命逍遥王大秦:我助始皇成就万古帝业主和爹,好战妻,只想当咸鱼的他三国刘禅为相父加寿自己却想躺平大明:劈出来的皇长孙大周第一纨绔李隆基的纨绔皇孙回到古代积功德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三国开局觉醒无双神力我乱世杀神穿越红楼,开启与美人的羁绊我的外卖通万朝寒门人杰特种女兵王回到大唐做女帝身为镇北王,我为女帝稳江山开局十颗中子弹,抢夺联合舰队异界风云之君临天下我,贾蓉,不做绿帽王穿越大唐重整山河谋定天下:从一首诗震惊长安开始仓库通明末,我在明末当知县三国:开局触发被动自爆系统哎!天道推着你发展幼帝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