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来,中国做了什么?
(100年,重塑山河)]
[没有一个民族的崛起是命中注定的,崛起必须自己争取。
100多年前当孙中山先生一笔一笔写下《建国方略》时,当万千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为民族的未来摇旗呐喊时,当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还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但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已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比达全球的约1\/6。
不仅如此,我们的国土之上一张前所未有的超级网络正在全面铺开。当你拆开他们将看到4.8万km的特高压输电线路,11.5万km的天然气和原油管道,14.6万km的铁路网络以及519.8万km的公路网络。
多项均位列世界第一,而这一切不仅是人类经济史和建设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近百年旭日史上足以告慰先祖的奇迹。
那么100多年来中国究竟做了什么?我们又是如何一步步才完成这场蓝色星球上前所未有的地表塑造?接下来我们会尝试从地理的视角回答这个问题。]
“地理?山川河海又怎么回答呢?”天幕底下的百姓疑惑。
这也不能怪他们。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周易·系辞上》中,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说法。
这里的“地理”主要指大地的形状、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是古人对所处自然环境的初步观察和认识。
而在后续的发展中,《汉书·郊祀志》里有“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进一步明确了地理与山川等地形地貌的关系。
东汉班固所着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着作,使“地理”一词成为一门关于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学科概念。
但古人的地理依旧为现实而服务,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地理应用最广泛的场景依旧是耕与战。
[首先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你也许知道他南北纵横,东西广阔,陆地面积近千万平方公里,是全球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但另一方面他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陆地面积的60%以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在纵横交错的山地中,彼此连接困难。
它资源不均,例如80%的水资源分布在南方地区,75%的煤炭则分布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等五省区。
不仅如此,历经数千年的开发,到新中国成立之时,他的森林覆盖率已不足9%,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也日益严重。
以至于有学者感慨这是一个严重退化的自然环境]
孟子叹了口气:“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战国时魏国\"尽地力之教\"已致水土流失,今闻森林九不足一,可知'苟得其养,无物不长'之诫。”
“然齐人'焚膏继晷'开胶莱河,楚民'围湖造田'扩云梦泽,用度与养护之衡,亦是千古难题啊。”
沈括倒是不如旁人一般震惊于天幕摆出的数字:\"天地之变,物理之常也!”
“昔在延州见竹化石,方知沧海桑田。今闻森林仅存十一,恰证吾论\"松山太半皆童\"之弊。”
“然陕北\"淤田法\"可治盐碱,岭南\"桑基鱼塘\"能克湿地,人智终可补天工。”
[该如何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中的关键之一便是跨越大江,大河高山,峡谷海峡海湾,把这个庞大的国家连成一体。
可我们最初拥有的不过是一段9.3km的铁路,一座主跨62m的钢桥和一条261m长的隧道,直到1937年杭州钱塘江大桥落成,中国人才拥有了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
只不过为了抵御日军的入侵,涉及大桥的茅以升先生不得不亲手将他沉入江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修复。
而此后不到4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更让中国人第一次跨越了长江天线,
尽管后来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中国年轻一代的桥梁工程师们依然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设计建造了南京长江大桥,
至此,曾经在长江两岸遥遥相望数10年的铁路终于连成一体]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想起伟人说过的话,谢光阴感慨,如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发展,真丶天堑变通途。
当李冰在岷江埋下石马作水则,绝不会想到后世工程师用激光全站仪扫描长江河床。
钱塘江大桥首创的「沉箱法」,实为《天工开物》「潜水修墩」之术的工业升级——工人需在30米深气压舱内作业,每工限2小时,这与明代《河防一览》记载的「水鬼修闸」技艺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而南京长江大桥的「争气钢」研制,恰似越王剑青铜配方的现代重演。
为突破苏联16锰钢封锁,鞍钢工程师在1200c高炉前连续实验87次,终得锰氮合金钢,其抗拉强度达35kg\/mm2,较传统钢材提升40%。这又让人记起想起《考工记》所述「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的合金配比智慧。
这些智慧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而先祖也不知道他们的智慧在现代,仍被继续沿用。这一切都通过天幕完完整整的展现在历朝历代人眼中。
人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身体的死亡,第二阶段是人社会关系的死亡,而第三个阶段是当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还记得你的人死去了,那么你这个人就完完整整的彻底死亡了。
如今的天幕告诉祖先们:那些你们做出的贡献依然长存于历史之中,长存于后人心中。
就算你们身体死了,社会关系死了,你们也永远不会彻底的死亡。这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生死名存,永垂青史。
李冰神情庄重,目光中透着欣慰与感慨,缓缓道:
“治水之时,未曾想过身后之名,只望能解百姓水患之苦,引江入川,沃野千里,让蜀地黎民得享太平。”
“见如今后世安稳繁荣,水利之功绵延不绝,吾之付出便有了意义。能以微薄之力,留痕于历史,存于后人心中,也算不负此生。
“愿后世子孙,皆能心怀苍生,为家国社稷尽力,让这精神传承不息,如此,方不负这悠悠岁月与万千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