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无用,有这钱不如拿来改善民生的说法有道理吗?]
有些就是无用之用,不能何事都追求所谓的意义。谢光阴看了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于是下翻看看,他人的回答]
[600 年前,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但当时中国人认为探索海洋无用。
我们失去了海洋,让给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这些未来的海洋癞主 。
结果我们今天在海洋上顶着压力拼命 “补课”,只为交上晚了几百年的 “作业”。
100 多年前,我们就有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但当时的皇室不能忍受司机竟然要坐在他们前面,就算司机跪着开,他们也觉得这奇淫巧技技根本无用。
我们又错过了陆地,坐等德国、法 国、日本、美国占完了市场。 多年来,中国这个大市场被国外蚕食,多少可能的民族汽车工业被摧残得不成样子,直到 100 多年后还未曾赶上来。
80多年前,人家都在发展空军时,中国又没有全力以赴。结果被日本空军打得不成样子,甚至出现孤零零一架飞机对战整个日本机群的场景,最后还得请美国人支援。 直到现在,中国的航空业才刚刚赶上来,但依然被人家逼得加班加点依然感觉难以望其项背。
我们曾失去过海洋,失去过陆地,失去过天空! 现在有人告诉我们,那个全人类都只认识了1\/ 的太空,没啥意义,别费钱了吧?
我们还要失去更多吗?
船舶、汽车、飞机、航天器,都让人类的身体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然而,如果思想不愿意延伸起来,又怎么会有未来呢?]
谢光阴没什么好说的,顶礼膜拜。
等等,你是说登月太耗钱然后选择放弃?
先祖们常因为自己看的太快而看完才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什么:
你是说,登月?那个玉盘?
李白掷杯狂笑:\"昔日戏言'欲上青天揽明月',今见嫦娥探测器真取月壤归!当浮三大白!”
“昔建驰道以统六合,今观月背插红旗,方知'疆域'当括寰宇。”秦始皇按太阿剑沉吟,他的眼里充满着野心。
屈原捧《天问》泣涕,没想到能在短短一生中得到自己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的部分答案,在他走投无路徘徊于汨罗江边之时。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两千载求索终得解!然新问又生……”
“蜂蛾微命,力何固?……”
(国人生命原本微贱,自卫力量为何牢固?)
天幕所展现的世界让他心向往之,原来世界不仅仅只有眼前的苟且,后世依旧广阔。王朝颠覆原来已经算常态了吗?
他现在仍然在徘徊,
“举世独浊我独清,举世独醉我独醒。”以前对他来说的确是支撑信念的真理,但如今他沉思,也许自己真正的归宿在后世,在远方。
再多活一会吧,看看后世。
原本的屈原内心充满绝望与悲愤,他看到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自己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救国无望,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感到极度绝望。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是他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但,看到再后来,秦亦被灭,汉亦被灭,再后来王朝一轮一轮更迭。究竟应该恨谁呢?
看着后世战火消弭,九州同风,五十六个民族共绘山河锦绣,同胞携手奋进,家国昌盛安宁。
他不由得泪湿眼眶,这盛世远超他的想象的极限,往昔的绝望如薄雾在这暖阳下散尽。
原来理想的火种燃透岁月,家国的热血从未冷却,此刻,死亡将不再是他的归宿,只因这一片热土,已绽放他毕生所求之繁花。
他将浸透江水的广袖挽到肘间,北斗星光顺着蚕丝注入竹简。当第一缕晨曦刺破云层时,汨罗江上漂满了发光的新诗,像无数逆流而上的银鱼。
此刻,酒泉发射场的镁光灯与屈子竹简上的星辉在时空长河中共振。
长征火箭的尾焰,在月轮上题写着新的《天问》—当月球车辙印与敦煌飞天飘带在太空中交织,那所谓的\"无用之用\",实为文明存续的命脉。
九章量子卫星掠过汨罗江上空,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编码成光子脉冲;天宫空间站舷窗外,两千年前观星者绘制的二十八宿正被重新丈量。
屈原终于松开怀中的沉石。他透过天幕看见自己的《天问》正被翻译成射电信号,通过\"中国天眼\"射向蟹状星云;
当鹊桥中继卫星连通月背与地球,汨罗江底的龙舟号子正化作深空探测的声呐,文明的突围,从来都是向死而生的绝地反击。
所以何必争论投入产出?
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在被掠夺前,也被视作无用的旧纸;殷墟甲骨在重见天日前,不过是治病的\"龙骨\"。
当我们拆解月壤中的核聚变燃料时,拆开的何尝不是《山海经》封印的息壤?当我们建立月球基地时,构筑的何尝不是《营造法式》的终极版?
拒绝登月不是省钱,而是典当文明;暂停探空不是务实,而是阉割未来——就像六百年前我们亲手折断的,岂止是郑和的桅杆?那是整个民族向深蓝进发的脊梁。
“此言得之。”看到天幕说的一众失去,大明的皇帝忍不住汗颜,特别是朱元璋。
海禁是蒙元先搞的,而且不止一次,蒙元四次禁海。大明就是个打了汉化补丁的蒙元……
但为了正统问题,还是忍下了这个祖宗,但没想到沿用居然会错失整个世界,错失整个航海大发现时代。
早知道就该否认蒙元为正统,彻底废除上述那些东西,恢复宋制,朱元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