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检查上级都会提前通知?】
“走个形式呗,不然还能怎样?”任谁都会对时不时来的检查烦躁吧,谢光阴想。
明明没必要还是要来走个形式,无论哪个死角都要抠一遍,但事实上就是面子工程,上级走了之后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因为他只是检查,并不是想把你搞死。
如果他想搞死你,不动声响就全做了,那他这就不是检查,而是监察了。
说白了,检查是想花最小的投入,让事情回归正轨,目的不在暴露问题,而监察是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要发现问题,挽回损失】
紫檀案几上的烛火忽然爆了个烛花,唐玄宗盯着方才用朱砂笔圈出的\"监察\"二字,目光扫过案头那卷泛黄的手札,忽而将狼毫重重掷进青玉笔洗。
\"摆驾,去御史台。\"
三更的梆子声撞碎宫墙寂静,十二名持金瓜的禁卫举着火把,在甬道投下摇晃的暗影。帝王玄色龙纹常服的下摆掠过未及清扫的积雪。
御史中丞连官帽都未戴正便跪在阶前,瞥见天子手中那卷手札,冷汗洇透了中衣。
\"朕读《盐铁论》,见桑弘羊言'御史不窥园三年,而国无积怨',可如今呢?\"
帝王摩挲着腰间螭龙玉佩,青石地面倒映出他眉间阴翳,\"上月扬州刺史报的漕运损耗,与暗卫递来的数目相差三成有余。\"
他额头几乎要触到冰凉的地砖,听见头顶传来纸张撕裂的锐响。
那卷写着\"检查是想花最小的投入让事情回归正轨\"的残页飘落眼前,朱砂批注如血痕蜿蜒:\"若都存着这般心思,朕的天下就成了糊灯笼的竹骨——外头描金画凤,内里蛀满蠹虫!\"
\"传旨。”
帝王忽然转身,玄色大氅扫落栏杆积雪。
\"即日起,御史台每季轮调,暗卫所呈密折直递勤政务本楼。”
他望着掌心消融的雪水,想起手札末尾那句\"监察是无论花多大的代价都要发现问题\",忽然轻笑:\"既要做灯笼骨,朕便亲自执火把来照。\"
三日后,扬州漕运司十三名官吏的人头悬于城门。
雪落无声,染红了城墙上新贴的告示:\"凡虚报损耗者,罪同欺君。\"
而千里之外的御书房里,伴着天幕的字样,帝王正用朱砂在《盐铁论》夹页批注:\"明察为盾,暗访为剑,方成监察之道。”
[任何一个国家在设计官僚机构的时候,都是留有冗余的。
比如说,发生重大恶性事件,
先上警察,警察搞不定,
再上武警,武警搞不定,
那就上军队。
总有一项能解决问题。
同时,人都是有惰性的,任何一个组织,时间长了必然就会出现战斗力衰退。
官僚机构的冗余设计,就是为了应对这种衰退。警察、武警、军队,哪怕每一项都衰退到20分,加起来还有60分,照样能够应付局势。
那怎样才能降低组织衰退的速度呢?
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不停的折腾。
往大了说,就是国家不停改革;往小了说,就是上级不停检查。
没有改革和检查的组织,用不了多久,他自己就会衰退到不堪一用。
理解了这些内容,你就理解上级检查的根本目的,
其实是摸底。
摸什么底呢?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在最极端的重视下,你这个组织还剩下多大的战斗力。
你平时战斗力衰退一点并没有太大关系,反正官僚机构设计有冗余,出了问题你解决不了,还有别的机构可以解决。
可如果你在极端重视的条件下依然表现不出战斗力,那就说明你这个组织已经彻底丧失了战斗力。
既然如此,上级就要考虑组织变革、直接裁撤、设置另外的机构了。
当然,以上我说的都是那些真正的检查,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糊弄上级的上级,不在此列。
对那些糊弄事的单位,上级到底有没有办法呢?
也是有的,主要依靠重大突发事件。
疫情来的时候,地震来的时候,火灾来的时候,洪水来的时候,你的队伍要是战斗力不强,就是一票否决。
甚至每年的春运,也是对各地铁路局的大考,你的辖区要是出了问题,检讨、降级、撤职,最严重的甚至精简机构。
因此,你去看那些公务员,平时可能吊儿郎当摸鱼戏虾,可一旦真正的危险来临,他们绝对冲在最前列。
这不仅仅只是觉悟问题,更是中国官僚机构的有意设置。]
秦始皇和朱元璋看到这直接提笔开始写写画画:
首先要强化监察制度:将\"上级检查\"升级为常态化特务监督,就像设立东厂西厂2.0版一样,只要有秘密就一定会要被朕查出来。
要不搞个动态淘汰机制?参照\"重大事件考核\",建立\"三考黜陟法\"(常规考绩+突击巡检+危机处置),这样才能把那些尸位素餐的人揪出来。
汉武帝倒是想搞个\"非常设机构\",针对治河、边患等专项任务设立临时衙门,事毕即撤。这样省事,还不用担心官员勾结之类的问题。
通过制度设计将官僚体系变成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有机体,既维持稳定又保持活性,这正是中国官僚制度延续两千年的核心智慧。
越往后治理便越精细,这会倒是反过来啃后生们的老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