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还记得明朝衣冠吗?]
标题一上来就干蒙了许多人,什么意思?难道华夏的“华”由来衣冠都在异族统治下没有了吗?
华夏族是礼仪之邦,有高雅的文化,故称“夏”;同时,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称“华”华夏合称,代表了既有高雅礼仪又有美丽服饰的文明民族。
而天目这标题是什么意思?清朝人还记得明朝衣冠,难道说……他们不敢细想,这异族难道真的亡我文明亡我中原龙脉了吗?
始皇陛下眉头紧锁,天幕究竟是什么意思?明朝与清朝于他而言都是后世,更何况清还是异族统治,难道后代真的如此费拉不堪让异族统治,而亡我中华龙脉了吗?
武帝陛下也忍不住爆出国粹,而全场最为生气的莫过于朱元璋。早知道后来是这样,还不如倒退搞那禅让制算了。
自家的江山拱手让给异族,数典忘祖,甚至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自己的传统服饰都能丢掉。
台下的朝圣也义愤填膺,恨不得现在就立刻出兵荡平那女真族。
[清初,汉族各阶层都记得。
看见朝鲜人穿着汉衣冠,痛彻心扉。
“尚书曹姓汉人押宴,见吾冠带,凝泪满框。”
“有感于汉衣冠,至有垂泪者,此必汉人,诚可惨
怜。”
“华人见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
怜。”
“垂泣者日,吾之祖先亦曾着如此衣冠。”]
[清中期,读书人有些记得。
此时距离剃发易服已有百年多的时光,中国百姓对汉服的印象已经变成了戏服。]
[清晚期,依然有人记得汉服。
但已经不清楚衣服细节。
太平天国也知道清装不是汉服,
但是已经不清楚明朝的具体形制,
经常穿戏班服装。]
[还有家族世代冒险留着明衣冠。
先祖嘱托,“子孙世保藏,光复时着以祭告。”
辛亥革命后,这家最后一代人已经是老人。
老人说“吾虽无子,眼见汉族光复而死,我的祖宗也可以无遗憾了。”]
年代层层变化,当时人们的言论,让无论是屏幕前的谢光阴光阴还是祖宗们都揪心。
究竟是怎样一个朝代,究竟是怎样一个世道,才能让我们,身为最尊贵的民族、以服饰华美而着称的民族、一个丝绸之路名扬天下的民族,身着胡服、留着猪尾巴对前朝的衣服流泪。甚至留下身降死死不降的习俗,将汉服作为送死服而陪自己长眠于地下。
[朝鲜使臣出使清朝的一大乐趣就是逢人就问,你看我的衣服怎么样?
问:我辈衣冠如何?
曰:好看,如吾所着,其可谓衣冠乎?]
多么悲哀。自己的民族服饰居然要在朝鲜朝贡之时才能看到,还让他国奚落,你看我的衣服怎么样?更有朝鲜使者记录过有中国知县借他的衣服观赏,与妻子默默流泪。
这合适吗?当然不合适。此时天幕底下的百姓心中有一团莫名的火在燃烧,更别提一直都在反清复明的各种社团白莲教、天地会、小刀会等了。
他们隐约察觉到了,天幕究竟想说什么,这异族毁我传统断我根源,百姓无知,不了解过去,但倘若是读过些书的汉人宗族,对那段历史虽是讳莫如深但他们背后多少也会念着点前朝的好。
毕竟那是大明,那个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的大明,光是清朝数不胜数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的起义就能说明很多了。
大清得位不正,对百姓更是奴役压迫,满清的残暴统治,使得大部分知识分子对科学的热情急剧衰减,和西方传教人士合作翻译科学着作的情形已是凤毛麟角,甚至连个别热心科学的传教士自己上呈给满清皇帝的科学着作也被达入冷宫。
原先被大量应用于经济国计民生的技术机械,到了满清,完全沦落为满清那些愚昧到极致的皇帝的个人玩物。
此外疯狂的屠杀,经济的破坏的,文化的摧残就更不需要多说了。
清朝唯一做的好的一点就是对知识的摧残以维护了自己的统治。
梁启超读了那么多年书,算是数一数二的神童,结果,一直到了17岁,在上海看了看老外写的书,才知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天目贴心的腿贴上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的死亡人数,带给了明末的百姓一阵又一阵的震撼,或者说是凉透了心。
扬州十日,死难的人共有80余万人,其中还不包括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在偏僻处自缢的人。
嘉定三屠来来回回屠杀平民十万,江阴守城八十一日,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江阴遗民仅五十三人躲在寺观塔上保全了性命。
……
也许会有人说,这么血腥为什么要放出来?为了忘却的纪念,谢光英,别想开开心心的刷着视频但每次看到这么低压的文章还是会点进去。
如果我们忘记了我们民族的血泪史和屈禀史,那我们就是不孝子孙,也就不配生活脚下的这片热土,有些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不要“纠结”,其实就是希望我们背弃自己的祖先,对自己同胞的血泪和生命无感。 试问,这样的一个民族,还配谈计么“复 兴”和“传承”呢?
不过现在有了天幕,让那些曾经被清朝反动宣传,以及刻意的思想禁锢的百姓和读书人,而看到这段真实的血淋淋的历史。他们有的抱头痛哭,有的喃喃自语。甚至有的直接上山头准备落草为寇了。
这破官爱谁谁当,哪怕是一人隐匿于山林之中。也不会再入大清朝堂一步。曾经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于清朝跪见皇上,这对曾经的世家大族来说是觉得不能接受的。
为什么现在接受了呢?因为这件事好像一直没有被点明,就像皇帝的心意一般没有那个孩子的指点,任何人都以为只是自己的错,是自己想多了。
而这真正是大清想追求的结果。
而此时的清朝帝王也只是冷笑着看待天幕,既然他们有能力征服这片土地一次,就有能力继续镇压这片土地第二次乃至无数次。
庶民的胜利终归不可能存在,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怎样都不会成功的。
直到一份份战报被投递在一个个皇帝的案台。他们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君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