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又转向晶体管技术,这比电子管要复杂得多,但现在他的脑海中已经有了清晰的理解:
\"晶体管制造设备清单:
半导体材料制备设备:区熔炉、单晶拉制装置
掺杂设备:扩散炉、离子注入机
光刻设备:紫外光源、精密对准装置
蚀刻设备:化学蚀刻槽、等离子体蚀刻机
金属化设备:真空蒸发镀膜机
封装设备:精密焊接机、树脂封装设备
测试设备:半导体参数测试仪、微型探针台
制造流程:
材料制备:提纯硅或锗,制成高纯单晶棒
切片:将单晶棒切成薄片(晶圆)
氧化:在晶圆表面生成氧化层
光刻:使用光敏剂和掩模版在晶圆上定义图形
掺杂:在特定区域掺入杂质(如磷、硼),形成pN结
金属化:沉积金属层,形成电极触点
分割:将晶圆切割成单个晶体管芯片
封装:将芯片固定在引脚架上,进行外部封装
测试:测试晶体管的各项电气参数\"
李明远写得飞快,生怕遗漏任何细节。
在现有条件下,完全可以开始电子管的生产,但晶体管制造则面临更多挑战,特别是在高纯材料和精密设备方面。
\"需要从简单的点接触式晶体管开始,\"他自言自语,\"这种早期晶体管结构相对简单,对设备要求较低,适合我们现阶段的条件。\"
他又补充了一些关于点接触式晶体管的具体参数和制造细节,确保即使在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基本生产。
当李明远最终合上笔记本时,窗外已是繁星满天。
看了看墙上的时钟,惊讶地发现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
\"电子管和晶体管,这才是真正改变世界的技术。有了这两项基础,计算机、精密雷达、通信设备……一切都将变得可能。\"
李明远握着笔的手停了下来,目光再次扫过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和制造工艺。
电子管和晶体管,这才是真正能把这个时代推向下一个工业革命的关键。
不过这些都得先放一放。
\"有了晶体管,未来甚至能做出手持式计算机……\"李明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自言自语道,
\"不过先解决眼前的事吧,一步一步来。\"
……
一周后,轧钢厂外的试射场,周围环绕着高大的土坡,防止意外事故造成伤害。
这个临时测试场地是赵部长紧急协调的,为了确保测试效果,还特意从军方调来了专业的靶标设备。
一大早,李明远就和技术小组抵达了现场,对超轻迫击炮进行最后的检查和调试。
这件作品是他连夜赶工的结晶,采用特种铝-镁-锂合金制造,外表呈现出淡淡的银灰色,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李总工,怎么这么小啊?真能打吗?\"一个年轻技师有些怀疑地看着这个比传统迫击炮小了一圈的武器。
李明远笑了笑,正准备回答,远处一阵嘈杂声打断了他。
十几辆军用吉普车和几辆黑色轿车驶入测试场,从车上下来一群身着军装的高级军官和一些穿着朴素的中年人——显然是军方高层和专家们到了。
赵部长快步走过来,身旁跟着一位两鬓斑白的中将和几位军方专家。
\"李总工,这位是周将军,是后勤部的负责人,专门来看看你的新发明。\"赵部长介绍道。
李明远立正敬礼,\"周将军好!\"
周将军还礼,目光却落在了那个放在地上的迫击炮上,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这就是你说的能改变战场格局的新式迫击炮?\"周将军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怀疑,\"看起来比我们现役的还要小一号。\"
几位随行的军方专家也围了上来,脸上都带着疑惑的表情。
\"这么小,炮管也就一米多点吧?能打多远?\"一位武器专家模样的人弯腰看了看炮管,直起身子问道。
\"报告首长,最大射程4000米,有效射程3500米。\"李明远答道。
\"4000米?\"专家嗤笑一声,\"我们现役82毫米迫击炮射程才2500米,你这个小家伙能打4000米?图纸上说说可以,实际上可能不行吧?\"
另一位专家蹲下身,托起迫击炮,惊讶道:\"这么轻?多重?\"
\"全重15公斤,首长。\"李明远回答。
\"什么?!\"专家差点把炮给摔了,赶紧放回地面,一脸不可思议,
\"传统82毫米迫击炮少说也有30公斤,你这还不到二分之一?这是什么材料做的?\"
\"特种铝-镁-锂合金,首长。这种合金强度接近钢铁,但重量只有三分之一。\"
周围响起一片质疑声:
\"这么轻能承受炮弹发射的冲击力?炮管会不会炸膛?\"
\"炮弹初速度能有多少?那么轻,反冲力控制得了吗?\"
\"这材料能抗高温吗?连续发射会不会变形?\"
李明远没有急着解释,而是转向赵部长,\"部长,测试准备已经就绪,是否可以开始?\"
赵部长看了看周将军,得到对方点头后,大声宣布:\"测试开始!\"
\"请大家退后一些,注意安全。\"李明远示意众人后退到安全区域,然后站到迫击炮旁,开始了他的表演。
他先从身旁的弹药箱中取出一枚炮弹——同样经过特殊设计的轻型炮弹,比传统炮弹小一圈但更为流线型。
\"现在我将演示单兵携带和架设。\"李明远一手提起迫击炮,一手拿着几枚炮弹,轻松地走动起来,仿佛那沉重的武器只是个普通的行李包。
围观的军官们交头接耳,显然对一个人能如此轻松地携带完整的迫击炮感到惊讶。
传统上,迫击炮的炮身、炮架和基座需要分开,由多人搬运。
李明远走到预定位置,放下迫击炮,迅速展开三脚架,调整水平,检查瞄准装置。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计时!\"赵部长对身边的秘书说。
\"三十二秒!\"秘书惊讶地报告,\"从拿起到架设完成,只用了三十二秒!\"
军官们面面相觑,传统迫击炮的架设通常需要三到五分钟,而且是多人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