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宏马上组织人手,制定垃圾处理方案:
首先,在旅游区设立垃圾分类箱,引导游客正确投放垃圾。
其次,组建环卫队,每天定时清理垃圾。
最后,利用沼气池技术,把有机垃圾转化为能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这些措施很快就实施了。
但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停车位不够!
每到周末,村口的空地上总是挤满了汽车,严重影响村民的正常出行。
“得赶紧解决这个问题!”
周国宏说。
立即选择村西头的一块荒地,规划成停车场。
村民们自发参与建设,很快就建好了一个能容纳50辆车的停车场。
但谁来管理?收费多少?
经过讨论,决定由旅游合作社负责管理,收取适当的停车费用,用于维护和管理。
旅游业渐渐步入正轨,给村里带来了不少收入。
但周国宏知道:不能只靠旅游,还得发展其他产业。
“老陈,你说咱们村除了旅游,还能做什么?”
一天,周国宏又向老陈请教。
老陈想了想:“我看可以搞点特色农业。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健康食品,咱们村环境好,可以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
“这主意不错!”
周国宏眼睛一亮,“咱们可以把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走‘农旅一体化’的路子。”
立即着手准备方案。
很快,一个“绿色农业园”的计划就出炉了:
在村里选择几块优质农田,专门种植无公害蔬菜水果。
农业园不但生产农产品,还对游客开放,开展采摘体验活动。
所有产品都统一包装,打上村里的品牌,提高附加值。
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支持。
但问题又来了:无公害种植需要技术,村里人行吗?
正发愁时,周国宏想起一个人:原来县农业局的老技术员李师傅,退休后一直在研究有机种植。
立即请李师傅来村里指导。李师傅不但教授了无公害种植技术,还帮忙设计了轮作方案,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
在李师傅的指导下,“绿色农业园”很快就建起来了。第一批无公害蔬菜长势喜人,比普通种植的蔬菜更加翠绿饱满。
游客们看到这些绿油油的蔬菜,都争相采摘和购买。
很多人还主动预订,要求定期送货上门。
“这下好了!咱们村不但有了旅游业,还有了特色农业!”
村民们都很高兴。
但事情远没这么简单。
就在大家欢欣鼓舞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
有人举报村里的“无公害蔬菜”是假的!说里面照样使用化肥和农药!
“这是谁在背后搞鬼?”
大家都气坏了。
周国宏让人调查,很快就找到了源头:原来是邻村的一个竞争对手,看村里发展得好,就使出这种卑鄙手段!
“这帮人……”
老陈气得直跺脚。
但周国宏却很冷静:“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咱们走对了路。”
立即邀请农业部门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来村里取样检测。
结果证明:村里的蔬菜完全符合无公害标准,甚至超过了有机蔬菜的某些指标!
“好啊!”
周国宏笑了,“这下咱们的蔬菜名声更大了!”
果然,这次“检测风波”不但没有影响村里的声誉,反而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以绿色着称的村庄。
订单越来越多,甚至有超市主动上门洽谈合作,要长期收购村里的绿色农产品。
但问题又来了:产量跟不上需求了!
“这可怎么办?”
大家都发愁。
周国宏想了想:“要不咱们扩大规模?”
“扩大规模简单,但技术怎么保证?现在这几块地都是李师傅亲自指导的,再扩大就顾不过来了。”
周国宏笑笑:“那就培养自己的技术员!”
立即从村里选拔了几个年轻人,专门去县农校学习有机种植技术。
回来后,他们将成为村里的技术骨干,负责指导生产。
同时,为了保证质量,成立了专门的质检小组,负责产品检测和认证。
很快,村里的无公害农产品就有了自己的品牌和认证标志,在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
眼看着村里的产业越来越兴旺,村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但周国宏知道:乡村振兴不只是经济发展,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升。
“接下来咱们该抓什么?”
他问老陈。
“我看应该抓教育。”
老陈说,“村里的孩子都要到镇上读书,太不方便了。要是能把学校办好,那才是真正的长远之计。”
周国宏点点头:“说得对!咱们得好好规划一下村里的教育事业。”
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商量学校建设的事。
有人说要重建小学,这样孩子们不用走远路。
有人说要引进好老师,提高教学质量。
还有人建议开设职业培训班,提高村民的技能水平。
立即着手准备方案。很快,一个“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就出炉了:
首先,改造村小学,提升硬件设施,吸引好老师。
其次,开设成人技能培训班,提高村民的职业技能。
最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让村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到城里的教育。
这个方案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但问题又来了:谁来做这些事?钱从哪来?
“这样吧,”
周国宏提议,“咱们可以用旅游和农业的部分收益,专门用于教育发展。同时,也可以申请上级的专项资金。”
大家都同意这个方案。
立即着手实施:首先是改造小学校舍,添置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
然后是联系县教育局,争取派几名优秀教师来村里支教。
最后是筹备成人技能培训班,聘请专业老师,教授实用技能。
这些措施很快就显现出成效:村小学的环境大为改善,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孩子们不再向往镇上的学校,家长们也更愿意把孩子留在村里上学。
成人培训班也办得红红火火:从种植技术到厨艺培训,从电脑知识到手工制作,各种课程应有尽有。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纷纷来学习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