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两人踏入御书房,苏长青抬手示意,待诸葛亮落座后,自己才在主位上坐下。
他端起茶盏,轻抿一口,便开始将大秦的内部形势和朝中官员们的情况,事无巨细地一一告知诸葛亮。
“先生,大秦初立,朝堂局势复杂,……”
诸葛亮认真倾听,手中羽扇有节奏地轻摇,待苏长青说完,他才缓缓开口。
“陛下所言极是。
掌管一国,与治理一郡截然不同,需要权衡的因素数不胜数。
各方势力的关系,处理时既要恩威并施,又要找准利益平衡点。”
“对于那些追随陛下的功臣,可嘉其功绩,赐以丰厚的赏赐和虚职荣誉,让他们享受尊荣。
但涉及实权,陛下需谨慎把控,不能任由他们肆意妄为。
对于前朝旧臣,可先观察他们的言行,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务让他们处理,考察其忠心与能力。
若是真心归附,再逐步委以重任。”
苏长青若有所思,微微点头:“先生所言,令朕茅塞顿开。
可如今还有一事,朕担心在改革过程中,各方势力为维护自身利益,会联手抵制,这该如何应对?”
“陛下,改革本就艰难,遭遇抵制在所难免。
但只要我们以大秦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行事公正,且提前谋划,便能化被动为主动。
臣建议,在改革措施推行前,先在朝堂上宣扬改革的益处,争取那些中立官员和有识之士的支持。
同时,将改革举措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每次推出一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避免四面树敌。
一旦遇到抵制,我们就拿出详实的利弊分析和应对策略,让众人明白改革的必要性。”
苏长青听后,眼中满是赞赏。
“先生果然深谋远虑,有先生在朕身边,朕心中安稳许多。”
两人又围绕着军事、民生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
半个月转瞬即逝。
苏长青召唤出来的文臣们,怀揣着抱负,陆续踏入官场。
苏长青根据各人所长,将这些新加入的文臣安插在朝中各个关键部门任职。
他们初来乍到,却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凭借极强的效率和还算不错的能力,迅速在各部门中崭露头角,站稳脚跟。
诸葛亮也正式被任命为大秦的右相。
这些系统召唤的文臣,本就因召唤而天然对苏长青有着深厚的忠诚,而在能力和见识上又多有不凡,如今更是几乎都站在了诸葛亮这边。
与之相对的,是左相李居正。
李居正本就是前朝旧臣中的佼佼者,在前朝人脉极广,如今朝堂里的前朝官员自然而然地以他为核心,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如此一来,朝堂之中泾渭分明地出现了两股势力,彼此相互制约。
苏长青深知,系统召唤出来的人物,虽然对自己忠诚,可他们也都有独立思想,不会盲目服从。
想要让这股力量为己所用,还需好好引导。
与此同时,苏长青暗中下令,锦衣卫开始秘密行动。
悄然潜入大秦三十六郡,对各地郡守展开调查取证。
郡守作为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权力极大,其中不乏一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之徒。
而郡守的任命直接归中央,这给了苏长青操作的空间,他开始大刀阔斧地着手更换各地行政长官。
在朝中局势逐渐走入正轨后,苏长青端坐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目光扫过殿下群臣,满意的点了点头。
大秦能有如今稳定的局面,离不开那些一路追随自己、为江山社稷披荆斩棘之人的付出。
于是,他决定对这些功臣加官进爵,以此彰显皇恩浩荡,稳固朝堂根基。
“传朕旨意!”
“吕布,勇冠三军,屡立战功,为我大秦开疆拓土,冲锋陷阵,功不可没。
今封其为大将军!”
吕布大步出列,单膝跪地。
“臣吕布,谢陛下隆恩!定当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关羽,义薄云天,武艺高强,忠肝义胆。
在多次战役中,威震敌胆,护我大秦子民周全。
今封其为武侯,食邑千户,望你继续秉持忠义,为大秦江山保驾护航。”
关羽手捋长须,跪地叩拜:“陛下厚爱,关某铭记于心。必当以死相报,不负陛下重托!”
“赵云,作战英勇,心思缜密,对朕忠心耿耿。
朕命你为禁军大统领,官居一品,负责保卫皇宫及朕的安危。
此乃重任,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赵云上前,恭敬地跪地:“臣赵云领旨,定当殚精竭虑,护卫陛下与皇宫安全!”
“李斯,学识渊博,理政有方,为大秦政务操劳颇多。
今任命其为户部尚书,官居一品,望你统筹全国财政,开源节流,让我大秦国库充盈。”
李斯出列,恭敬地拱手行礼。
“陛下信任,臣必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定当兢兢业业,为大秦财政谋划,使百姓富足,国家昌盛。”
“包拯,公正廉明,断案如神,素有青天之名。
朕封你为刑部尚书,望你整顿司法,明察秋毫,让大秦律法得以公正施行,还百姓一个公道。”
包拯神情肃穆,跪地叩谢:“陛下如此信任,臣定当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绝不让任何冤假错案发生。”
“管仲,治国之能臣,精通礼仪教化,深谙邦交之道。朕封你为礼部尚书,官居一品。”
苏长青的目光落在管仲身上。
“往后,大秦的礼仪规范、外交事务,便劳你费心。”
管仲出列,恭敬道:“陛下放心,臣定当恪尽职守,让大秦礼仪完备,邦交和睦,扬我大秦国威。”
“魏征,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目光如炬洞悉人才。朕任命你为吏部尚书。”
“吏部掌管官员任免升降,责任重大,望你为大秦选拔贤才,杜绝任人唯亲,打造清正廉洁、才俊云集的朝堂。”
魏征上前,撩袍跪地。
“陛下如此重托,臣定不负所望。
用人唯贤,是臣的准则,臣定当以大秦社稷为重,为朝堂遴选栋梁之才,若有失职,甘愿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