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 年 4 月 17 日 9 点,晨曦初露,第一装甲师在杜玉明的指挥下,般向着目标发起了猛烈进攻。天平店,这个位于津浦路中路的关键之地,铁路穿城而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这场战斗中的重要性,天平店左边与道朗接壤,右边则是天平湖,这一块湖泊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泰城和津浦路分隔开来。
第一装甲师兵分两路,一路沿着津浦路勇往直前,直接对敌人发起正面冲击;另一路则向着王家岭、王家村迂回包抄,从侧翼突破敌人的防线。
9 点 10 分,第一装甲师的先头部队与敌军顺利接敌,双方瞬间展开了激烈的交火。装甲第一师的将士们向着冯家峪、天平湖以西勇猛推进,目标直指凤凰台。凤凰台地势独特,上面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居高临下,能够俯瞰整个天平湖区域,狡猾的鲁军第 7 军许琨部正是看中了这一优势,将炮兵阵地精心布置在了这里,凭借着居高临下的有利位置,对下方的进攻部队进行猛烈炮击。
马家峪,一个原本不知名的小坡,此时却成为了战斗的焦点之一。这一线的鲁军阵地,在 18 军先前猛烈的炮击下,早已面目全非,被轰得荡然无存。装甲第一师的坦克抓住这一机会,如入无人之境般轻松地冲了上去,然而,就在他们以为可以顺利推进时,凤凰台的守军迅速做出反应,将火炮推出了掩体,对着冲上来的坦克直接进行直射。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一发炮弹精准地命中了一辆坦克,坦克瞬间冒起了滚滚浓烟,失去了战斗力。
其他坦克见状,纷纷改变路线绕行,步兵们则快速上前进行掩护。但紧接着,又有一辆坦克被击中冒烟,这时第一装甲师的将士们才意识到,敌军在凤凰台布置了强大的炮兵力量。他们立即向后方报告,请求火力支援。
可是,由于凤凰台的地形优势太过明显,炮击效果不明,不能摧毁敌军火炮,装甲部队就难以直接攻上去,无奈之下,各团纷纷迅速组建突击队,准备以步兵的力量突破敌人的防线,突击队的战士们在一片布满弹坑的土地上艰难地向前跃进,他们充分利用手中的冲锋枪和手榴弹,沿着战壕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鲁军哪里见过如此勇猛且灵活的打法,在突击队的猛烈攻击下,纷纷被从战壕里驱赶了出来。突击队的战士们充分发挥火力优势,逐个占领敌军阵地,一步一步地向着胜利迈进。终于,突击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能力,很快攻上了主峰,随后,他们没有丝毫停留,越过马家峪,向着葫芦山继续发起进攻。
葫芦山,这座位于天平河南岸的山峰,与板大山相互呼应,宛如一对坚固的犄角,构成了扼守凤凰台的重要屏障。其地形独特,东高西低,这一特点使得进攻颇具难度。根据作战部署,第一装甲师第一团肩负起了进攻葫芦山的重任,而第二团则负责攻打板大山。
下午 2 点,随着一声令下,各部队准时发起了进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张宗昌的部队,这个奉军杂牌果然不负众望的在马家峪被第一装甲师成功攻占后,防线瞬间崩溃,部署在天平湖一线的两个师,如同惊弓之鸟,不战而溃。第一团和第二团几乎未遭遇像样的抵抗,便顺利地占领了葫芦山和板大山一线,随后乘胜追击,向着凤凰台挺进。
然而在凤凰台,鲁军约 2 万余人依托凤凰台的山地地形,妄图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他们似乎还想重现 1925 年 11 月的那一幕 当时,国民军岳维峻、李纪才等部从河南进军山东,豫军占领泰安火车站后进攻界首,直鲁联军进行反攻并据守凤凰台,依仗山势之险与豫军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恰逢连日北风呼啸,豫军因仰攻困难而最终撤退。然而,他们低估了周亦云所率领的 18 军。这支军队可不是当年弹药匮乏、缺乏重武器的冯部,他们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3 点,装甲第一师顺利进抵凤凰台,一场惨烈的血战就此拉开帷幕。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地冲上阵地,却遭遇了敌军异常激烈的抵抗。鲁军坚固的工事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他们依托着这些工事,疯狂地进行还击。一时间,第一装甲师的攻山部队被压制在半山腰,无法前进一步,形势变得异常危急。
关键时刻,装甲团的战士们展现出了了他们的勇气和决心。他们不顾鲁军炮火的威胁,驾驶着坦克逼近射击。用坦克炮猛烈的射击着敌军,一发发炮弹如雷霆般倾泻在凤凰台上,一时之间整座山瞬间被炮火笼罩,砖石横飞,弹药爆炸的火光此起彼伏,趁着这难得的机会,第一团的战士们抓住时机,奋勇向前突进,终于冲上了凤凰台的一线阵地,此时,守军节节败退,逐渐从战壕中撤出。
然而,就在胜利快要出现的时候,一支鲁军的援军突然冲了上来,只见他们身着厚实的呢子大衣,脚蹬牛皮靴,手持三八大盖,个个身材魁梧、膀大腰圆,他们挺着刺刀,气势汹汹地跃进了战壕,第一装甲师的战士们也毫不犹豫地迎了上去,两军瞬间短兵相接,战场上顿时响起了双方的呐喊声,以及刺刀捅入肉体时那令人心悸的噗嗤声。
此时,周亦云正在第一装甲师的指挥部,他和杜玉明一同用望远镜观察着战场的局势。只见整个凤凰山上,到处都是激烈的肉搏战场景。尽管战斗异常残酷,但总体上第一装甲师仍占据着优势。由于装甲第一师配备了大量的冲锋枪,在近距离的交战中,有强大的火力优势许多鲁军士兵纷纷被打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