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时光,弹指而过。
但这七天,对于整个南境而言,却仿佛经历了一场席卷三州的狂潮。从繁华的南安城,到偏远的越州山寨,再到富庶的衢州水乡,处处可见招兵的旗帜猎猎飞扬,处处可闻征兵的战鼓擂动不息。
府城广场、县城集市、乡镇渡口……每一个招兵点都人头攒动,热火朝天。负责招募的官员嗓子早已沙哑,登记造册的文吏手腕酸麻,维持秩序的士兵也站得双腿发软,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因为他们眼前看到的,是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的应募人潮,是那一张张写满了激动、感激和决绝的面孔。
这些被称为“新民”的系统流民,几乎是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来响应苏寒的征召。他们拖家带口,跋山涉水,从各个角落赶来,只为能披上南安王府的战甲。
许多人在验明身份、确认身体合格后,激动得泪流满面,一遍遍地重复着“谢殿下大恩”、“愿为殿下效死”的誓言。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获得一份优厚差事的机会,更是报答那位将他们从苦难中拯救出来、给予他们新生和希望的恩主之唯一途径。
负责筛选的军官们严格执行命令,将那些体魄最强健、意志最坚定的青壮挑选出来。一队队新兵被迅速编组,发放基础的衣物和生活物资,然后在各级军官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赴南境各地新建或扩建的军营。
七日之后,当各地的招募统计汇总到南安王府,呈现在陈宫等人的案头时,结果令人震撼:
【天策军团】麾下的【神武军】、【神威军】、【神凛军】、【神怒军】、【神锋军】、【神骏军】、【神机军】、【神策军】、【神定军】,九大神策军,每一军都成功招募并筛选了足够的合格兵员,顺利扩编至三万人的满编状态!
九军合计,共二十七万精壮!
而这,还不是全部!
在这二十七万人之外,还有超过十万名身体素质同样不错,但或因年纪稍大、或因需要照顾家庭等原因未能编入主力军团的青壮,也被登记在册,组建成了一支庞大的【南境预备役】。
他们平日里继续参与生产建设,但会定期接受军事训练,一旦战事需要,便可迅速动员,补充前线。
至此,仅仅七天时间,苏寒麾下可直接调动的军事力量(不含独立水师和亲卫),便从原本的十余万,一跃膨胀至超过三十七万!
如此惊人的动员速度和规模,完全得益于系统流民那无与伦比的忠诚度和苏寒之前打下的坚实民心基础。南境三州,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兵营。
当征兵的喧嚣渐渐平息,夜色再次笼罩南安王府时,书房内的炉火依旧温暖,气氛却比几日前更加凝重。
苏寒端坐主位,面前的圆桌旁,围坐着陈宫、张良、王猛这三位南境的文臣核心。桌上不再是清茶点心,而是铺满了各种图纸和报告文书。
“主公,”陈宫首先开口,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按照您的吩咐,七日之内,九大神策军已完成扩编,共计二十七万士卒。另有十万余精壮编入预备役。各地应募踊跃,士气高昂,忠诚可靠。”
他将一份厚厚的卷宗推到苏寒面前:“这是各地招募的详细名册和初步编组方案。”
苏寒拿起卷宗翻阅着,满意地点了点头:“公台辛苦了,七日之内完成如此规模的动员,实属不易。”
陈宫微微躬身,继续道:“兵员虽已到位,但后续的安置与训练,才是真正的考验。按照您的要求,南境三州各地需紧急新建、扩建校场百余处,兵营数百座,以容纳这三十余万大军。工部与地方官府已全力以赴,然工程量巨大,所需木石砖瓦、人工物力皆是天文数字。虽有系统流民中的工匠相助,但要在开春前全部完工,时间依旧非常紧迫。”
陈宫汇报完毕,王猛接过话头,神色严肃:“兵营校场尚是其次,更关键的,是如何在短短几个月内,将这二十七万新兵,训练成真正能上战场的合格士卒。他们虽对主公忠心耿耿,体魄也大多强健,但毕竟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
张良在一旁轻轻颔首,补充道:“景略所言极是。我军原有将士虽精锐,但数量有限,难以作为骨干分散到如此庞大的新军之中进行传帮带。若训练不足,贸然投入北伐战场,面对北玄久经战阵的边军,恐难发挥应有战力,徒增伤亡。”
两位顶级谋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时间!如何在有限的冬季时间内,弥补新兵在训练和经验上的巨大差距,将这支纸面上的庞大军队,转化为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雄师,这成为了摆在苏寒和所有核心成员面前最紧迫的问题。
书房内,烛火跳动,映照着众人紧锁的眉头。三十七万大军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但这支军队的灵魂——战斗力,还需要在接下来的寒冬中,用汗水、纪律,甚至可能需要更特殊的方法,来快速淬炼和铸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