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耽误,马上,葛大叔就带着梁红英,准备下矿井。梁红英知道,矿井门口盘查比较严密,有好多鬼子兵。葛大叔打算让梁红英装扮一下,穿上矿工的衣服,脸上抹上煤灰,这样出入能方便一些。
恰好屋子里有破烂衣服,梁红英随便穿在身上。葛大叔又给她戴上一顶破毡帽。屋子墙角扔着几块煤炭,葛大叔在手上蹭了蹭,把双手弄黑,在梁红英脸上抹了两把,随后不好意思地说道:“姑娘,真对不住,我这是动手动脚了,但这是为你好。”
梁红英并不介意,说道:“行了,葛大叔,我知道你的心意,别太在意这些了。咱们赶紧下去,把兄弟们召集上来。”
葛大叔迟疑地说:“今天是怎么回事?咱们门前负责把守的人,早已经撤离了。”梁红英没有向葛大叔解释,只是说:“前面好像有事,把人都召集过去了。我估计矿井那边也不会有人。”
听了这话,葛大叔虽心存疑虑,还是带着梁红英奔向矿井。果然,出去之后,院子里没有驻守的人。走了一段路,葛大叔疑惑地问梁红英:“人都到哪儿去了?往常这个时候,这里来来往往全是鬼子兵。要是说话不注意,或者东张西望,他们就会过来盘查。今天居然一个都没有。”
梁红英心想,他们哪还有心情盘查,估计一个个都抱着肚子,自顾不暇去了。
到了矿井,果然只有一两个人守着,盘查也不严密。对上下井的人,他们只是随意看一眼,没做过多检查。葛大叔带着梁红英走到此处,一个汉奸朝他们招了招手,大声问道:“那个小伙子没见过,是新来的吗?”
葛大叔走过去,点头哈腰地说:“是,是新来的,我带他下去干活。”汉奸摆了摆手,梁红英便顺利跟着葛大叔,坐上了矿车。
矿车在缆绳的牵引下,“吱吱吱”地缓缓向下行驶。梁红英在黑洞洞的巷道里,还没仔细观察过矿井的结构。这里光线比较明亮,装着灯,能看得清清楚楚。矿井顶上支着横木,左右各有一根立木,防止坍塌。
一路上,葛大叔嘱咐梁红英:“咱们做这件事,非常冒险。往常这个时候,少说也有几十个鬼子兵在这儿检查。今天虽然没有,但不能放松警惕,他们随时可能回来。等出去的时候,弄不好还得打一场恶战。姑娘,你有信心吗?”
葛大叔的语气中,透着没底气。梁红英心里清楚是怎么回事,便宽慰他:“大叔,你不用担心,我已经做好准备了。那些人为什么没来?我给他们使了点手段。但我不能保证,他们长时间不回来。可能过一会儿,等他们缓过劲来,就会回来。所以,咱们得抓紧时间。”
葛大叔没细问。在矿车里坐着,十几分钟后,他们到达井底。
井底是煤炭开采区,有好多矿洞正在作业。每个矿洞里都有几个工人,有的用洋镐挖上面的煤,有的用竹筐把煤装起来,往矿车上倒。两个人挖,四五个人负责往车上倒。也有人跪着,一铲一铲地往竹筐里装煤。梁红英数不清到底有多少矿洞,但每个矿洞里至少有七八个人。
刚到井底,就看到几个鬼子兵。梁红英看他们状态挺好,没有中毒的迹象,心里很担心。哪怕只有一个鬼子兵,也很棘手,毕竟他们背着枪。
刚到下边,两个鬼子兵就走过来,用手指着一处矿洞,说道:“那边矿洞缺人,赶紧过去。”梁红英一时想不出应对办法,只能麻溜地跟着葛大叔,朝那个矿洞走去。
进去之后,矿洞里有三个人。两个人在挖煤,一个人一边装筐,一边往矿车里运,十分忙碌。葛大叔小声对梁红英说:“怎么办?有这几个鬼子兵捣乱,咱们暴动的计划不好实施。弄不好,还会给你带来麻烦。”
梁红英并不在乎,心想:该怎么把这几个鬼子兵制服呢?看起来,人数不算多。她问葛大叔:“往常就这么几个人吗?”葛大叔回答:“不不不,往常这下边有好几十个人,今天就这几个。”
梁红英说:“那好办。你能不能把这几个人都召集过来,咱们逐个解决掉。”
葛大叔一听,心里有点害怕,手开始发抖。他难以置信地问梁红英:“姑娘,行不行啊?万一失手,咱们的命可就都搭进去了。”
梁红英说:“你去叫吧,我做好准备了。现在必须当机立断,时间耽误不得。要是鬼子兵多了,咱们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其实,葛大叔早就盼着反抗这一天的到来。现在有梁红英这样勇气十足的人带领大家,他求之不得。于是,葛大叔果断出去招呼那几个日本兵:“皇军,皇军,这里的煤挖不动,你们快过来看一看。”
几个鬼子兵听了,不知道发生什么事,背着枪就往矿洞里走。梁红英一看,四五个人全来了。要对付这么多人,恐怕有点难度。她马上跟一起干活的兄弟们说:“兄弟几个,别光顾着干活。一会儿他们进来,咱们一起动手把他们制服。”
那几个兄弟听了,有点傻眼。梁红英进一步解释:“我是来组织大家暴动,逃出去的。不把他们制服,咱们怎么出去?他们进来后,这地方狭窄,施展不开武器。我一发信号,你们就一起上,一人对付一个。别管是用镐头,还是用煤块砸,总之不能让他们出声。”
几个小伙子听了,心里挺高兴。他们对日本人早就恨之入骨,天天被压迫着干活,早就受够了。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他们都点头答应了。
有了这几个人的帮助,梁红英心里更有底了。第一个鬼子兵走进来,盯着煤炭大声问:“哪弄不动?哪弄不动?”随后,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鬼子兵依次进来。他们靠近煤层,准备查看情况。
梁红英见机不可失,抓起旁边的煤块,朝最后一个鬼子兵的脑袋砸过去。“砰”的一声,鬼子兵被击晕了。另一个鬼子兵马上回过头,还没反应过来,梁红英的煤块又砸了过去。
与此同时,那几个矿工冲上去,一人对付一个鬼子兵。有的掐脖子,有的直接用拳头将其打晕,还有个大爷捂住鬼子兵的嘴,想把他憋死。
梁红英催促大家:“别愣着,赶紧处理掉他们,咱们一块返回地面!”
就这样,几个人齐动手,把那几个鬼子兵用煤炭埋上。平日里,这几个鬼子对矿工心狠手辣,动辄连踢带打,让大家叫苦不迭。如今,总算轮到他们倒霉了。
解决掉几个鬼子兵后,梁红英赶紧和葛大叔到各个矿洞里,号召大家往外走。刚一招呼,不少矿工都不敢相信,唯唯诺诺,拿不定主意是否跟着走。梁红英急得直跺脚,冲着矿工们喊道:“师傅们,都清醒清醒!时间紧迫,再不赶紧,咱们就出不去了!”
可即便如此,仍有一些人,不管怎么劝说,就是埋头干活,不愿跟着走。葛大叔也毫无办法,这些矿工长期被鬼子欺压,早已没了反抗的勇气。
着急归着急,四五十个干活的矿工里,只有三十多个人愿意跟他们上去。梁红英心想,留下谁,谁就是死路一条,绝不能把他们留在这火坑。为了让剩下的兄弟们死心塌地跟着走,她想出一个办法。
梁红英找来一个年轻矿工,让他刨出打晕的鬼子,扒下他的军装穿上,去给那些还在干活的矿工下命令。小伙子心领神会,梁红英和葛大叔跟在他身后。到了仍在干活的矿工身边,小伙子大声命令道:“混蛋,赶紧出去干活!”这一嗓子,吓得那些老实矿工扔下手里工具,乖乖跑了出去。
一连几个矿洞,都是用这种方法,才把人都带了出来。大家浩浩荡荡往外走,小伙子穿着日军军装,混在人群里。他们有的坐矿车,有的跑步往上走,很快就到了矿洞口。
洞口还守着两个伪军。幸好那些闹肚子的鬼子还没回来。这一上一下,足足花了一个小时,梁红英早就急坏了。两个伪军见出来这么多人,想拦住询问。可一看队伍里有个“日本皇军”,顿时懵了。他们跑过去问:“皇军,下边出什么事了?”
假扮皇军的小伙子十分精明,张嘴就骂:“八嘎!”抬手给了其中一个伪军一耳光,吼道:“你们赶紧下去!还有两个皇军在下边被困住了!”两个伪军不知所措,灰溜溜地坐上矿车,直奔井下。
梁红英一看,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两人支走了。他们下去后,梁红英想着不能让他们轻易上来,得把缆车破坏掉。她问葛大叔:“大叔,怎么弄坏这缆车?”葛大叔经验丰富,捡起一块石头,塞到缆车转盘里。“咯吱”一声,缆车停止运转。葛大叔朝梁红英点点头:“行了,一会儿他们想上来,可没那么容易。”
随后,梁红英和葛大叔与其他矿工会合。没想到,部分鬼子兵虽然肚子难受,但还是回来了。看到一下子出来这么多人,鬼子兵察觉异常,伸手就去抓枪。即便肚子痛,他们的动作依旧迅速。
梁红英见状,知道不能手下留情。她怕枪声会惊动更多鬼子,连忙掏出弹弓。看到哪个鬼子敢拿枪,“啪”地一下,石头精准射出。这时候绝不能心软,每一块击中鬼子的石头,都让对方瞬间趴下。
紧接着,矿工兄弟们冲过去,对着鬼子一顿乱锤,一连干倒三四个。其实鬼子人数不多,葛大叔站在宿舍前,振臂高呼:“兄弟们!我早就说过,咱们反抗的机会来了!有人给咱们外援,反了他娘的!赶紧冲出矿区!”
话音刚落,屋子里涌出好多人。看来葛大叔平日里没少做工作,大家早就有反抗的想法。在梁红英的号召下,众人乌泱泱地聚集在广场上。
此刻,梁红英深感责任重大。带着这么多人,队伍声势浩大。她让兄弟们把鬼子的枪都拿在手里,该开枪时就开枪,持枪的冲在前头,其他人紧跟其后。有一两个不愿意走的,也由不得他们了,只能跟着队伍,顺着隐蔽路线往外冲。
他们打算从半山腰的洞口出去。途中,经过厨房后边,梁红英把两个矿工和小丁叫上。小丁无法行动,得有人背着。梁红英刚要去背,一个矿工大哥主动说道:“我来背他!”梁红英感激地拍了拍大哥肩膀。
小丁意识清醒,嘱咐道:“红英姐,千万小心!”梁红英安慰他:“放心,兄弟!姐办事,你还不清楚吗?”
梁红英走在最前面,洞口处相对隐蔽,虽无铁桶挡着,但仍有一个大高坡,只要人们猫着腰,就不容易被发现。况且部分铁桶已经被鬼子重新排列,大伙就更不容易被发现了。梁红英怕洞口小,人员进出太慢,便指挥四五个小伙子一起扒开上层覆盖土,搬开石板。石板搬开后,洞口变大,能容两人同时通过。
她赶紧指挥大家陆续下洞,还告诉众人:“下边有矿灯,拿着在前边引路。”大家有序往下走。此时,广场上的探照灯还没启动,大多数鬼子兵还没反应过来。
一些机灵的汉奸和杂役,察觉到异常,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并非死心塌地效忠鬼子。没资格吃肉因而没中毒的人,大多是受压迫者,这给梁红英他们创造了大好机会。
梁红英让几个持枪兄弟趴在铁桶上,对准聚集的鬼子兵:“要是他们有异动,马上开枪!”她自己也做好最坏打算,身上带着一颗手雷,关键时刻准备炸鬼子。
她怕鬼子过早发现撤出的矿工,必须要想一个牵制他们的办法。脑子里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这么大的地方,鬼子会不会有弹药库?要是能找到,给他炸了,肯定能搅乱他们的部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