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山风雪之后,刘邦在周勃大军赶到前夕,终于等到匈奴因忌惮援军而撤退。他虽未死成,却也无心再追击,带着疲惫的身躯与未竟的志向,率军南归。途经沛县故里,他下令停驻,决定重返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看一看当年的田野与乡亲。
秋风萧瑟,沛县的田间小路上,刘邦一身便服,卸下戎装,走在熟悉的乡间。他身后跟着几名亲卫,却无一人敢上前打扰。远处,乡民们远远望见这位大汉皇帝归来,纷纷聚拢,却又不敢靠近,只在田埂间窃窃私语。刘邦停下脚步,望着眼前的土屋与稻田,脑海中浮现出当年做泗水亭长时的景象——那时的他,还是个无拘无束的布衣,哪曾想过会坐拥天下?
他走到一处高坡,坐下身来,目光扫过故乡的山水,心中五味杂陈。诸侯已平,外戚在握,匈奴虽未除,却也暂时退却。这大汉的江山,他从沛县一介草莽打到今日,可白登山的失意,却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岁月已不多。他叹了口气,低声道:“这天下,我得了,却守得如此艰难。”
一阵秋风吹过,卷起田间的落叶,刘邦忽然心有所动。他站起身,望着远方的苍茫天际,脱口而出:“大风起兮云飞扬……” 他顿了顿,似在斟酌,又继续吟道:“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声音低沉而苍凉,带着几分豪迈,又透着深深的忧虑。
亲卫统领站在一旁,听得此歌,不由动容,上前道:“陛下,这歌声雄浑,足见陛下之心志。只是为何有忧色?” 刘邦转过头,苦笑一声:“忧色?自然有忧。这江山是我打下的,可匈奴未平,外患犹存,我死之后,谁能守住这四方疆土?猛士何在?这大风歌,便是我这老汉的心声。”
他挥挥手,示意众人不必多言,独自走下高坡,回到临时搭建的行帐中。他命人取来竹简,将这首《大风歌》写下,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将他一生的豪情与隐忧尽数倾注其中。写罢,他放下笔,凝视竹简,低声道:“沛县啊沛县,我从你走出,今日归来,这歌,便留给你吧。”
次日,刘邦召集乡中父老,设宴款待。他命乐工将《大风歌》谱成曲调,当场高歌一曲。乡民们听罢,无不感慨万千,有人甚至潸然泪下。刘邦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心中暗道:“这天下,我为你们打下,可守不守得住,便看天命了。”
宴罢,刘邦起身离去,带着大军继续南返长安。他站在车辇上,最后回望了一眼沛县的田野,那首《大风歌》的旋律仍在耳畔回响。他闭上眼睛,心中默念:“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歌声,随风飘远,成了他留给后世的一道印记。
刘邦低头凝视手中的赤霄剑,剑身虽未出鞘,却似有灵性,随着他起伏的心绪微微颤动。
一阵秋风吹过,卷起落叶,刘邦抬头望向苍茫的天际,赤霄剑在他手中似感受到主人心绪,突然发出一声低鸣,剑身微微震颤。
离开沛县时,刘邦登上车辇,最后回望故乡田野,手中的赤霄剑静静躺在他膝上,不再颤动,却似沉睡般透着一股苍凉。他闭目轻吟:“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声随风飘散,赤霄剑仿佛也在沉默中诉说着这位大汉开国皇帝的壮志与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