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归义军信使所传递的消息,仅能令长安稍感欣喜,朝廷亦不过如此,仅能给予你些许表面的鼓励。
毕竟,河西的二州虽已光复,但这二州距离长安还隔着很多被外族占领的地方,对于当时的大唐朝廷来说,确实是难为死他们了。
因此呢,唐宣宗简直就是要啥没啥,既没兵马,又没粮草,更没钱财,能给的也就只有口头上的表扬啦!
信使们步履匆匆地来了,又行色匆匆地走了,未在长安稍作逗留。
他们最后满怀眷恋地望了一眼这座往昔极度繁荣、仿若夜明珠般璀璨的大都市,便毅然决然地背负着朝廷赐予的“荣誉”,便再次地踏上了归途。
他们要回到沙州去,只因那里有望眼欲穿盼着他们的河西军民!】
对于唐朝那时候的朝廷行为,杜如晦道:
“这也正常,当时的大唐应该早就步入到了举步维艰的境界了,只是光复了瓜沙二州,对于朝廷而言,除开粮草兵马用度外,就实行有效统治也是鞭长莫及啊!”
长孙无忌这个“马屁应声虫”此时也是站出来,哼道:
“这也不是他们近百年不能再次收复河西的理由!”
“小太宗!”李世民:“朕要是像他这样,都被自己给气死了。”
“就这般本事也好意思称小太宗?贞观政要里的朕就是这样治国的吗?”
“孽障!”
【再说张议潮送走信使后,迟迟等不到朝廷共同打击吐蕃,光复河西的消息。
虽然朝廷不看好他,但张仪潮偏偏最争气!
他开始立足沙州,整顿军队,发展生产,很快沙州的军力就壮大起来。
接着他又以沙州为根据地,趁着吐蕃军被打蒙之际,率领精锐部队继续进攻河西其它被吐蕃占领的城市。
在河西民众的积极支持下,收复国土的战争顺利进展,先是收复了甘州和肃州,第二年又收复了伊州。
851年起,张议潮指挥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继续横扫从这片土地,原本属于唐朝的河西广大地区。
沙州、瓜州、伊州、西州、河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廓州、岷州等十一州相继光复。
张议潮再次派遣使者以其兄张议潭为代表等人前往长安向朝廷告捷,并献上已经收复的十一个州郡的地图和户籍册。
河西彻底光复的喜讯再次轰动了长安,欢欣鼓舞的民众涌上街头,夹道迎接这支风尘仆仆的信使队伍。
唐宣宗也是情不自禁地赞叹:“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
他下诏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统领十一州。
至此,除凉州外,陷落吐蕃近百年的河西重新回归唐朝。
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张义潮组织了一支训练有素,勇敢善战的7000人精锐部队。
其中有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兵士,甚至有一批蕃汉僧兵。
在他的侄子张淮深等猛将率领下,开始征讨被吐蕃强占近百年的凉州,要拔除这个横亘在河西通往中原道路上的钉子。
经过长达3年的血战,861年3月终于全歼近万名吐蕃守军,攻克最后的失地重镇凉州。
至此,沦陷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全部收复,河西走廊恢复畅通。
当时有人赞扬张议潮:“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张议潮率河西诸州来归,唐朝无暇接手,遂将河西托付给他,给了归义军高度的行政自由。
张议潮身兼数职,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发展生产,稳定河西局势。
同时,他重建唐制,传播汉人文化,终于使:
“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张议潮继续扩大战果,率领由汉、吐蕃、回鹘、党项、羌等各民族士兵组成的数万骑兵挥师西进,远征吐蕃占领下的西域大唐故地。
归义军所向披靡,一路收复了新疆高昌、轮台等地。
成为唐朝军队进入西域故地距离最远、战果最大的一次远征。
866年10月,在张议潮亲自指挥的青海廓州战役中,全歼3万吐蕃军,并且生擒了多次屠戮河西百姓的吐蕃大相尚恐热。
将这个双手沾满河西各族人民鲜血,生性凶残以吃人而闻名的贼酋枭首示众。
吐蕃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强劲对手由此土崩瓦解。
据敦煌出土的《张氏勋德记》记载,当时人们对张议潮的功绩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张议潮为收复河西立下汗马功劳,又为巩固边防鞠躬尽瘁,或许,仅是为了那颗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
归义军这样一个高度独立的政权出现,是朝廷所不愿看到的,尤其是,此时河西已尽数收复,稳定发展。
归义军与朝廷,表面君臣,实则屡生龃龉。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张议潮当年被派入朝的哥哥张议潭在长安去世。
噩耗传来,69岁高龄的张议潮千里迢迢赶往长安。
现代学者认为,张议潮此举是为替代其兄,作为归义军的新人质,以示对朝廷的忠诚。
所谓“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无论是何原因,晚年的张议潮终于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长安。
张议潮入朝后,朝廷自然要好好表示一下,授其为右神武统军,晋升为司徒,并赐宣阳坊宅第,给予优厚礼遇。
五年后,年逾古稀的张议潮卒于长安。
后来又追赠了太保。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位老人,早已完成他的夙愿。
这也让我们后人称赞他为“盛唐最后的武士!”
归义军这样一股力量,也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当年那个灭国无数世间无敌的唐军究竟有多强!】
嬴政:“归义军他们在千里之外,向唐朝亮出了赤胆忠心,独自抗敌,一心回归。”
“强军!更是一群英雄!”
刘询:“起于敌占区,青萍之末而起又一生辗转为战,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收回了河湟之地,真不愧是具有盛唐气息的武士啊!”
赞赏之意简直要从刘询的双眼中溢出来。
“光复旧地,痛击旧敌,真乃国之英烈也!”
“朕觉得他的功绩完全可以比肩我朝的卫霍啊!”
......
李世民面色凝重,沉声道:
“朕若似此‘小太宗’般狭隘,这千古一帝之名号,弃之又何妨!”
“分明是我大唐故土的收复,岂容他人置喙。”
“如此行事,朝廷此举岂非是在寒了忠义之臣的报国之心?”
李世民觉得凭张议潮的功绩,谥号给一个忠武完全是足够的。
“小太宗,呵呵!就你小子干的这些事儿,叫个小玄宗吧!”
房玄龄此时亦沉声道:
“晚唐者,指的是唐祚将倾,彼时肯定是内忧外患了。”
“彼时之朝堂,亦有难言之隐。”
虽老房言辞委婉,然李世民岂会不知其中要害。他却仍然是面色阴沉,将自身情绪尽数显露于面。
于其观之,此所谓“小太宗”之伎俩,莫非以为高超乎?
人求汝援以合击外族,汝一无所予,今又欲来争功夺人?
莫非读《太宗实录》,其中之李世民亦如汝之行事?
“小太宗”岂不知真太宗之功业水平乎?
而且,居然最后还要拿这样的英雄为人质?
李靖如此泼天大功,朕何曾有妒忌猜忌之说?
小太宗吗?
呵!
最后,李世民亦忍下心中对不孝子孙之厌恶,呼出一口浊气。
“不管怎么说,这个张议潮给了我大唐最后的体面,他又收复了朝廷丢失百年之地!”
“做得好啊!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