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日》这部剧,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在演艺圈都有口皆碑,这阵容强大,所以一经上映,无数人冲着剧情、演技和演员点进去观看。
没想到,第一集开头便死了人。
死相十分凄惨,死者的头被人塞进马桶里,整个人瘫在上面,浑身伤痕累累,鲜血流淌了整间洗手间。
弹幕都“啊啊啊啊啊”个没完。
实在是太刺激了,一上来的场景就把人吓得胆颤。
但又怪吸引人的。
于是,他们便吞了吞口水继续观看。
十七岁的周或是在第四集出现的,少年骨节分明的手执一把黑色的伞,行走在雨中,伞沿微抬,露出一双形状娇好的眼睛,与三十四岁周或的眼睛缓缓重叠在一起。
只有惊鸿一幕,但足够让观者为之心颤,忍不住想见到更多这样的韶祈。
往后看,众人发现,原来他还是个美是美矣,就是太惨了。
不是在被追杀,就是在被追杀的路上,最惨的一次,还毫无形象地爬到树上,弹幕里都在“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人配上音乐,剪了一段鬼畜视频。
大家都没想到韶祈还有这么接地气的时候。
帅哥爬树哎,真是罕见。
跟母猪上树一样不多见。
这一段是韶祈跟阮织学了爬树之后补拍的。
那时候阮织才知道,韶祈自踏入场地起,就发现了窝在树上的她。
没有真爬树,也是怕她暴露。
得知真相的阮织眼泪就要落下来。
她的伪装技术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而韶祈的答案是:倒也没有。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或许是天生的,无论她躲在哪里,他总能注意到。
心先动,眼再动,最后是唇上扬。
清亮的瞳孔里只会映着一个人。
而那个人只能是她。
……
到了第七集,少年周或终于被人救了。
众粉丝忍不住擤了擤鼻涕。
虽然韶祈的战损妆很好看,但也不能这么一直惨惨的啊,会让人心疼的好不好。
这下他被救了,众粉丝上一秒还在开心,下一秒看到韶祈眼中的微光闪烁后,心情跌宕,内心只有一句话:妈卖批,不是说没有感情线嘛!
这感情线的确很隐晦,但他们也不是瞎子好嘛,这明摆着就是“喜欢”啊,还是那种酸涩的暗恋,呜呜太难过了。
难过归难过,八集才是真难过。
他们还没来得及讨伐这个女演员运气怎么能这么好,居然能跟韶祈搭感情戏,这位名为“小螺”的女生就猝不及防地下线了。
众粉丝:“……”
众粉丝:“呜哇呜哇呜哇……”
网上开始有cp粉冒出,剪辑小螺和周或的视频疯狂磕糖。
《宣日》这部剧的讨论量日益增高,而在这无数发言中却很少有骂阮织的。
这倒让阮织有些吃惊,怀疑是不是韶祈为她买了“洗白”水军。
韶祈自然是雇了水军,但更多的是他们的cp粉,专门鼓吹他俩的“神仙爱情”。
在他的助力下,“小螺捉周”的团体越来越壮大,十个人里面起码有一半人是cp粉。
这盛世,如她所愿。
看着那一条条说他们两个般配的发言,韶祈的脸都快笑僵了。
而大家不去喷扮演小螺的阮织,一是因为小螺这个角色死得让人措手不及,无故惹人感到怜惜;
二是阮织的眼神戏清澈,透着韧劲,舞棍时虎虎生风,英姿飒爽,有时又看上去迷迷瞪瞪的,特别想令人搓圆捏扁一番。
讨厌不起来,实在讨厌不起来。
这个时候,阮织接到郭导的电话,拜托她和韶祈营业宣传一下这部剧。
阮织应下了,刚想告知韶祈,韶祈的电话就打来了。
他的话总是让人始料不及,他道:“陈圆瑾,我们官宣吧。”
太突然了。
阮织瞪大眼睛,一时说不出话来。
韶祈的声音夹杂着些许委屈:“你总不能一直让我这么无名无份的吧。”
“可是……”阮织哽了一下,才缓缓道,“万一,我是说假如,有一天我消失了,那你怎么办?”
韶祈问:“你去哪里?”
阮织说:“另一个世界。”
韶祈又问:“那为什么你能去,我不能去?”
这是个好问题。
阮织让自己深陷进沙发里,像是要把自己埋进去。
“好吧,”她妥协道,“我会为你留下来。”
哪怕付出一切代价。
“但是,如果我的记忆被抹除了,你也要记得爱我。”
—
韶祈得到应允后,直接发博,并配图文:她,我的@陈圆圆圆瑾。
阮织拿出在剧组里注册的账号,登录,也发文:嗯@韶祈。
起初,大家只以为这是一种营销手段,都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蒸煮下场发糖了!!!
后来,终于发现了不对劲。
韶祈隔三差五在自己账号上发阮织的照片,不是在剧组的,而是些日常照。
比如身穿着粉色毛茸茸的毛衣,蹲在地上拿着玉米投喂仓鼠们的照片,再比如韶祈露出半张脸,阮织在后面扶着膝盖满头大汗的照片。
亲昵非凡,像是已经同居的小情侣。
而顶着金色大V的韶姓企业家忽然在韶祈的帖子下面评论:带回来给我们见见。
韶祈回复:好的,哥。
这下某博又炸开花了。
“小螺捉周”喜出望外,喜大普奔,恨不得绕地球跑一圈,然后放上三天三夜的烟花。
而唯粉们可遭老罪了,有的捂着心口破碎不已,有的写了好长的一篇作文述说对韶祈的喜爱,还有脱粉回踩的在韶祈帖子底下咒骂。
但最多的还是朝阮织攻击。
阮织害怕自己看了会有点伤心,便提前删了某博,眼不见心不烦。
在这个节骨眼上,又是郁恬站出来搅动风云。
她发文道:爱豆也是人,他们有感情和生活,谈恋爱是他们个人的选择和自由。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决定。
如果是真的喜欢,那最好的方式便是希望他们幸福,即使他们的幸福可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形式。
我们可以继续支持他们的作品,关注他们的动态,但也要学会接受他们生活中的不同选择和变化。
阮织很赞同这些话,但不妨碍她觉得这种发言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一种体现。
无论是哪种情感,都不能轻描淡写地一概而言。
何况,追星,往往追的不是星,而是梦与光,是自我的映照与激励。
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
但,的确是这样,看着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人,总是止不住地心生欢喜。
说傻也好,疯癫也罢,就是这样,纯粹而又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