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贾富,姬长伯召见了负责商贸的户部尚书,方尧。
“东出商路被堵,卿可有什么好的办法?”姬长伯很是苦恼,不能贸易,自己领地的纸张,酒水就不好换成更多的矿石原材料,最近从吴楚那边发现了煤矿。
有了煤矿,自己的铁匠铺就能产出更多的优质铁器,所以长江商路,一定要打通。
方尧愣了愣,长江商路被堵,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他上任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巴蜀两地之间修路。
一方面是想致富先修路,巴蜀一体化,需要互通有无,另一方面是为了支援姬长伯的蜀地战事,所以一直以来,顾不上长江商路的问题。
今天姬长伯问起来,方尧没有准备,一时间也只能垂首谢罪,表示自己没有啥好办法。
姬长伯叹了口气,也是为难方尧了。
不过方尧随后的随口一说,却点醒了姬长伯。
“既然东出不得,不如考虑北上,苍溪之前很多商品,都是北上销往汉中的褒国,或通过褒国销往秦国和犬戎蛮夷,苍溪商品一样供不应求。”
听到褒国,姬长伯不由捏了捏袖子里的玉佩,脑海里想起了那个活泼跳脱的女孩。
两年没见,她应该也长大了不少吧。
“如意?”姬长伯叫了声在偏殿处理锦衣卫事务的如意。
“君上,你叫我?”如意从偏殿赶了过来。
“褒国现在政局怎么样?可有发生什么异变?”姬长伯问道。
如意一愣,如今锦衣卫的耳目,遍布巴蜀和周边邻国,思索了一下最近的情报,如意摇了摇头。
“褒国现在政局稳定,自从蜀国灭亡,褒国南面威胁消除,大量镇守葭萌关的士卒复原耕种,再加上今年风调雨顺,粮产大丰收,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动荡。”如意说道。
姬长伯点点头,这两年巴国连续经历了内乱和对蜀战争,国库一空不说,灭蜀还欠了褒国大量的粮草。
不过褒国也是厚道,知道巴国灭蜀,为自己扫平了南部威胁,所以很大方的没有催债。
但是姬长伯依旧坚持,将上半年夏收的粮食,其中税收大部分基本都用来还债了,秋收之后才勉强让巴国粮库囤积了一点粮食。
扣除官员禄米,以工代赈消耗的粮草,依旧结余了不少。
再加上夏收之后,驻扎蜀地的大量庸国复员军人,开垦荒地,所以蜀地粮食也大丰收。
鲍季平和卢林联名向姬长伯上书,请求将蜀地秋收结余的粮草用于疏浚水利,缓解蜀南频发的水患。
姬长伯太清楚蜀地的问题,毕竟后世秦国占领巴蜀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修建各种水利工程,将巴山苦水之地变成了天府之国。
所以巴蜀两地,忙活一年多,实际只囤积了一点点粮草。
可是这么点粮草,甚至都不够雷勇前线两千骑兵的消耗。
所以巴国对于东部频频挑衅的姬伯越,只能采取守势,只派出雷勇的两千骑兵骚扰监视。
“嗯,加强贸易,撑过今年,明年开始,粮草丰收之后,日子就好过了。”姬长伯看过户部的汇报,心里对自己治下土地的情况,也是非常清楚。
现在的巴国穷的叮当响,本来就是人口稀少的边缘国家,内乱和灭蜀又导致巴蜀两地人口大减。
要不是庸国军留在蜀地开荒,山中蛮夷移民下山在巴蜀各城安家置业,以及贾富持续执行的移民计划,巴蜀那真是百里无人烟的荒凉之地。
春秋大国的国力标准之一,就是人口,大国人口都在百万,才能养得起十万的军队。
囤积数年的粮草才足够发动一场万余人的征伐,数万人的大国对拼更是要消耗一个国君半生的积累。
百万人口才能养得起数千战马,现在的姬长伯也能勉强凑出十万兵,数千战马,但是大军能行动多久就不好说了。
总之一旦陷入僵持,国力跟不上,结局必定是溃败。
户部尚书方尧是了解国家情况的,点点头,深以为然。
随后姬长伯又问清了褒国北部,秦国的情况。
“秦国与犬戎的战事稍缓,秦公主张和谈,想将犬戎纳入秦国体系内。另外,苍溪与褒国的贸易,很多都是通过褒国,进入秦国和犬戎,尤其是酒水和纸张,格外畅销。”如意的锦衣卫,对于各国的渗透初见成效。
户部尚书对锦衣卫都有些佩服了,有这些情报,国家政策的制订,就有了依据。
于是姬长伯采纳了方尧建议,既然东出不得,那就先转头北上,用贸易换取巴国所需要的东西,褒国作为巴国的盟友,抵御犬戎的屏障,双方的互信是有基础的。
方尧领命离开,随后姬长伯又叫来了勇冠。
“你们安排一下,这几天的朝会取消,召黄婴入宫一趟,我准备微服私访,去一趟褒国。”
如意大惊,“公子!你是一国之君,万金之躯,若是出了意外,该如何是好!!”
姬长伯淡淡一笑,“这不有你们护我周全么?”
“而且好久没回苍溪了,我也想顺路去看看苍溪的情况。”姬长伯还有话没说,那就是一直待在苍溪,不愿回到江州的生母。
看自己的生母,却又怕嫡母介意,只好隐瞒心思。
那个歌姬出身的母亲,厌倦了宫廷的尔虞我诈,只希望在苍溪自由生活,姬长伯便遂了她的意……
如今姬长伯的身体里,毕竟还有一部分作为孩童姬长伯的记忆,对于生母是有很强的依恋,如今更是想念的紧。
而且巴蜀的局势基本稳定,各地总督皆能力出众,姬长伯有自信翘个几天班,也不会出什么纰漏。
如意和勇冠领命而出,开始挑选随行人员,并召黄婴入宫。
之前姬长伯曾封君无器、鲍季平、姬子越为相,但是随着巴国的扩大,封疆大吏兼任相位,同时处理地方和中央政务就有些困难了,所以姬长伯暂时取消了相位,各地暂时还是实行总督和武将配合的局面。
等科举选拔出足够的人才,再考虑设置相位,辅助自己治国。
所以现在黄婴不是相位,自己要离开江州,巴国中央政务就需要黄婴代管,但是江州大夫和巴中总督的职位,又不够级别,所以姬长伯召黄婴入宫。
让黄婴入驻宫城偏殿,与六部尚书共同组建内阁,处理政务。
另外让大太监,德贵、庆安负责审理政务,并转锦衣卫报送姬长伯。
如此一来,只要锦衣卫随行,有如意和勇冠跟随自己,照样可以监察百官,获取消息情报,远程处理政务,并不影响自己做决策。
这就是有特务机构的好处,在此感谢明朝老祖宗的奇思妙想。
随后姬长伯回到后宫,一听说要微服私访,海伦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么新颖的事情。
贪玩的心思立马被勾了起来,“真的么?苍溪好玩么?汉中也有平原?酒水是苍溪产的?汉中美女很多?……”
毕竟还只是十几岁的少女,即便从小被当做圣女培养,归根结底还是个孩子。
于是海伦当即表示同意,刚好也可以一路视察暗访各地教会,如意,勇冠等人,离开了江州城,众人隐瞒身份,以商队的名义,前往苍溪。
一路上马车晃晃悠悠,映入眼帘的都是秋收的繁忙景象,结束了战乱,推广了新政。
百姓们安居乐业,耕种丰收,捧着粮食,脸上笑开了花。
有了余粮就用粮食到集镇换取铁制的耕具,这种耕具,就是姬长伯用铁制耕头,然后根据后世曲辕犁的造型仿制的。
“公子不知啊,有了这种耕具,一头牛就能犁一大片地!”
“还有沤肥,我家那娃娃读了两年童学,书里说俺们的屎尿都是肥料,只要处理一下,就能浇灌作物,我试了一下,真的有用!”
……
一路上,和附近的农户交谈,得知了新政带来的改变,姬长伯甚是欣慰。
路过垫江,商队即将进入荒郊野外,可是一路上,却不断看到成群结队的农户,平民在推着一大截原木,来回碾压路面。
“这是户部征集的民夫,耕种和丰收的时候农忙,闲暇就会被征召来服徭役,户部规划的,连接巴蜀的官道,已经初具雏形。”如意在一旁介绍,作为锦衣卫首领,国内情况他是一清二楚。
“徭役繁重,让方尧不要怠慢了平民,伙食和工钱不能克扣,锦衣卫要好好监督,切莫引起民变。”姬长伯淡淡道。
如意拱手领命,下去安排收下。
姬长伯走下马车,踩了踩平整的路面,这种路现在做好了还行,但是一旦下雨,来回跑个几次就会泥泞不堪,难以行进。
石板路造价成本高昂,太过于浪费人力物力。
“这次去苍溪,可以把水泥提上日程了,有了水泥,道路就不会泥泞,战时调兵也不会困难了。”
想到这里,姬长伯脑海里又想起了那场悲壮的龙泉之战,自己山穷水尽,差点破城被俘。
“君……公子”如意走到姬长伯身边,差点喊错了姬长伯如今的身份,一个姓君的贵族公子。
正准备押送货物,前往褒国贸易。
“何事?”
“江州急报,乌江今年有可能再次爆发秋汛,预计会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涌向江州,内阁的意见是将难民转移到各地安置,缓解江州压力,灾民还能开垦荒地。”如意低声汇报最新的政报。
“年年秋汛,乌江诸镇的大夫都是干什么吃的?”姬长伯低声呵斥。
“公子,姬伯安叛国案,乌江各地均受其影响,部分官员受罚,所以对江州政令颇为抵制。”如意解释道。
姬长伯点点头,看来有些人就是不长记性,也好,趁机敲打一下,拔几个刺头,以儆效尤!
“让黄婴,以内阁名义,发信乌江镇守将领杨朝南,发动各地驻军,以秋汛为由,征召各地贵族,领主,大夫治下私兵,乡勇,修缮水利,修筑堤坝!征召之后,不再允许他们有任何武装,征召兵士全部纳入杨朝南名下,派亲信管辖。”姬长伯做出决定。
“诺!”如意点头应诺,随后退下。
之前姬长伯借着姬无患遇刺案为由,清剿了乌江大贵族樊氏,对于其他小贵族,选择了暂缓执行。
如今乌江秋汛,以各地大夫执政不利为由,将剩下的大夫兵权也给剥夺了。
如此一来,禁养死侍,没有兵权,各地贵族大夫,只能老老实实给自己打工。
待科举成熟,选拔官员,取代各地贵族,便是水到渠成。
“公子,若是乌江贵族趁机作乱……”如意还是有些担心。
“以我名义,传信杨朝南,临机处置,先斩后奏!”姬长伯冷声道。
如意领命退下,姬长伯又在新压的官道上走了几步,感受着脚底平整的路面,“果然路不平,得压一压。”
也不知道姬长伯说的是这路,还是乌江的贵族。
与此同时,在中原大地上,一场风暴正在酝酿,积怨已久的郑、卫、陈、宋等中原大国摩擦越来越频繁,大有一言不合就要动手互掐的架势。
随着巴蜀统一的消息,传到了周天子耳中,天子大喜,如今周天子的实控区域,只剩都城镐京周边几十座小城。
环在周天子身边的大国,全是楚国,陈国,宋国,秦国这样的外姓大国。
虽然最近姬姓晋国开始崛起,但是远不如外姓大国崛起的数量多。
支持自己的齐国,在齐桓公暴毙之后,国力大减,尊王攘夷的口号成了一句空话。
周天子之位岌岌可危,一旦中原大战开启,周天子本就不多的权威,又要遭受一次重创。
所以迫切需要有更多的姬姓大国崛起,压制外姓,巩固天子姬姓权威。
东北姬姓燕国,刚刚灭掉了韩侯国,压制了箕子朝鲜,国力大涨,已经不弱于公子之乱后的齐国。
西南又有姬姓巴国,征服了古蜀国,统一了西南,国力直逼一直不怀好意的楚国蛮夷。
如此一来,晋国压制秦国,巴国压制楚国,燕国压制齐国,然后再加上中原姬姓小国跟随自己,压制中原外姓国家。
周天子地位自迁都以来,空前巩固。
唯一不足的,就是巴国分裂了,东边有了一个合乎礼法,但是国力卑微的东巴。
西边则是刚刚灭蜀,国力强大,曾击败楚国和庸国的西巴,但是却不合乎礼法。
虽然后来王叔姬子越出任宗正,拜见天子,说明了缘由,但是如今局势,周天子也下不定决心,支持哪一方。
按照道理,自己应该支持强大的西巴,但是西巴不是嫡长子,不合乎礼法,周天子的权威根基就是礼法,如果支持西巴,无异于自毁长城。
但是东巴弱小,根本起不到压制外姓诸侯国的作用。
纠结的周天子,郁闷的走到后宫,准备找个嫔妃解解闷。
结果半路,遇到了两个孩子在打架。
“你算什么东西,也敢跟我抢东西?”一个稍大一点孩子,抢夺着另外一个稍小一点的孩子手中的一柄木剑。
“此剑是我所铸,凭什么给你?”
“凭我是嫡子,你一个庶出,有什么资格持此宝剑。”
“庶子嫡子,皆为王子,身负王血,有何区别?!”
“竖子无状,不懂礼法!”
“礼法何来?无非先祖制订,千百年后,你我也是先祖,为何不能改这礼法?嫡庶同尊?!”
两个小孩你争我夺,打的不可开交,一旁的寺人宫女又不敢帮忙。
周天子看到这一幕,心中感慨,“嫡庶若不分尊卑,这种兄弟相残的事就还会发生,可是严格执行嫡庶之分,一旦庶出崛起,又同样会威胁嫡出。”
周天子感叹一句,“世间哪得两全法,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想罢,也不再前往后宫,而是转头前往正殿,“召司空,宗正来。”
一旁寺人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