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回门
陆家在一年多以前方才购置下这座宅院,宅院里除了有几个伺候主子们日常起居的下人以及负责洒扫庭院等杂务的婆子之外,便再无他人。
此次为了迎娶沈蕸音过门,陆家特地又买入了两名丫鬟。
如此一来,算上沈蕸音从娘家带来的那四名丫鬟,整个宅院中总共也才有六个丫鬟。
陆家原本就是世代务农的普通人家,家中并无太多规矩,对于如何管理调教这些丫鬟和下人,陆家上下是一窍不通。
无奈之下,这份重任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新妇沈蕸音的肩头。
好在沈蕸音早早将秦嬷嬷请了过来,做为陪嫁一同来到陆家,目的便是协助沈蕸音处理好陆家的大小事务。
秦嬷嬷的到来无疑解了帮了她一个大忙。
沈蕸音的那些陪嫁丫鬟皆是经过秦嬷嬷悉心调教过的,个个都通晓事理、乖巧伶俐。
她们自是紧紧跟随着自家小姐,至于陆家那两名新买进来的丫鬟,则全权交由秦嬷嬷来进行分配安排。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秦嬷嬷决定将其中一名丫鬟指派去侍奉陆母,以便能够更好地照顾老夫人的生活;
另一名丫鬟则被分配至陆寻的妹妹陆菱身边,专门负责照料这位陆家小姐的衣食住行。
陆母在第一天认亲后就曾见过秦嬷嬷。
这位老妇人看上去端庄稳重,进退有礼,那张和蔼可亲的面容更是让人倍感亲切。
然而不知为何,陆母对这样一个看似温和无害的人,内心深处竟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之情。
不仅是陆母,就连一向顽皮捣蛋的陆菱,每次见到秦嬷嬷时都如同被施了定身咒一般,乖乖站好,丝毫不敢有举动。
沈蕸音顺理成章地接手了陆家的各项大小事务。她知道管理一个家并非易事,但凭借着自身的经验,迅速做出了安排。
家人的行事规矩以及下人的调教交由秦嬷嬷负责
她自己只需专注于打理家中产业的产出情况,同时照管好属于自己的嫁妆便可。
三日的光阴转瞬即逝,回门的日子终于来临。
这天清晨,陆寻早早起身洗漱完毕,穿上一身崭新的衣服,显得格外英俊潇洒。
沈蕸音也精心装扮一番,身着一袭华丽的罗裙,发髻高高盘起,插上几支精美的珠钗,美丽动人。
两人收拾妥当后,正准备携手出门前往沈家回门,却不想变故突生。
就在他们即将踏出房门之际,陆母匆匆赶来。
她目光落在那些准备好的回门礼物上,眉头微微一皱,脸上流露出些许不满之色。
沈蕸音不动声色地瞥了身旁的陆寻一眼,陆寻顿时感到一阵窘迫,他连忙上前将陆母劝走。
将其送离门口,这才松了一口气。
接着,他转身回到沈蕸音身边,略带歉意地说道:“让娘子受委屈了,咱们赶紧出发吧,莫要误了时辰。”
沈蕸音微微一笑,表示并不在意,二人再次手挽着手,踏上了回门之路。
不过她心中却是有了计较,陆父、陆母陡然乍富还没有转变身份,行事做派不免还是有些小家子气,带着他们一同前往京城显然并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经过再三斟酌之后,她委婉地把这个想法告知给陆寻。
对于自己父母存在的这些问题,陆寻心里再清楚不过,眼下也只能暂时做出这样的安排了。
如果让父母跟着一同住进京城的宅邸,长此以往下去,恐怕彼此之间会产生更多矛盾和嫌隙,甚至可能发展到相互厌恶的地步。
况且,不管是眼前这座宅子也好,还是远在京城的那些产业也罢,全都是由沈蕸音自己的银子购置而来的。
做为两世的爱人,她的重要性比之其他人更甚,是这个世间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就按你说的办,给他们多留些银子就是了,下个月咱们就回京吧,我也该去找个书院继续读书,秀才之名实难护得你周全。”
沈蕸音自然支持他的想法,拥有举人功名往后外出行事都会便利许多。
就在二人交谈之际,马车已然缓缓驶至沈家新购置的宅邸门前。
沈墨涵一大家子人打定主意,等到沈蕸音归宁之后,就启程折返潭州。
向羽裳早早地等在了门口,见到沈蕸音的马车一出现在街口,就激动地抓住了沈墨涵的胳膊。
沈蕸音刚刚步下马车,目光即刻与母亲交汇在一起。
刹那间,她的双眸泛红,泪水几欲夺眶而出。
她快步上前,与朝着向羽裳恭恭敬敬地施了一个大礼,声音略微颤抖
“娘!女儿回来了!”
向羽裳亦是眼泛泪光,但她强忍着不让泪水滑落,赶忙伸出双手将沈蕸音轻轻扶起
陆寻也上前朝着两位长辈恭敬地行了一礼
“小婿陆寻,拜见岳父大人、岳母大人!”
“哈哈,好好好!贤婿不必多礼,快快随我们一同进屋吧!”沈墨涵满脸笑容地回应道。
向羽裳温柔地牵起沈蕸音的小手,两人并肩而。
沈墨涵则与陆寻稍稍落后一步,一行人缓缓穿过精美的影壁,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漫步于花园之中。
不多时,一行人便来到了宽敞明亮的正堂。
宾主各自落座之后,免不了又是一番寒暄问候。
趁着沈墨涵与陆寻交谈之际,向羽裳微微侧身,压低声音询问身旁的沈蕸音:“音音啊,这陆寻对你可好?”
听到母亲的问话,沈蕸音不禁脸颊微红,一抹娇羞之色悄然爬上眉梢。
“娘,您就放心吧!陆寻他对女儿甚好。”说罢,脸上的红晕愈发浓郁起来。
不知沈蕸音想到了什么,她略微羞涩地说道:“娘,他待我很好,你放心吧!”
“嗯,如此甚好。明日我们就要返回潭州,再过几日就得动身前往京城。你这边如何安排?”
沈蕸音将她与陆寻事先商议好的计划告诉了母亲
“娘,我们打算这个月底就赶赴京城。陆寻仍想考一个举人的功名,到京城再找个书院读书。他的父母暂且留在咸宁,日后再做打算。”
“这样安排倒也妥当,你哥哥和弟弟读书不能耽搁太久,否则就与你们一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