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常顺的手机响了起来,看了下,是虹乔古玩市场那边的刘老板打过来的,他直接接通了:
“常老板,你还记得上次送官窑瓷片过来时,见过面的头发花白,说是想大量购买民俗物品的冯老板吗?”
“记得,他后来买了你那边的物品没?”
时间过去的并不久,常顺自然是记得的。
不过那时,他并不清楚对方姓啥。
现在刘老板说出来,他倒是记住了。
“买了!我这边的那些他想要的东西,昨天被他一次性都买走了,刚才才搬完。
现在跟你打电话,就是告诉你,我这里的东西不够,冯老板还需要至少三倍以上的量,他说以后开了连锁店,会继续要。
你要是弄到了民俗物品,都可以拿到我这边来。”
看来自己之前担心那些民俗物品卖给刘老板,他不好出售出去是多余的。
只要遇见一个怀旧的,并且有相关产业、想把那些有时代特色的老物件当做装饰品用的人,就能很快把店里的存货销售一空。
“行!我弄到了,就直接送你那边去。”
拆迁区,千家万户搬迁的,很容易弄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当然,也不是所有物品人家都要,能要的,必然是一眼看上去就有年代感、还能让人勾起某些回忆的物件。
“你中午有时间吗?有时间的话,过来一起吃饭。”
听他答应了下来,刘老板在电话中继续说道。
“中午恐怕没有,我今天还有些事,吃饭改天吧!”
“行!那就改天。”
又说了几句,他们就都挂了电话。
回到“贵林花苑”小区拿上东西,再次来到花园饭店,差不多12点了。
跟王老板联系后,他又带了一个人过来。
这人50岁左右,姓赵,戴着一副眼镜,是瓷器鉴定方面的专家,也懂些铜器、金属类物品的鉴赏。
搞古玩的人,除了本身精通的某一类,其实对于其它类别,也会顺带着懂一些。
当然,像常顺这样,在拆迁区或者渣土场沉淀个十几二十年,加上不停的逛古玩市场、拍卖会、博物馆、私人民俗博物馆这样的另类。
估计随着岁月的沉淀,必然会啥都懂。
就算遇到稀奇古怪的偏门物品,哪怕看不出来是啥,但对于器物本身的新老,肯定能够凭直觉一眼看出来。
长期去一线,不断的实践,才是学习收藏,获得真知的最好途径。
几人还是在常顺的面包车里“看货”。
“王老板,常老板带过来的这些东西都没有问题。”
当看完雍正青花一束莲缠枝莲花卉纹盘、鎏金铜佛像、50两大银锭后,赵专家直言道。
从短暂的接触中,常顺能看出来,对方不是一个圆滑的人,有一说一,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是个很耿直的人。
说实话,在与人交往中,特别是在鉴定古玩方面,他更喜欢与这类人交往。
后世有很多专家,只要你舍得送礼,就算你的古玩是赝品,他们都能颠倒黑白,睁眼说瞎话。
戴着唐僧帽的菩萨坐像、鎏金铜佛像,常顺只知道它是老的,可能是清朝时期,也可能到明朝。
赵专家说佛像是典型明朝时期的风格。
50两大银锭,“光绪二十六年,久泰丰……”,能够拼凑完整的雍正青花一束莲缠枝莲花卉纹盘,这两样年份明确。
“没问题就好,常老板,你说下价格!”
王老板这样说,他们就开始商量了起来。
经过协商,明朝鎏金铜佛像,30万。
50两大银锭,8万。
能够拼凑完整的雍正青花一束莲缠枝莲花卉纹盘20万。
三样一共58万。
这些,都是目前的行情。
谈好价,他们就在附近的银行完成了交易。
因为是午饭时间,之后王老板请客,三人就在花园饭店吃了午饭。
花园饭店,是沪市历史最悠久,也最高档的几处五星级酒店之一。
这里的菜系,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都有,价格不便宜。
只能说王老板钱多,要是一般人,或许几个月的工资,在这边都不够吃一顿饭的。
想到一些情况,他突然间记起了曾经看小说时听到过的一句话:
“对于有钱人来说,坐的是一栋楼,吃的是一头牛。”
“楼”自然是指豪车、牛指一顿饭的花费。
而一顿饭,有的人,可能还不止吃“一头牛”。
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些穷人而言,他们或许每天还在为一日三餐忙碌奔波着。
对于有钱人,太过有钱,产业多,怎么花费,都用不完。
而穷人,努力,往往也只能维持生计。
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人不可能都一样,不论是物质条件还是内心的灵魂。
现在的常顺,还不能跟那些有钱人比,让他偶尔在这样的酒店消费一次还行,但是不能经常。
不过未来他觉得没有问题。
吃完午饭,跟王老板等人分开后,他就去了距离较近的徐家汇路拆迁区。
“常老板,我正想着跟你打电话呢,你就过来了!”
刚到那边,在一处路口,回收废旧的柴老板看见了他,跟他打着招呼道。
“这样说,你肯定是弄到啥好东西了!”
常顺笑着也跟他打了招呼。
“算不上多好,不过挺特别的。”
“有啥特别?”
听对方说特别,他很感兴趣。
“你看了就知道了。”
随后,柴老板就带着他一起走到了他的三轮车旁。
打开车厢面上盖着的雨布,一对“天鹅”露了出来。
“天鹅”是白色的,大小跟真正的天鹅一样,栩栩如生。
看其材质,是铁皮,表面刷了一层白漆。
仔细看,局部有少量的白漆已经脱落。
天鹅的年份,应该是六七十年代制作的。
之前应该是摆放在某个园区作为装饰之用。
这种物件,确实比较特别,不过算不上高档的东西。
“这两只“天鹅”多少钱?”
看了一会儿,常顺问价道。
“你给个整数,100块钱吧!我80块钱收来的,赚个辛苦费!”
柴老板想了想,然后说道。
“行!那就100。”
他并没有还价。
这样的物品,找人制作,肯定不止花100。
毕竟这样的东西,都是专业定制的。
另外有一点,哪怕现在找人定制,就算做出来,但时间肯定是回不到六七十年代的。
付了钱,常顺把它们拿到了面包车上。
下午的时间,他自己在拆迁区那些已经搬迁了的住户家里扫荡了一会儿。
期间有价值的民俗类物品,特别是木制品、搪瓷制品,他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