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战场上,局势风云突变,苏军遭遇德军突如其来且极具爆发力的反击战,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正是波兰军队与大明王朝军队的集体参战。波兰毅然出兵50万,大明东欧方面军也投入43万兵力,二者相加,合计九十三万之众,近乎百万兵力的强势加盟,犹如在天平上重重地添加了砝码,瞬间改变了战场上双方兵力的对比态势。不仅如此,德军此前消耗掉的坦克也得到了及时且有效的补充,这一系列因素叠加,使得德军实力大增,宛如猛虎添翼。
波兰军队虽装甲部队实力相对薄弱,大部分为步骑兵,但胜在人数众多,打起仗来更是勇猛无畏。他们宛如一道坚实的屏障,拖住了苏军相当一部分兵力,使其无法抽身赶赴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正面战场,为德军在关键战场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刻,在曼斯坦因元帅的卓越指挥下,德军在库尔斯克南部成功突破苏军三道坚固防线,并如汹涌的洪流般向纵深地带迅猛攻击。而在北面,莫德尔元帅由于所率装甲部队力量相对有限,在推进到苏军防守的第二道防线后便难以继续向前,暂时止步于此。
苏军的最后一道防线,距离曼斯坦因元帅麾下的前锋第四装甲集团军已不到五十公里,这一区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瓶口”。随着德军持续不断地进攻,这个缺口正逐渐缩小。一旦这五十公里的距离被德军完全攻占,便意味着库尔斯克突出部的一百多万苏军将被彻底合围,联军有望收获一个比基辅合围更为辉煌的战果。
尽管形势已然如此危急,朱可夫元帅却并未放弃,依旧如困兽犹斗。他最大的倚仗,便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留存的一支强大预备队,人数足足有六十万之多。这些兵力再加上库尔斯克的守军200万人,苏军总兵力达到260万人。一贯善于运用人海战术的朱可夫元帅坚信“人定胜天”,认为优势在己。
而德国方面,在得到波兰出兵相助后,总兵力也才166万,苏军比德军整整多出一百万人。基于这种“优势在我”的判断,再加上苏军曾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战胜过德军的经历,苏军上下对战胜德军依旧保持着相对乐观的态度。于是,苏军迅速做出部署,大量部队被紧急派往缺口处,全力阻止曼施坦因元帅的部队攻占缺口、合围苏军。同时,苏军命令斯大林格勒方向的60万预备队向西进发,以佯攻的态势,试图牵制大明王朝的东欧方面军。
在这样的局势下,残酷至极的库尔斯克突出部合围战正式打响。德苏双方围绕着这至关重要的50公里缺口展开了反复争夺,战线如同被反复拉扯的橡皮筋,你来我往,形成了残酷的拉锯战。这片区域仿佛一座无情的血肉磨坊,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生命和上百辆坦克在无情的战火中被吞噬。
在最北边,波兰军队由于步兵占比过大,装甲兵力量薄弱,无力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在艰难推进几十公里之后,不得不停下脚步,挖掘战壕,与苏军展开对垒。如此举措,旨在避免遭受巨大的伤亡。值得庆幸的是,波兰军队牢记与斯拉夫人的血海深仇,凭借着英勇无畏的精神,一次次成功打退苏军的进攻,顽强地坚守住了防线。
在中线,莫德尔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在波兰骑兵的协同配合下,得以较为快速地推进。然而,同样受制于装甲部队力量不足的问题,在推进到苏军的第三道防线时也被迫停下,与苏军陷入近身搏斗的胶着状态。装甲掷弹兵和波兰骑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如潮水般一次次向苏军的第三道防线发起冲锋,每一天,都有大批勇敢的士兵倒在这片血腥的战场上。
而战况最为艰苦的当属北线。在以“闪电战专家”着称的曼施坦因元帅的率领下,虎式坦克集群与豹式坦克集群如排山倒海般涌向库尔斯克缺口。在这个缺口的正中央,有一个名为奥利霍瓦特卡的高地,它成为了德苏两军必争的战略要地。只要德军能够成功攻占该高地,并稳固地建立炮兵阵地,便能彻底合拢缺口,从而取得库尔斯克突出部会战的最终胜利。
于是,德苏双方在奥利霍瓦特卡高地投入了大量兵力,展开了无数次残酷的拉锯战,这片土地瞬间沦为人间地狱。天空中,德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如黑色的死神,玩命地对苏军阵地进行轰炸。待德军飞机呼啸离去,苏军的伊尔 - 4轰炸机和佩 - 8轰炸机又接踵而至,其中甚至还出现了美国提供的b - 25轰炸机。一时间,天空被硝烟染得漆黑,炸弹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地面上,德军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三号坦克与四号坦克,与苏军的t34、Kv1、IS1坦克以及美国提供的m4谢尔曼坦克展开了激烈交锋。金属的碰撞声、炮弹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整个战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战役初期,虎式坦克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战斗力,取得了重大战果。据统计,其击毁击伤苏军多达6000多辆坦克,创造了1比10的惊人战绩,这一数据令全世界为之瞩目,也促使美苏两国纷纷开始着手研制重型坦克。
然而,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虎式坦克的缺点逐渐暴露无遗。首先,其发动机设计存在缺陷,复杂的传动系统使得发动机在高强度作战下极易过热。在库尔斯克的炎炎烈日下,长时间的连续作战导致许多虎式坦克发动机温度过高,引发故障,不得不停车冷却,这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无疑是致命的弱点。其次,虎式坦克的履带宽度相对较窄,在库尔斯克的泥泞地形中,抓地力不足,时常出现履带脱落的情况。一旦履带脱落,坦克便瞬间失去机动性,沦为战场上的活靶子。再者,其悬挂系统在频繁的炮击和复杂地形行驶过程中,容易损坏,导致坦克无法正常行驶。
这些问题导致虎式坦克的损耗逐渐增大,最终出现了近三百辆虎式坦克的减员,这意味着德军的虎式坦克整体数量减少了近乎二分之一。形势对德军极为不利,一旦虎式坦克无法继续扛起作战大梁,沉重的作战重担将不得不落在豹式坦克身上。
德国如今在库尔斯克战场上比拼的是国力,是消耗,虽然德军又再次击毁击伤苏军6000多辆坦克,但是苏军还是拥有一万多辆坦克,并且后方还有大批的坦克开往前线,而且在茫茫的大海上,美国的运输船也满载着大批的美国产的谢尔曼坦克,赶往苏联在北冰洋唯一的港口摩尔曼斯克。这是一个常年不冻港,可以为苏军提供巨大的物资补给。
虎式坦克的巨大减员,意味着德军不得不把三号和四号坦克推向最前线,这意味着德军坦克的消耗将有扩大的趋势。
在战斗中,虎式坦克故障率频发,频繁出现各种故障,如发动机过热起火、履带脱落、悬挂损坏等,导致大量坦克失去战斗力。每当苏军发动强大反击时,为了防止这些珍贵的虎式坦克落入苏军手中,德军战士们不得不忍痛亲手将它们炸毁。看着伴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钢铁伙伴”在眼前化为灰烬,德军装甲兵们痛心疾首。
下士汉斯所在的虎式坦克,便是众多遭遇故障的车辆之一。那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午后,汉斯和他的战友们正随着部队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战场上与苏军激烈交火。突然,坦克发动机发出一阵异常的轰鸣,紧接着便停止了运转。车组人员迅速检查,发现是发动机过热导致了故障。尽管他们争分夺秒地抢修,试图让这头“钢铁巨兽”重新恢复生机,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容不得他们有太多时间。
就在这时,苏军发动了凶猛的反击,如潮水般的苏军士兵和坦克向着德军阵地涌来。德军防线瞬间吃紧,指挥官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其他尚能行动的坦克迅速调整方向,开始有序撤离。而汉斯他们的虎式坦克,却因为故障只能无奈地趴窝在原地。
车长焦急地看着逐渐逼近的苏军,深知一旦这辆虎式坦克落入苏军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在痛苦的抉择后,车长咬了咬牙,做出了无奈的决定——炸毁坦克。他们迅速将一些重要的部件拆卸下来,准备带走。然而,为了不让这辆虎式坦克成为苏军的战利品,车长不得不拿起炸药包,放置在坦克的关键部位。随着一声巨响,虎式坦克在火光中化为一片废墟。
看着曾经陪伴自己历经无数战斗的“伙伴”在眼前被炸得粉碎,汉斯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痛,他缓缓地蹲下身子,双手抱头,放声痛哭起来。泪水混着脸上的硝烟和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他的哭声,在这充满战火与硝烟的战场上,显得格外凄凉与无奈。
面对这种令人痛心的状况,曼施坦因元帅也只能徒呼奈何。虎式坦克由于推出时间过晚,德国军方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其进行全面优化和升级,生产工艺和流程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改进。这无疑是德国军事工业的悲哀,空有先进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原本威力巨大的坦克因种种缺陷,最终被自己人亲手摧毁在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