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两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江川和嬴政已然迈入了弱冠之年,青涩稚嫩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成熟稳重。他们的面庞之上,已悄然生长出茂密如林的胡须,仿佛在诉说着成长的故事。
历经这两年的风云变幻、锐意革新,当初诸多构想如今大多已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农业方面,去年农部官员就已经从南方寻找到了优良的水稻种子,今年大部南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种水稻,效果良好的话,将于明年进行大范围推广;同时由于石磨和石碾的出现,关中地区小麦作物的种植面积开始增长,精耕理念和精耕技术开始出现。
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历史上本该出现的郑国间秦一事并没有出现,郑国以科举的形式进入了秦国,并担任秦国建部官员一职。前些时日郑国正式向嬴政提出了修建大型水渠的想法。
在政治领域,由于秦国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众多才华横溢之士得以涌入这个强大的国度,极大地充实了秦国的官员队伍。这一举措不仅为国家带来了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更为后续深入开展官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官制改革已在秦国境内如火如荼地全面推进着。作为此项改革的主导者之一,江川依据最初的构想,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精心调整。
他首先大胆地将原有的“院”改为“府”,并对各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划分与整合。其中,邢狱职能被划归到内府管辖范围之内;此外,还专门设立了全新的外交部,以更好地处理对外交往事宜。
同时,原本声名赫赫的黑冰台也正式归入军府统辖。在此基础之上,又特别增设了两个重要机构:一个是专门管理王族相关事务的宗人府,另一个则是负责王城内各项繁杂事务的内务府。
经过此番大规模调整之后,秦国最终形成了独特而有序的“六府十二部四十八司”政治格局。
六府首府分别是将府赢摎,内府江川,监察府蒙毅,司法府江川,宗人府赢傒,内务府赵青。
值得一提的是,在内府当中,其最高长官被尊称为丞相,地位尊崇无比;而将府的负责人依旧沿用传统称呼——上将军,展现出军事力量在秦国中的特殊地位。
至于其他四个府邸,则统一称之为首府,共同协作,各司其职,确保整个国家机器能够高效运转,为实现秦国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发挥关键作用。
六府府首均为大王直接任命,其中将、内、监察、司法四府府首不可经王命直接罢免,罢免府首需经司法府裁决才可罢免,而监察府可提供充足证据后提请王命经内府审核后停止司法府首府行使权力。
经四府加十二部共四十二人投票表决后过三分之二人数可罢免司法府首府(其中将、监察、司法共二十七票,内府十五票)。
四府每任府首可担任时长为五年,可无限续期。
虽然这样的政治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已经对王权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这也是政治的一大进步。
科技方面,陈世已经上任工部尚书一职,全面主导研发工作,这两年对制铁工艺和火器制造进行了大幅度优化,制铁水平大幅度上升。研制出了手柄投掷式的炸弹和远投式的炸药包。
医疗方面,江川通过科举选拔到了很多优秀的医者,将部分现代医学理念传输以后,已经出现了高度酒用来杀菌的医学技术和规范的外科手术流程,并向民间扩散。
人口方面,整个秦国总人口尚无太大变化,但初生儿和六国移民的增长速度明显上升,远超过去几年。
经济方面,江川对秦币进行了改革,统一了货币的制式,以黄铜,白银,黄金等为原材料印制了不同的币额以供日益旺盛的经济发展需要。
司法方面,李斯已任司法府副府,江川兼任首府,全面推动司法改革,显着减少了民众要承担的法律成本和压力,进一步释放了社会的活力。
教育方面,江川主推以原工尉府人员和荀子推荐的稷下学宫学子为主导力量设立了第一所综合性官办学校,秦国民间也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综合性私学学校。
.......
然而,就在这片繁荣昌盛的景象背后,却潜藏着一个始终悬而未决的关键难题——郡县制与分封制之间的激烈纷争。
在秦国朝堂之上,群臣们因对此事的看法不同而大致分裂成泾渭分明的两派。其中一派乃是守旧势力,这些人固执地坚持认为分封制乃军功爵制之基石,一旦失去此制度,秦国便会如同大厦将倾般一蹶不振。
另一派则是以通过科举以及其他各种途径踏入秦国官场的新兴力量为主,他们目光犀利地指出分封制存在着巨大的弊端:那些被分封于各地的诸侯在其封地上所拥有的权力几乎与君王无异,如此一来,不仅不利于王朝的统一治理与管辖,更有可能引发内乱,致使国家分崩离析。
更为棘手的是,支持分封制的多数皆是秦国的将领和宗室成员。这些人位高权重,手握重兵,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反观新兴势力,虽然他们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潮流,但目前羽翼尚未丰满,实力相对较为薄弱,尚不足以与强大的守旧势力相抗衡。
原本按照历史的进程,这个困扰无数人的难题要待到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秦始皇携一统天下之威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此刻,它却犹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了改革前进的道路中央。时不我待,这个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江川深知此事若强行推行郡县制必然引起轩然大波,于是心生一计。他决议嬴政提议举办一场盛大的论政大会,广邀天下贤才参与讨论郡县制与分封制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