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拿来你的排遗吧,我们的培养基还等着开饭呢!”金火华一边说,一边朝马giao鱼伸出双手,做出了一个宛如古代药师接圣丹的神圣手势。
马giao鱼丝毫不显尴尬,反而像早就等这一刻很久了,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从背后包里掏出一个——粪盒。
没错,是一个外表质朴、做工精细、表面还雕着鱼鳞纹路的小木盒,甚至还有上锁结构,看起来就像是传家宝。
“我早就准备好了!”马giao鱼一脸认真,“就等你们来收了。”
他把木盒递给金火华,打开盖子的动作还带着点仪式感,“你看,这发酵度、湿度、结构层次,是不是可以用了?”
“……可以可以,太可以了!”金火华眼都亮了,像是看到了发酵界的超级材料,手捧粪盒小心翼翼地转身就冲回实验室,“马!我拿去做超级菌群融合了!”
熊霍尼来到教学楼后门附近的洗手池旁,找到了牛至远——一位在生物选修课上屡次提出“螺旋藻可以加泡面”的实用主义分子。
“牛至牛至,来得正好!”熊霍尼一脸神秘地靠近,“这是我们刚收集的一份特殊样品,现在需要你协助提取精华部分——你来帮忙取样吧。”
牛至远一听到“特殊样品”,先是愣了一下,再看到熊霍尼手里那仿佛来自远古河流沉积层的管状容器,脸上顿时出现了一种说不清是抗拒还是兴奋的神色。
“呃呃,哈哈哈哈哈哈哈……熊!!!”他突然爆发出一阵离谱的笑声,没人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兴奋,然后像接受挑战似的,两只手一并操作,熟练到令人发毛。
不到一分钟,他便从那“样品”中准确地提取出一管稠密、颜色微黄、但质地均匀的液体——
“欸嘿嘿,哈哈哈哈哈。”牛至远用一种类似“萝莉竞赛选手交卷”的眼神,将试管交到熊霍尼手上。
熊霍尼看着牛至远那副“操作过于娴熟还笑得像某种深夜档节目主持人”的表情,终于忍不住了,一边拎着那管刚提取完的样品,一边皱着脸往后缩了两步:
“牛至,你能不能……不要那么猥琐?”
牛至远还没回答,先是低头狂笑了三声,眼镜都快抖下来:“嘿嘿嘿嘿嘿——”
然后他猛地抬头,神情突然庄严得像准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宣誓:“你懂什么?!”
熊霍尼:“?”
牛至远一字一顿,语气激昂:“我还要等着智创空间解封——下去看小萝莉呢!!!”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他又是一阵魔性狂笑,整个人笑到蹲在地上抱着膝盖原地旋转。
熊霍尼当场无语,抬头望天,叹了口气:“我真不该在你身上浪费实验资源。”
牛至远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喃喃自语:“解封之后,我要第一个冲进三号数据井,抓住那个穿着黑丝电子制服的小……噫嘿嘿嘿嘿……”
两人花费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戴着口罩、手套、护目镜,在一众懵懂同学尚不知情的情况下,居然——成功收集到了整整两百份排遗物样本。这个数字本身就足以申请“地表最勇敢科研行为奖”,而更令他们振奋的是,接下来,真正的核心阶段就要开始了——大肠杆菌的定向培养。
走进实验室,熊霍尼一边戴好围裙,一边开始拟定培养流程。培养这类来源复杂的大肠杆菌,不仅需要注意营养基质的搭配,更要控制温度、ph、缓冲体系、气体交换以及代谢产物的调节,任何一个变量控制不当,都可能导致“菌落消失”“过度酸化”或“现场炸锅”。
“得从基础配比开始。”熊霍尼嘀咕着,开始进行第一步的环境模拟。
他首先在一只洁净的烧杯中滴入几滴稀释过的菌液样品,小心地避免产生气泡,以免后续影响菌落观察。
随后,他将提前消毒处理的玻璃试管垂直插入烧杯中央,再缓缓加入琼脂水溶液,这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培养基底材,具有良好的凝固性与渗透性。琼脂与水混合后需加热至沸腾以完全溶解——熊霍尼点起酒精灯,将烧杯加热煮沸几分钟,直到液体完全澄清,再熄火,让其自然冷却凝固。
“基础完成,接下来进入调节阶段。”他说着,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每一个步骤。
为了保证大肠杆菌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拥有稳定的生长环境,他决定使用经典的磷酸二氢钾与磷酸氢二钾组成的缓冲系统,它可以在ph 6.0-8.0的范围内维持环境酸碱度的平衡。
不过,熊霍尼很清楚,这个缓冲系统的稳定范围有限,面对如乳酸菌等能大量产酸的微生物时,磷酸盐缓冲系统往往“力不从心”。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准备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碳酸钙。caco?难溶于水,不会过度提升培养液的碱性,但在微生物产生酸性代谢物时,能缓慢释放出碳酸根中和酸,同时还会释放co?,既实现了ph缓冲,又为兼性厌氧的大肠杆菌营造了合适的气体环境。
此外,他还额外加入微量的Nahco?,用于在酸度较高时缓慢碱化培养基,并进一步释放co?气体,抑制乳酸堆积,减少因酸性过强引起的菌落退化。
熊霍尼将注意力集中到菌种本身。大肠杆菌是一种典型的兼性厌氧细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及温血动物的肠道中,是评估卫生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c,但在10~60c的范围内都具备一定活性;
最适ph为5.4~5.8,偏酸性环境有利于其稳态生长;
水中平均可存活72小时,但若脱水成粉末状态或保存在如牛奶、果汁等富营养介质中,则可存活更久;
大部分大肠杆菌以静息状态存在,只有在营养充足、环境适宜时,才转为活跃增殖状态。
熊霍尼将这一切条件整合后,设计了一整套“三相培养策略”:
诱导期(前24小时):低温、低浓度培养基,激活休眠菌;
增殖期(24-48小时):营养丰富、缓冲充分,维持恒温37c;
稳定期(48小时后):碳源限制,ph缓冲加强,促进菌群结构稳定并开始数据采集。
教室里,200份样本被编号、标注、归类,每一份都像是一块等待唤醒的迷你生态系统。
“金火华,恒温箱调好了吗?”
“调好了,37度整!还有,你那边加钙了吗?”
“加了,奶白色沉淀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