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厅内的争吵愈发激烈,三方代表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言辞间的火药味几乎要将空气点燃。赵玄看着这混乱的场面,心中焦急万分,深知再这样下去,不仅定都之事毫无进展,还可能让三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就在气氛紧张到极点之时,一名侍卫匆匆闯入议事厅,在陈宇耳边低声禀报了几句。陈宇的脸色微微一变,随后抬手示意众人安静:“诸位,暂且停一停。我方刚刚收到消息,北方游牧民族近期在边境频繁调动兵力,似有再次进犯的迹象。”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让厅内安静下来。林缚的脸色变得凝重,他深知北方边境的局势一旦紧张,幽州作为军事重镇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若游牧民族来袭,幽州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此时讨论定都,更应将军事防御放在首位。”他再次强调定都幽州的必要性。
沈逸皱了皱眉头,心中虽仍倾向于建康,但也明白局势严峻:“可即便如此,也不能忽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今战事将起,更需要稳固的经济和团结的民心作为支撑。”
陈宇则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这场战争或许会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各位,既然战争迫在眉睫,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此次作战,需要大量的物资和人力调配,也需要高效的指挥中枢。都城的选址,是否可以与这场战争的指挥和资源调配相结合?”
他的话引起了众人的思考。赵玄心中一动,觉得这或许是个转机:“陈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可以从战争的需求出发,来考量都城的选址。既能满足当下战争的需要,又能为日后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
林缚思索片刻后,开口道:“若从战争指挥角度考虑,都城不宜离北方边境太远,以便及时掌握战局,做出决策。但也不能过于靠近,以免受到战火威胁。”
沈逸接着说:“同时,都城周边的交通要便利,便于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调动。如此,才能保障战争的后勤供应。”
陈宇补充道:“还要考虑经济基础,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战争的消耗。从这几点来看,或许在北方与中部接壤的区域,有合适的选址。”
众人的讨论逐渐从单纯的定都之争,转向了结合战争需求的综合考量。气氛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剑拔弩张,而是多了几分理性和务实。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三方各自派出了考察队,前往北方与中部接壤的区域进行勘察。他们详细考察了地形、交通、资源等情况,并绘制了详细的地图。
林缚的考察队由他的心腹将领张猛带队,他们重点关注了军事防御方面的因素。“这片区域地势险要,有几处天然的关隘可以据守。而且周边山脉环绕,易守难攻,适合作为军事据点。”张猛在汇报中说道。
陈宇的考察队则由商业幕僚林悦负责,他更注重交通和经济条件:“这里有几条重要的商路交汇,交通十分便利。而且附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肥沃的土地,具备发展经济的潜力。”
沈逸的考察队由文化学者柳韵带领,她关注的是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此地虽不如建康历史悠久,但也有不少古老的村落和文化遗迹,能够承载一定的文化传承。”
三方的考察结果汇总到一起后,经过反复的讨论和分析,终于找到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选址。这个地方位于北方与中部之间,距离幽州和洛阳都不算太远,既兼顾了军事防御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既然选址已定,接下来就是都城的规划和建设了。”赵玄说道,“这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三方面齐心协力。”
林缚表示:“我北方军队可提供人力支持,负责城墙的修筑和防御工事的建设。”
陈宇点头道:“我会调配商业资源,保障建设所需的物资供应,同时规划都城的商业区域。”
沈逸也表态:“南方将派遣文化精英,参与都城的文化设施规划,融入各方文化特色。”
在确定了都城选址和建设分工后,三方之间的气氛明显缓和。这场持续了许久的定都之争,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尽管未来的建设之路还充满挑战,但此刻,众人的心中都燃起了一丝希望。
随着都城建设计划的逐步推进,各方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林缚加强了北方边境的防御力量,陈宇着手调配物资,沈逸则组织南方的民众进行募捐,支援前线。
在这个过程中,三方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他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应对内忧外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这座正在规划中的都城,将成为他们共同努力的见证,也是国家走向统一和繁荣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