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计划是这样的,工部计划明年组建一个水利部门。这个新的水利部门,会专门负责目前的水利工程工作,设置堰官,组建专业的维护队伍,定期巡查。”
宋瑜一边说着,一边将手里的资料递给一旁的书吏:“堰官的重点工作目前在益州,诸位可以看一下,益州有都江堰、通济堰以及蟆顾堰。堰官的主要职责就是组织人员对这三个堰定期巡查,每年枯水期的时候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清理河道淤泥,加固堤岸,确保他们分水、排沙、灌溉功能正常。”
因为已经是十二月了,所以刘平拉上六部以及其他主要官员开了一个会,做一些明年的工作确认和调整。此时正好轮到了工部,因为工部尚书吴懿去干仗了,所以此时是宋瑜做代表在发言。
不过工部本就是宋瑜和田行当家做主,有没有吴懿其实都一样。
而工部除了一些已经定下来的工作之外,宋瑜又给自己加了新的工作。在来到益州的这段时间,宋瑜亲自走访了不少地方,也往各地派了不少人进行实地考察。又结合了如今刘备势力占领区其他地方的实际情况,决定在明年的时候,开始搞水利。
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农业生产,秉持着的也是刘平之前在武都提出来的概念。
那就是水资源是足够的,只不过时空分布不均匀,我们可以用修建水利工程等方法尽可能的让水资源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均匀。
“除此之外,工部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认为还可以建立水库、坎儿井等来保证地方用水以及灌溉。”宋瑜说到这里,指了指手里的卷宗道:“具体的地方、施工需求都在卷宗里,大家可以看一看。”
刘平看了一眼,不同于堰官,针对的主要是都江堰这几个水利工程。宋瑜给到的水库、坎儿井的建设工作,遍及刘备势力的整个占领区。
整体思路很是明确,有大江大河的地方,就开凿水渠。没有的地方就修建水库,各地还能开挖坎儿井。
所谓坎儿井,是一种干旱地区取用地下水的特殊水利工程,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个部分组成。想要挖坎儿井也是一个技术活,首先需要确定水源。
比方说在天山等地,因为有冰雪融水深入地下形成潜流处。那么就可以在这里尝试凿井。沿着山脉走向,每隔十到三十米挖竖井,用于定位、出土以及通风。
确定水源之后,就可以开挖暗渠。从地下水位高的一端开始,向灌溉渠挖掘,保持一定的坡度,使水自流。暗渠的断面约一到两个平方,用砾石、土坯衬砌,防止坍塌渗漏。
暗渠水流来到灌溉渠之后,接入明渠,引至农田。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涝坝,涝坝可以理解为一种超小型的水库。涝坝可以调节水量、沉淀泥沙,在旱季的时候提供灌溉用水。
刘平看到最后,发现宋瑜还专门单列了一个计划,那就是在敦煌开挖四条水渠,引水灌溉,扩大敦煌的耕地面积。目前敦煌就在刘备势力手中,也是马腾等人驻扎的地方。
按照之前的数据来看,敦煌除却马腾的部队之外,整个敦煌只有不到两万人口。作为刘备势力管理西域的前哨站,如今敦煌基本上要靠凉州来供养,本地的生产连当地人都养不活。
按照宋瑜的计划,四条水渠修建成功之后,敦煌的耕地面积可以达到二十万亩。而此时,敦煌的耕地面积不到四万亩。
“说一说敦煌那边的。”刘平对宋瑜说道。
宋瑜点点头,然后道:“工部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在敦煌开挖四条水渠。具体位置诸位可以看一看卷宗最后的附图。四条水渠,全都引党河水。这四条水渠,分别是孟授渠、阴安渠、阳开渠以及北府渠。按照工部的测算,这四条水渠建成之后,在最理想的状态下啊,可以让敦煌耕地面积达到三十万亩,最差也能达到二十万亩。”
荀封听到这里笑着说道:“那这样看来,马腾将军他们再过几年就可以勉强自给自足了啊。”
这话说的倒是没错。如今在格物司的支持下,哪怕是在敦煌,粮食亩产都能达到三石,按照最差的情况来看,二十万亩地,可以产粮一百八十多万石。敦煌如今军民合在一起都不到五万人,相当于每年每人能分到接近四十石的粮食了。
说是勉强自给自足都是保守了
“那也是要四年后。”刘平笑了笑道:“但是工部这一次的计划不错,某大概看了一下,按照工部的计划,光是这些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就能给我们带来大概五百万亩的耕地。当然了,这些地方还需要开垦,养地等等。”
宋瑜微微一笑,道:“丞相谬赞了,这不过是工部应该做的罢了。”
刘平点点头,又问道:“工部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宋瑜摇头:“暂时没有了,明年的计划已经提报了,等丞相这边确认用印之后,吾等就会动起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好!”刘平道,随后看向了司马防。
司马防的刑部,如今是六部里面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当然不是说刑部不重要,正相反刑部非常重要。只不过在经济发展和战争这两个目前的首要任务面前,刑部没啥尽头罢了。
但是司马防自己不这么想。自从接管刑部之后,司马防就拉着里李参和王累两个人在干一件大事。后来李参出征,司马防为了方便工作,一咬牙把自己只要成年的儿子都推荐给了刘备和刘平两个人。如今他们也都在刑部工作,挂着刑部员外郎的官职。
除了去南方的司马朗之外,老二司马懿和老三司马孚都出来干活了。
除此之外,他还从颍川拉了不少朋友过来。同时还请了尹籍、李严、刘巴等人帮忙。那么他们都干了什么事儿呢?
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
之前说过,自从汉武帝之后,七经是汉朝决策和法律的理论基础,汉律虽然说也有,但是很明显不适用当前的形式了。之前刘备集团一直沿用汉律,刘平也只是在某些地方加一些限制。但大体上没有什么变化,刘平也没有想过在这件事上有什么调整。
毕竟刘平就是个正常人,不可能面面俱到的。
而司马防在接手刑部之后,就想着搞一个适应现在形势的律法,本来用不了这么久的。但是刘平的那个《德安新书》问世之后,司马防通读了一遍,又觉得自己制定的新律法还有改进的空间,于是又拉着所有人重新修订了一下。
前几天才完整修订出来,这些天一直在勘验。
此时被刘平点名,司马防便将新鲜出炉的新律给拿了出来。
“今年刑部撰写了一部新的律法,今天上午已经送到丞相府了。来的时候某还带了一卷过来,大家都可以看看。具体的某来介绍一下。明年,刑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丞相和大王确认之后,将新律法在益州、凉州、雍州、新州推行。”
司马防说的时候,刘平一边听,一边翻看手里的新律法。整个律法分为九个部分,分别是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
整体上还是此时大汉的律法框架,只不过具体的条文有所增加,而且可以看得出来,司马防在制定这些律法的时候,肯定是研究过刘平提出的一些施政理论的。
相较于原本的大汉律法,新出来的这律法,更加的完善,同时法律条例用词也更加精准。但是古代司法体系有一个始终避不开的症结,有例可循。简单地说就是,某一类型的案件,最后的判罚会受到之前类似判罚很大的影响。
这其实就是法律条文解释的问题。
再说的直白一点,法律条文写的东西太专业了,除了制定者之外,其他人哪怕是司法人员可能都不能完全理解,又或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司马防的这个新律法同样有这个问题,但是刘平却不觉得司马防做得不好,相反,他觉得司马防做的太好了。而且这个人做事很细心,几乎目前刘备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做了相关的法律条陈出来。
比方说之前刘平说的关于溺弊婴儿父母死罪的这一条,司马防就专门做了区分。列出了三种情况出来,第一种是无力抚养,这种的只会流放;第二种是意外致死,这种只会加征徭役;最后一种故意溺弊,那就直接死罪。但也不是父母都死罪,而是谁动手溺弊的,谁死罪。
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些麻烦,但其实很符合目前的情况。
刘平之前的那种一刀切的办法,看似成效不错,其实隐患极大。一来地方官在执行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弹性,容易造成冤假错案;二来,重男轻女本就是顽疾,不是一条法律条陈能够解决的,一刀切虽然会有所抑制,但治标不治本。而且此时皇权不下乡,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被发现之后,就直接砍了,不利于维持人口的正向增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如今养一个孩子难度可不小,就算是皇家也不能保证养活每一个孩子,更何况普通百姓家里呢?如果孩子早夭,很可能就被一些想要讹诈盘剥百姓的地方官以此为借口,利用老百姓不懂法律的信息差,层层扒皮,导致家破人亡了。
虽然现在司马防做出来的条文仍然不够具体,但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接下来继续修改、补充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