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暗自长叹。
这个诸葛亮啊……
对于这位蜀汉的故人和敌人,他也是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不是他贬低自己和吴国,而是他总觉得吴国在诸葛亮的眼里,大概就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嗯,一个用来对抗曹魏的很好用的工具。
一旦对上曹魏了,就要来拉他们一起。
对于这一点,哪怕问到诸葛亮身上,也是很坦然。
三国之中,就属曹魏最为强大,而且哪怕不自己对上曹魏,占据大半个江山的魏国也不会放过他们,只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样偌大一个魏国和天下,最终却是被司马家夺了去。
而曹丕在其中是最为淡定的,或者说以他现在强撑着的身体,不淡定也没有别的法子。
有着天幕的背书,他现在也是叫来了自己的长子,也就是天幕盖章的“魏明帝”曹叡。虽然不知道后面司马家篡位是怎么个篡法,但就目前来看,司马家的心思被提前揭露也称得上一句“不足为惧”。
在曹丕看来,现在要紧的是,看看自己的儿子能不能担起这个担子,并且想办法搞清楚以及解决天女没有提到的、他们曹家会被篡位的隐患。
【公元229年、也就是建兴七年的春天,诸葛亮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但诸葛亮已经率军驻扎建威,牵制住了郭淮。而另一边魏军知道汉军主力到临,也只能选择紧急撤退,汉军顺利占领二郡。
而在战后,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和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则是率军回汉中。也正是因为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恢复诸葛亮为丞相。到了冬天,诸葛亮徙府营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
——目前来看,还是顺利的。】
那么,接下来又是不顺利吗?
这是刘家人的疑问。他们看着诸葛亮汲汲营营,哪怕再事不关己,也还是会有所动容。
他和刘备追求的兴复汉室,正是他们的朝代啊!能够看见后世人对他们汉朝的向往和肯定,又怎么会完全无动于衷呢?
只是哪怕是他们来看,也是觉得这个诸葛亮的运道有些不够,其实他的计划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每次都会遇上一些解决不了的事。
北伐啊……就像是后面宋朝的北伐是被朝廷拖了后腿,他们蜀汉的北伐大概真的就是差了些运道吧!上下一心,终究也是得不来一个美满的结局。
这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中原,他又还能坚守多久呢?
【及至次年七月,曹魏想转守为攻,于是大司马曹真上表伐蜀议案,但司空陈群认为斜谷太险阻,难以进退,于是兵分三路,其中曹真率主力军改为由子午道进发;而大将军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上,欲与曹真军会师汉中;张合则是从褒斜道进兵,直指汉中。
诸葛亮在知道魏军来攻后,立即加强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表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防卫后方。
大概这次天命也在汉,三路曹军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问题,加上期间正巧遇上了下了三十天的大雨,曹军前进的列队纷纷受挫。在朝中,华歆、杨阜、王肃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三路大军受诏撤退。
同年,诸葛亮派魏延、吴壹西入羌中南安,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最终取得了防守反击的胜利。
这次的进攻和防守,不仅是因为蜀地艰险,也是因为人心所归,汉军取得了这一次胜局。】
大家看到了百姓对蜀地汉军的帮助,也想到了前面孟获和西南佤族对诸葛亮延至后世上千年的敬重,似是明白了什么。
嬴政看着水幕中那些身着简陋、但对着汉军满目信任的黔首,目光微沉。
“民心吗?”低不可闻的声音自他的唇间流淌而出,这是天女想要传达的内容吗?
从前,他对这份力量一直是忽视的、甚至可以说是漠视,但在玉不识三番两次的强调下,也开始对这股力量开始观察和启用。而这次诸葛亮的做法,更是直观地让他们看见了他们所能起到的作用,远比他们想象的多。
“攻心为上吗?”
朱棣看着天幕轻轻摇了摇头,开口叹道:“诸葛孔明确实善驭民心,只是汉室气数已尽,人力终难逆天。”
众人皆沉默不语,他们陛下之言虽不中听,却也是事实。
后面的内容更是明显地表示这一点。
【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开启了第四次北伐,他以木牛运粮,再战祁山。
当时曹魏因大将曹真病重,曹叡改派司马懿为统帅屯于长安,领张合、费曜、戴陵、郭淮等人抵抗。
司马懿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防守,自己则率其他兵力随后前进。张合则认为该分兵驻守雍、郿,但司马懿认为若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便向西推进。
而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堡,自己率军北上割麦于上邽。而司马懿追亮至卤城,掘营自守,拒不出战,也留下了“畏蜀如畏虎”之讥。
六月,李严因心中害怕,便假称运粮不济呼诸葛亮还师。而诸葛亮信以为真,眼见粮草接应不上,而又收到后主刘禅下令北伐军撤退的圣旨,他也只能引军退回。
其中魏军张合追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而这第四次北伐,也以失败而告终。】
【第五次北伐开启在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屯田于渭滨,与司马懿对於渭南,并约吴国共同发兵。
其中,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都因为运粮不继,导致功败垂成,于是开始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百姓亦相安无事,一切如常。
孙权也响应蜀汉,亲率十万大军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而魏、汉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诸葛亮曾想以“激将法”来激怒司马懿出军来进攻自己布置好的阵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在这段时间里,司马懿更是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者口中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繁多,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