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感情也带着点“下班结束”的意味在,还没毕业,她可不想染上班味。
【南宋黄昇《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
仙事不仙事的暂且不论,但不能否认,这五首《临江仙》题咏各异,下笔有如天助,读起来更是犹如春兰秋菊,各擅其美。
俗话说,各花入各眼,你们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在玉不识抛出最后的这个问题,天幕又出现了前两次都出现过的页面。
大抵是诸葛武侯的人气太高,加之杨慎确实写的好,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确实高出一截。
结束最后的流程,玉不识便关闭了直播间,天幕也恢复了往日的澄澈。
******
杨廷和回到家中时,天幕已经结束好一会儿了。
父子二人在焰烛的火光下,看着杨慎收到的来自天幕的奖励。
他们看着金色麦粒在灯火的照耀下在桌上闪烁着浅淡而温暖的微弱光芒,沉默良久。
杨廷和语气沉静,还是说道:“献上去吧。”
杨慎没有犹豫,麦粒的效用也只在强身健体,他自认家里身体还行,也就点头应下。
这也是瞒不了的。
当今陛下随心所欲,想什么做什么,他们作为臣子还是不要妄加揣摩比较好,加之刘瑾等人专横,善于搬弄是非,还是小心为上。
虽然这只是个小东西,但有着“天幕”的噱头在,还是直接献给陛下最为妥当,哪怕用不了,也省的留下什么把柄。
第二日一早,杨廷和就来到了位于皇城西北的豹房,献上了麦粒。
朱厚照看过之后,随手放在一边,不甚在意。在他看来,杨廷和这样做是应该的,至于之后怎么处置,就随他的心意了。
但他也不耐烦听杨廷和趁机的劝谏,在豹房他待着舒心至极,他可不想回去皇宫,就随手叫人回去了。
杨廷和踏出这里的瞬间脚步微顿,心中是五味杂陈。
要说当今执政轻忽吗?可他也处事刚毅果断,批答奏章从不含糊,决定国家重大事件也很认真。总之,当今治下确有可称道之处。
但要说他真的很尽心,那也是没有的:他沉湎豹房,沉溺于女色游乐,爱幸男宠,喜好珍玩,整个人过于随心所欲,臣下劝谏艰难。
天幕说起明世宗的存在,陛下也是一阵的不悦,发泄过后又抛之脑后,心心念念的依旧是尚武和立边功密。
杨廷和坐上回家的马车,闭上眼,想起在朝中他和李公对抗刘瑾的艰难,忍不住叹气。
******
朱元璋则是对自己儿子说了好几遍这次明朝终于出了一个才子了,表情还挺满意的。
朱标有些无奈地应答道:“前面不是出现过好些人吗?这次还有一个罗贯中呢。”
朱元璋:“他们也不是天幕所讲的主角啊,不讲究的说,都是些边角料。”
“不过,也不知道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究竟是何模样,看天女所说好像还挺好看的。”
《三国志》他们也是学习看过的,也不知这个《三国演义》能写出什么模样来。
想起刚开始看的那段会动的内容,响彻耳边的那句“悠悠苍天,何薄于我”,以及上面所说的密密麻麻的“弹幕”,朱元璋也忍不住叹了一声。
朱标见父皇唉声叹气,便安慰道:“父皇无需担忧,这《三国演义》能流传后世,而且颇多赞誉,想来也是一部巨着。”
朱元璋也想到了这一点,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能够在天幕上出现,哪怕只是提了一句,都代表了它自有传世的价值。
“也不知道这个罗贯中是什么时候的人。”
他没有想到,罗贯中与他同个时代,更是元末起义时张士诚的幕僚,天幕所讲的《三国演义》全名是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洪武三年便已经写了十二卷了。
罗贯中是读了又读杨慎的这首《临江仙》,犹豫许久,把这首词放在卷首,并写下了这段神奇的经历。至于后人会怎么看?这就不是他能关心的了,反正他是满意了。
他现在手中要写的东西也不算少,看到后人都这样喜欢他的小说,也是长舒一口气。
三国英雄辈出,他也是希望自己能够留下点什么,也为那段历史留下点什么。
******
玉不识结束以后,就开始翻来覆去地找下一期的主题,先前定下的《鹧鸪天》《卜算子》《西江月》《如梦令》等她忽然又不想做了,里面选定的那些诗词她是很喜欢,但做多了总有种倦怠感,反正她下一个主题也定好在收集资料了,这个主题索性就少讲一些,应该也行。
思来想去,接下来她打算一首一首讲,而不是按词牌名,反正三期,她是讲够了。
系统也无所谓她讲什么,只要不断更,踏踏实实把进度推到最后就行。
玉不识看了看每日的播报,也知道快解锁内容限制了,这样想着,她便高兴不少。
“那就这样吧。”
她心里还记挂着《满江红》呢,到时候拿它收尾。
这样的话,先来点轻松的好了。反正有些词牌名的作品中也确实存在着一骑绝尘、没有争议的第一。
边想着,她边合上手中的笔记,起身去身后的书房翻找她需要的资料。
到时候首讲就定《青玉案》吧,辛弃疾那首《青玉案·元夕》应该是公认的绝唱吧。
她想起她古文老师曾经讲过的话,她认为整个宋朝只有两首词全篇无一字多余,缺一字不行,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一首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这两首也正是接下来她选择要讲的内容之二。
要说起《青玉案》,辛弃疾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