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到了下阕,下阕也很有意思——苏轼的诗词自有理趣,这首也不例外。墙外与墙里,行人与佳人,多情与无情,两相对照,真是相当的有趣。】
【这首词的视角从先前的“飞燕”“绿水”推进到“人家”——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行人在高高的围墙外路过,只闻墙里荡秋千人的笑声,见不到芳踪。不难想象,此时发出明媚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秋千,墙里面,显然是一幅佳人嬉戏图,定然很美。但苏轼只写笑声,而隐去佳人的容貌和动作,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这堵高墙,可以说挡住了视线,但没有挡住少女青春率真的美,也没有挡住人们对青春美丽的向往。
这种风格,很有苏轼的味道,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到了最后一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一墙之隔,只余行人空自多情——佳人的笑声牵动了他的心,也带来了他的烦恼。】
刘彻看着苏轼的名字和作品又一次出现在天幕上,也是满脸的赞叹。
“在诗词一道上,他算是做的极致了——哪里都能被天女提到。”
刘彻转头看向卫青,感叹道:“苏轼确实很会作诗,如此天赋,实乃难得。若此生能与此等才子一见,也是美事一桩。”
卫青微笑着点点头,心中亦对苏轼的才华颇为钦佩。
前面的内容,他也跟着刘彻看了好几遍,实在是刘彻时不时地就要拉出水幕翻看,他也被叫来跟着看了好几遍,期间还要听他发表对这些诗人的看法。
但对于刘彻来说,卫青回来后——而且还是带着胜利的消息回来,总觉得天也蓝了、水也清了,还有天幕解闷,一切都很美好。
看到后面,刘彻实在是不能和苏轼的烦恼共情,索性就对着这些词句指指点点。
“苏轼还好,前面那些人虽然写的也行,但风格朕实在不喜,不若李白之奇妙浪漫、豪迈飘逸,也不如杜甫诗之内容深远,嗯,这一点李煜倒也还行。”
卫青:“各有所长。”
刘彻话一转,“不过若人人都是李白杜甫,那也很难想象。”
“诗仙”和“诗圣”,在他这里还是比较特别的。
【那这个“恼”又是在恼什么呢?仅仅是芳心无果吗?不是的,在这江南暮春的景色中,苏轼借着这个墙里、墙外、佳人、行人的无情与多情的故事,寄托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就像前面欧阳修也向落花问话,结果都是一样的,“多情却被无情恼”,无情是物的本性,多情是人的本性,他们是不知道吗?他们只是托物言情,写自己的多样复杂的情感罢了。】
【这首词写于什么时候,说法莫衷一是,有密州、黄州、定州、惠州等多种说法,然皆无证据明示,故今已不可详考。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这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中,表现的是苏轼屡遭贬谪的过程中他的思想和现实的矛盾。这首《蝶恋花》描绘了惜春伤情之意,又何尝不是在抒写词人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呢?】
说着,玉不识在屏幕上轻点,天幕也随之变化,画面转入早前她通过系统功能生成的水墨小动画。没有真实影像,那用动画代替也不是不行。
只见画面上出现了寥寥几笔勾勒的庭院,画面飘落几片落叶,正是秋意萧瑟的时候。随着画面的推进,出现了坐着的一男一女,一人饮酒一人歌唱,意趣悠然。紧接着的,是传来的婉转音曲。
众人凝神一听,正是这首《蝶恋花》。
玉不识声音放缓,带着极浅极淡的笑容,开口解释着这个小动画的内容。
【相传苏轼谪居惠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
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苏轼便停下酒杯,询问她悲伤的原因。
朝云说:“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就不由得心酸起来。”
苏轼听后笑道:“我方要悲秋,你却先伤春。”但他还是叫她不要唱下去了。
不久,朝云得病去世,苏轼从此不再听这首《蝶恋花》。】
【这个故事我也是从清代张宗橚的《词林纪事》的记载中摘来的。
这首词上片惜春,下片抒写词人的感伤。面对残红褪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苏轼既在惋惜韶光流逝,也在感慨宦海沉浮,把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到词中。苏轼的文思畅达、信笔直书,使这些寻常景物含有深意,别有一种耐人玩味的情韵。
我想,朝云也是读懂了这份无言的伤情,才会泪落满襟;苏轼也正是因为她读懂了,所以才会在她离去后再也不听《蝶恋花》。】
天幕上的画面也随着玉不识的话换成了她从网络上找来的王朝云墓的景区图片。
图片转换,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图片中的建筑上早就有了斑驳的痕迹,松林一日日的长大,两人的情谊也不曾褪色。
【他在岭南惠州失去了生命中耀眼的一颗明珠,但也让这颗明珠在历史长河中被永久铭记。岭南惠州西湖景区内,在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是王朝云墓。
因为王朝云临终时诵《金顶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王朝云墓前建有六如亭,“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当年栖禅寺已不复存,但苏东坡与王朝云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苏东坡在惠州的各种文学创作,使惠州名播天下。正所谓是“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是惠州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