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不读苏东坡”。】
对于这些诗人,其实各位帝王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关注的是介绍他们人生和讲解他们的诗时透露出的信息。
“又是一个被贬的。”
李世民都有些麻了。怎么他唐朝的诗人生活都这么差劲啊?虽然在他看来,诗词于他无甚大用,但不得不说,众多名诗名人,还是能够给他的大唐增添不少光辉的。毕竟,能名传后世本就是种本事。
“就是不知道这个苏东坡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长孙无忌闻言笑道:“想来是个乐观旷达的。”
是了,能在天幕上出现,又被人说出“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不读苏东坡”的,又能差到哪里去。
“李贺是中晚唐的诗人了,”想到这里,贞观的帝王和文武大臣都对苏轼起了些许好奇,“若在晚些,就是晚唐了。”
是的,前面介绍的都是唐朝的诗人,他们也以为最后会是唐朝的诗人来收尾。看着大唐这些“诗王”“诗佛”“诗仙”“诗圣”“诗魔”“诗鬼”,现在又多了一个“诗神”,虽然嘴上不说,有对唐朝后面的发展耿耿于怀,但心下还是有些宽慰的——至少,唐朝诗风很盛啊!
【我们现在谈论起苏轼,大抵消不去这几个印象:大宋最有名的美食博主,文学圈的顶流爱豆,社交达人等。
这些印象代表了苏轼会写,他的词作冠绝古今、诗篇开一代之风;苏轼也会吃,东坡冷锅鱼、东坡肉、东坡豆腐,他自创的菜谱至今流传,更是留下了众多关于吃的诗词;苏轼还会玩,会大半夜的找朋友,“怀民亦未寝”,一起夜游承天寺,让大家津津乐道至今。
苏轼,“人间不可无一的有趣灵魂”,不禁让人想到,能有这样幽默、诙谐、洒脱的人做朋友,该是怎样的一件乐事吧?】
宋朝。
安静听着的大伙儿先是都有些惊讶。
他们可听清楚了,这个苏轼是“大宋”的人。
前面介绍的四个人都是唐朝的,怎么就轮到他们宋朝的了呢?听着好像还是个颇受天女喜欢的人,名气也很大。
然后就是惊喜。
原来他们大宋的人也能登上天幕吗?就是不知道这个苏轼是哪朝的人了。
要知道,这天幕上全天下共同观看的,这可是真的“一朝成名天下知”啊!
赵匡胤也很是激动,宋朝的人能上榜,说明他们他们大宋的文治应该不差。就是怎么就只有一个人?
那头的赵匡胤还在遐想,这边的玉不识已经开始流程,简单介绍起了苏轼。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人,北宋着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佑二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佑六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李世民看到对苏轼的介绍,难得卡了一下。
原来苏轼不是他唐朝的?
“宋,就是唐后面的朝代吗?还有南宋又是什么意思?莫不是又有一个王莽?”
看着唐朝在诗人笔下从盛世到战乱、复又安定,只是不复盛唐的辉光,他已经对唐朝的衰亡有了预料,毕竟想要传至万世的秦朝二世而亡,强盛如汉朝,也在三国消散了最后的余晖。只是,也不知道这个“宋”,发展如何。
“苏轼的经历,还挺丰富的。”杜如晦看着苏轼这丰富的外任经历,有些理解了前面为什么会说苏轼“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房玄龄也说了一句:“而且看样子,这个苏轼能力也是有的。”能冠以“治水名人”,想来能力是不差的。
“还有这个‘三苏’,父子三人齐上阵,可真是厉害啊。”
“家学渊源?是盛事,苏家也是厉害的。”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苏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着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也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苏轼还擅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在苏轼的文学中,以词和散文最为突出。词从唐朝到北宋初期,一直都是“艳科”,地位不高。到了苏轼之后,将诗的一些创作理论运用到了词中,使得词的文学性大大增强,提高了词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地位。
当然,苏轼在诗方面也非常具有造诣,是江西诗派的鼻祖之一。今天,我们不谈他的文词书画,我们先来看苏轼的诗。】
看着苏轼这一连串的头衔,宋朝众人都要惊呆了。
尤其是宋朝的读书人,更是激动异常。
现在宋朝初定,内外交困,燕云地区尚未收复,一切都是在发展初期。前面都是唐朝的诗人,名气本就足够大了,他们还没有什么实感,现在看见后世中有个人如此出色,更是激起了他们对读书的热情。
看样子,这部分是轮不到他们了,但这个天幕也没说就讲诗人,要是轮到他们了呢?
大家都在美滋滋做着美梦。
汉朝。
刘彻指着辛弃疾对着霍去病说道:“这个辛弃疾是不是照你的名字取得?”
他本就相信霍去病的天赋和能力,现在看到后世一个名字几乎就是照着霍去病取的人,更是坚信了自己的想法。
霍去病倒很是淡定,“只是名字而已,而且他是词人。”
自回来后就时不时召见的卫青也陪坐在一旁,看着刘彻搬出了小榻和吃食,一副看戏的样子,听着他们的谈论,心底有些无奈。
刘彻还要卫青肯定他的观点:“仲卿,你觉得呢?”
卫青:“去病是有些天赋,但也还要多加锻炼。”
卫青是不会把话说满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嘉佑六年,苏轼出任陕西凤翔府签判,弟弟苏辙送其到郑州,回京城开封后给他寄去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的诗,苏轼接到信后依照原韵和作。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苏轼在诗中对自己的弟弟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在苏轼看来,不仅每个人的具体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就像老僧新塔,坏壁旧题,也都不过是泥上爪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