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解读: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中“无为”指顺其自然,不刻意作为,“无不为”则表示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即顺应自然不妄为,就能无所不能为。“道”的运行规律是自然无为的,但却能成就万事万物.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说侯王如果能够持守“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天下万物就会自然化育、自生自长,不受人为的过多干扰.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在万物自然生长变化过程中,若出现私欲,要用“无名之朴”,即“道”的质朴纯真的状态来镇伏、化解这些私欲.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当用“道”的质朴来引导,人们就会摒弃私欲,无欲则内心平静,天下也会自然安宁、稳定.
思想主旨
本章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统治者应遵循自然之道,不过多干预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让事物自然地生长和变化,这样才能实现天下的安定和和谐。同时,也指出了在面对人性中的私欲时,要用“道”的力量来加以引导和克制,使人们回归到纯真质朴的状态.
下边是我的想法,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
在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西游记里有一个情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那东胜神洲的傲来国花果山,有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这石猴凭借着与生俱来的勇气与智慧,率先探入水帘洞,被群猴尊为美猴王。可他虽在猴群中称王,却心系长生不老之术,渴望学得通天彻地的本领,于是毅然决然地踏上拜师学艺之路。
美猴王孤舟出海,漂洋过海十数年,历经狂风巨浪、妖邪侵袭,尝尽无数艰辛,终于来到西牛贺洲的灵台方寸山。他在山中四处探寻,终见那神秘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洞门紧闭,却难掩清幽仙气,石猴满心虔诚,叩响洞门,拜入菩提老祖门下。起名孙悟空。
入门后,美猴王并未即刻学习法术,而是默默在洞中做了整整七年杂役,每日扫地、砍柴、担水,他虽心焦却从不抱怨,只一心等待学艺之机。
终于,老祖见他心性坚定,将七十二变倾囊相授。美猴王日夜苦练,初时只能变出简单物件,身形变幻也稍显笨拙,但他凭借着一股不勤工俭学的劲头,反复琢磨,渐入佳境,终能随心变化,或飞禽、或走兽,无所不能。
老祖又传他筋斗云,美猴王在山巅苦练,起初一个筋斗翻不过百里,摔得浑身青紫,可他毫不气馁,一次次腾云而起。历经数日,他便能一个筋斗翻出十万八千里,驰骋天地之间。
美猴王还研习了诸多精妙的打斗本领,棍法凌厉,身法敏捷。然而,就在他学有所成、满心欢喜之际,却因在师兄弟面前卖弄技艺,引得老祖不悦,被逐下山。虽心中不舍,可他明白,下山之路亦是修行新途,自此,美猴王带着所学本领,向着花果山,腾云而去。
这里的道就是心的意思。整句的意思就是,我认为这都是小事,不值得一提,可别人就会认为是大事要铭记在心。咱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话说那西汉年间,朝堂之上波谲云诡、风云变幻。一日,朱云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上书求见汉成帝。待得面圣之时,朱云毫无惧色地当着满朝文武大臣之面慷慨陈词道:“陛下啊!微臣今日斗胆恳请陛下赐予尚方宝剑一柄,微臣愿持此剑将那安昌侯张禹斩首示众!此人乃是陛下之师,但却因他致使我大汉朝政日益衰败,是非不分呐!”
闻听此言,汉成帝顿时龙颜大怒,拍案而起吼道:“大胆朱云,竟敢如此口出狂言,来人呐,速速将这乱臣贼子给朕拖出去斩了!”话音未落,殿前侍卫如狼似虎般冲向朱云,欲将其拿下。然而朱云却毫不退缩,紧紧地攀住宫殿的栏杆,死不松手。只听得咔嚓一声脆响,那坚固无比的栏杆竟然硬生生地被他给拉断了。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左将军辛庆忌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毫不犹豫地摘下自己头上的官帽,并解下腰间所系的印绶,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汉成帝连连叩头不止。不多时,鲜血便从他的额头流淌而下,染红了脚下的地面。辛庆忌声泪俱下地说道:“陛下息怒,请恕微臣直言。朱云虽然言语冲撞了陛下,但他实乃忠心耿耿的直臣啊!若今日陛下执意要杀了他,不仅会令天下臣民心寒,更会从此堵塞忠臣良将们进谏之路呀!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呐!”
汉成帝听着辛庆忌这番恳切之言,心中怒火渐渐平息下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终于挥挥手示意侍卫放开朱云,赦免了他的死罪。这事对左将军辛庆忌来说就是一句话而已,其实也没做什么,但对朱云来说就是救命之恩。
“长孙无忌救侯君集”:
在辉煌灿烂的唐朝时期,风云突变,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风暴骤然掀起。侯君集,这位曾经战功赫赫、威名远扬的大将,竟因卷入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阴谋而身陷囹圄。消息传来,朝野震惊,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怒不可遏。
李世民龙颜大怒,眼中燃烧着熊熊怒火,心中暗下决心要严惩侯君集这个叛徒。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长孙无忌挺身而出,决定为侯君集求情。长孙无忌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但他依然坚信侯君集并非一无是处。
长孙无忌来到御前,恭敬地施礼后,缓缓说道:“陛下息怒,请听臣一言。侯君集固然犯下大错,但他往昔为我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啊!想当年,在那平定高昌之战中,侯君集率领大军浴血奋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一举攻克敌城,为国家开拓疆土,此等功绩岂能轻易抹杀?”
李世民眉头紧皱,沉默不语。长孙无忌继续慷慨陈词道:“再者说,侯君集在其他诸多战役中也是奋勇杀敌,屡建奇功。若只因一时之过便处以极刑,恐怕会令将士们寒心呐。恳请陛下看在他昔日功勋卓着的份上,法外开恩,饶他一命吧。”
李世民静静地听完长孙无忌的求情之言,脸色渐渐缓和下来。他回想起侯君集过往的种种战绩和贡献,心中不禁有所触动。沉思片刻之后,李世民终于开口道:“长孙爱卿所言不无道理,朕念及侯君集之功,暂且免去他的死罪,改判流放边疆。望他能在流放之地悔过自新,重新做人。”
就这样,侯君集逃过一劫,踏上了漫长的流放之路。而这场风波也暂时平息下去,但它却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永远铭刻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还有一种就是,秦桧害死岳飞
秦桧鼓动宋高宗与金人议和,将韩世忠等几路大军统帅调回,以孤军不可久留为由,让高宗一天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随后夺其兵权,任命岳飞为副枢密使.
指使党羽,诬陷谋反:秦桧指使右谏大夫万俟卨等党羽,罗织岳飞在金人进攻淮西时拥兵不救、放弃山阳等罪名上书弹劾。又煽动与岳飞不和的张俊,诬告岳飞部将张宪阴谋兵变,进而将岳飞、岳云、张宪抓进监狱.
严刑逼供,捏造证据:秦桧先命何铸审讯,何铸未查出罪证,秦桧改命万俟卨审问。万俟卨捏造岳飞和岳云曾给张宪写信,促使朝廷恢复岳飞兵权等事实,并迫使岳飞部将孙革等作证.
杀害岳飞,制造冤案: 秦桧一伙绞尽脑汁也无法定案,但仍以“莫须有”的罪名,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将岳飞毒死,岳云、张宪同时被害。这就是,秦桧没当一回事,可是一代英豪,忠臣良将被害死了。倘若那坐拥天下的皇帝身旁一群文臣武将,他们彼此之间能够相互敬重、关爱有加;在日常交往之中始终秉持着谦逊有礼的态度,凡事以礼相让;并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地辅佐皇帝守护这大好河山与江山社稷。那么,即便是遇到再多再棘手的难题和挑战,想必最终也都会迎刃而解,所有看似艰难险阻之事亦将不再成为令人困扰之事了。如此一来,国家必定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太平盛世之景。
第二句,(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
意思可以从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社会治理角度看,当社会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了各种贪欲、妄为的现象时,“无名之朴”象征着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法则和淳朴的社会风气。统治者用这种自然、淳朴的理念来引导百姓,让百姓的欲望逐渐平息。就像一个国家如果物欲横流,就需要用简单纯粹的道德观念、质朴的价值观去引导社会风气,使民众不被过度的欲望支配,回归到自然平静的状态。
从个人修养角度而言,在个人的心灵成长过程中,当内心产生各种复杂的欲望冲动时,“无名之朴”就像是一种内心深处最本真、最自然的宁静力量。我们用这种力量来克制欲望,让自己不被外界的功名利禄等诱惑左右,从而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不被私欲所蒙蔽。
第三句,(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一个人内心如果能够达到“不欲以静”的状态,也就是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的平静,那么他所面对的外部世界在他眼中也会变得更加有序和平和。就像一个人如果不被功名利禄所诱惑,他的生活节奏也会慢下来,内心不会随着外界的喧嚣而波动,进而他所处的小环境(如家庭、朋友圈)也会因为他的这种平静而少了许多纷争,从某种程度上实现一种“自定”的状态。
说简单点就是,没有贪污,以最干净的心,去治理天下,何愁天下不定啊。
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相关事例:
舜与尧的对话
《庄子·天道》中记载,舜曾问尧如何对百姓用心,尧称自己从不侮慢庶民、不抛弃穷苦人民等。舜则认为应像天道一样自然运行、保持安宁,像日月照耀等形成常规。这体现了统治者若能遵循自然无为的“道”,不过多干预,保持内心宁静,天下自会太平,与“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思想相符.
文景之治
在遥远的西汉初期,汉文帝和汉景帝这两位英明的君主共同推行了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治理方式——无为之治。这种理念强调政府应尽量避免过度干预民众的生产生活,而是通过轻徭薄赋等政策来减轻百姓的负担,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展自己的事业。
文帝和景帝深知百姓乃国家之本,因此他们致力于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首先,大幅度降低赋税额度,使得农民能够保留更多的劳动成果;其次,精简官僚机构,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从而减轻民众的税负压力。此外,他们还下令禁止随意征发劳役,保证百姓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以及其他经营活动。
在这样宽松的政策环境下,百姓们的欲望得以被合理地控制住。人们不再盲目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安心于本职工作,勤奋耕耘土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秩序愈发稳定,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和谐。
由于百姓积极投入到生产建设当中,西汉的经济也逐渐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农田里麦浪滚滚,谷仓充盈;集市上人来人往,交易活跃;工坊内机杼声声,巧匠辈出。各行各业都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正是因为文景二帝的明智决策和有效治理,才造就了历史上着名的“文景之治”。这段辉煌时期不仅为当时的百姓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更为后来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国力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一古老智慧在西汉初期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