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施师兄刚创办好这家医院,正是用人的时候。
你留下我,我肯定好好干!”
“不是,凌桑,你博士不想毕业啦?
这就跑出来工作?!
侯老师知道吗?”
侯老师,就是他们共同的导师,京安医科大学教授,京医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
“我现在很需要钱。光做项目那点经费,分到我手里根本不够。
我必须出来工作。”
“要多少钱?”
施瑞当时还想摆阔,想说十头二十万的可以借给她。
没必要搞这么惨。
结果耳朵里却接收到“八十万”这个数字,顿时咽了咽唾沫。
庆幸自己没嘴快答应借钱。
当然,就算他真借,凌桑也不会要。
毕竟她出来工作,就是为了还借的钱。
“而且我怀孕了。
后面生孩子养孩子,我必须得有份稳定的工作。”
“怀孕?谁的?你谈恋爱了还是结婚了?
结个婚欠下这么多钱?”
“不是,我被强暴了。”
凌桑面无表情,声调音色平静无波。
就像在陈述别人家的事。
不是,这状态怎么都不像是被那啥吧?
“那你还不赶快打了?还要生?”
“我需要他。
师兄,全世界我只能来找你。
因为同门情谊,看在侯老师的份上,只有你会用我。
我等不及十个月以后再找工作,我不能把债务都堆给父母。”
“你怎么欠了这么多钱?”
“遇到了一些不怎么样的人……”
“不是犯法吧?”施瑞警惕道。
“怎么你们民营都好介意这个?
没犯法,没犯罪记录。”凌桑不满地皱皱眉。
即使都要寄人篱下苦苦哀求,该挺起腰杆的时候还是不肯服软。
这就是凌桑。
可能确实也是因为,自己同样很需要证明开医院这件事是对的。
学妹这个时候站出来支援他,让施瑞内心受到极大鼓舞。
没花太多时间考虑,他留下了凌桑。
凭良心讲,除了做不来开发客户这件事以外,凌桑绝对对得起施瑞的雪中送炭。
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在崇海短暂的临床经验,她经手的客户满意度都很高。
技术在同龄人中绝对排得上号。
如果她顺利毕业的话,进京安医科大学三附院完全没问题。
妥妥三甲教授的苗子!
凌桑的导师知道她为了钱,搁置研究去了施瑞的医院。
三天两头打电话骂施瑞,要求他放人;
凌桑得知后,又三天两头哄施瑞,求他顶住别放人。
一直到半年后导师寿宴,凌桑挺个大肚子挽着施瑞的胳膊现身。
他才自此逃过一劫。
因为怀孕得了很多优待,凌桑工作时总是很拼。
她不想同事们对她有太多怨言。
精神压力和焦虑长期累积之下,她在怀孕八个月的时候,闹了一次荨麻疹过敏。
按说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可却因此影响到了孩子。
出生时,孩子被诊断患有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了五天,才第一次见到妈妈的面。
也因此一直到三岁多上幼儿园前,都是儿童医院里的常客。
古人云,“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孩子没出生时凌桑就想好了名字,女孩叫「凌谙」,男孩叫「凌阅川」。
这个被倒霉妈妈连累了的宝宝,自然就叫凌阅川了。
孩子出生后,凌桑才告诉了爸妈。
她怕如果早早告诉他们,他们不会让她留下。
现实的压力和不可调解的恩怨,不允许她与江家还有任何勾连。
否则他们家没必要为了能立刻还完江家的两百万而卖房子、欠一屁股债。
可是这个孩子,她一定要留。
如果不是因为发现怀孕,她不可能这么快振作起来。
孩子是凌梓送给自己的礼物,是拯救在悬崖边摇摇欲坠的凌桑的天使。
要不是突发意外,第二天自己原本是要吃避孕药的。
可一连串的打击,根本把这件事抛在脑后,倒给了他出现的机会。
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父母在一天之内失去了女儿。
而她是在一天之内失去了生命里所有的光和力量。
她不能再失去什么了。
也是这个时候,施瑞才知道凌桑每天都在经历着什么。
因而愈发同情起这个坚强的小师妹。
施瑞不是开善堂的,他不能永远给凌桑开绿灯。等产假休完,她按规定必须回去上班。
不过为了让凌桑继续心安理得接受自己的帮助,他认了凌阅川做干儿子。
凌阅川是施瑞从胚胎就看着长大的孩子,对他可以说比亲儿子还亲(如果他有的话)。
甚至,因为他作为院长,是医院里最闲的人。
反而比凌桑这个亲妈照顾孩子时间更长,更细心。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从小在医院里被折磨,又或者性格随根儿。
凌阅川做什么事都很小心谨慎。
就连下个台阶也是慢慢的稳稳当当的。
整个一副很好欺负的样子。
凌桑怕他真的懦弱,给他起了个小名叫「兑三」。
意思是——“欺负我?没门儿!我很横的”!
“兑三,妈妈是不是说过,老师留的作业你做完了要拿给妈妈检查?”
凌桑早上起来看手机,儿子班主任又发微信指责她不给孩子签字,不关心孩子……
“我忘了。”儿子一边吃早饭一边无所谓地回应。
“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惯例,每天都是一样,不用我每次提醒吧?
况且以前我提醒你你也会忘。
不想看你抱歉的样子,就怪我不提醒你吧。”
哎呦,怎么这么贴心啊!
趁着还没画口红,凌桑跑过去亲亲他:
“以后每天妈妈都给你检查作业,前提是你得带回来。”
以前上幼儿园,很多作业都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
目的是增进亲子关系,所以凌阅川会规规矩矩带回来。
上了小学,作业都是考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
跟家长基本没什么关系。
为了减轻书包重量,他常常在学校就把作业都做完,根本不带回来。
这孩子智商随了爹妈。
从小又跟着凌桑和施瑞在医院待着。
别人看《巴巴爸爸》的年纪,他却把院长办公室里各种专业的、没用的、成功学、经济学书都当绘本看。
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内容,对他而言基本上没有学的必要。
他知识储备已经超过太多了。
施瑞和凌桑都认为心智的成长在童年阶段更重要。
跟同龄孩子一起学习玩耍的这个经历,比成绩更有意义,也更容易心智健全。
所以学校提了几次跳级,她都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