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登基,诏书传到南京,官民一片欢腾。
无他,新皇向来仁厚,估计是不会北征的,不用打仗,江南就不用供应前线粮草,整个南方九省都一片欢腾。
朱棣最后三次北征,真是把个江南给掏空了,再大的家底也经不起连续三年供应几十万大军的粮草。
还有个更好的消息,新皇还发布诏命,计划迁回南京办公。
当时三大殿被雷劈没了后,朱棣又改称北都为行在,目的就是堵天下悠悠之口,实际没打算挪窝,六部大印可没换回来。
因为当时迁都完毕,南京六部的大印交给北都六部使用,而南京六部重新铸新印,在原六部前加“南京”字样。
朱高炽登基后,一改老爹各种作法,停下西洋、宣布回都南京、赦免被朱棣下狱的大臣,估计是这么多年被朱棣压得太狠了,这下千年媳妇熬成婆,朱高炽狠狠出了口恶气。
南京六部的阁抄呈给赵辉阅览,停罢下西洋的始作俑者竟是杨士奇。
赵辉不禁骂道:“杨士奇该死,短视!”但他人在南京,相隔千里,鞭长莫及。
不久,太子朱瞻基抵达南京,赵辉率南京文武出城迎接。
朱瞻基御文华殿,等群臣都退下后,独留赵辉一人。
“都尉可知我为何会来南京?”
赵辉能猜到一二,“陛下想回迁南京,让殿下打前站。”
朱瞻基摇摇头:“父皇要废下西洋,我极力劝阻,不听。回都之事,遣一重臣修缮宫殿即可,这才走了没几年,数月就能修缮完毕,何必让我这个太子亲自来跑一趟呢。”
“杨士奇此举短视非常,停下西洋,贻害万年。”赵辉叹息道,杨士奇是治国之能臣,但人无完人,总有缺漏之处。
此后的历史,大明禁海二百年(当然也有短暂开海),然后中外隔绝,再也没有永乐时期内外交流的那种盛况,可以说,清朝后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起源就是在于此。
“父皇听了杨士奇的进言,停了下西洋,我反复劝谏,无力阻止,然后借故便让我来了南京。”
朱高炽对外宣称,文皇帝(即朱棣)北巡都让自己在南京监国,现在北都是行在,那太子就理所当然要去南京。
赵辉觉得也有道理,朱高炽要回迁,让朱瞻基先回来也说得过去,不过南北哪里当京师,却是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
“北都扼守国门,万万不可回迁南京,请殿下务必劝阻皇上。”赵辉言辞恳切。
明朝的情况跟清朝不一样,或者跟汉唐都不同,明朝出了长城就是边关,一旦回迁,那大批卫所就要跟着迁走,边防力量将大大削弱。
朱瞻基不解道:“有这么严重吗?先前先帝没迁都前,不都从南京调兵去北征么?京师在南或在北,差别不大吧?”
赵辉苦笑:“我的好侄孙哎,你是不知道,我大明卫所兵战斗力下滑有多厉害。”
赵辉两次执掌南京京营,接触到了来自各地的京操班军,这些人还是各地抽调来的青壮正丁,从这些人身上已经能发现卫所兵战斗力下滑得厉害。
这其实也是历史必然,开国那一波战斗力爆表的,最年轻的也七八十了,不在地里埋着已经是牛人了。靖难那一波爆锤南军鞑靼瓦剌的,也已经四五十了,打过仗的老了,剩下的都是没打过仗的新兵,加上不断有士卒逃亡,战斗力下滑是肯定的。
这一番谈话,使得日后朱瞻基坚定的守在了北都,屡次驳回了文臣们回迁南京的提议。当然这是后话。
两人又聊起下西洋之事。
下西洋本质上是皇室公然下海经商,却把民间贸易给禁了,江南大族守着成堆的手工业品却不能外销,矛盾就出来了。所以朱高炽上位,作为江南大族利益代表的文官集团,那当然是铁了心的要废掉下西洋行动了。
赵辉一心要把朱瞻基拉上大航海的贼船,狡黠地问道:“现在臣有一笔大买卖,殿下做不做?”
朱瞻基连忙答应。
赵辉给朱瞻基出了个主意,既然下西洋下不了,那咱们就下东洋。
“听说倭国银多,但苦于无法与我天朝大规模贸易,与倭国通商,可获利百倍。”
朱瞻基急道:“可先帝给日本颁下勘合文册,无勘合,不得通商,这怎么办?”
赵辉眼睛一转,笑道:“这不叫通商,叫采办,是奉了太子您的令,向倭国采买物品。”
朱瞻基觉得似乎赵辉在坑他,“姑爷爷,你可别坑我啊,我刚被我父皇贬到南京来。”
赵辉已经算准了,朱高炽已经快噶了,虽然他觉得这个大侄子挺可惜的,但他不是神医,只能听天由命。
现在,他的任务就是把朱瞻基拉下水,等他几个月后登了基,反正事情已经做下了,就由不得他反水了。
赵辉拍了拍他肩膀,奸笑道:“放宽心,殿下。现在您在南京,又是我在负责掌兵,那整个南方就是您说了算。只要您一声令下,同意倭国采买,沿海的商户们还不唯你马首是瞻?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们这边,您怕什么?”
朱瞻基不可置信的看了一眼赵辉,“我觉着这味儿不对啊,你好像在怂恿我造我的爹的反啊?”
“用不着,用不着!”赵辉差点笑歪了嘴,心说哪里用得着造反,没几个月你爹就挂了。
“殿下您放心,您一分钱不用出,占五分利。然后咱们在浙江或福建,设立口岸,进出口岸都抽水,这样地方官的口也堵上了。”赵辉继续给朱瞻基下猛药。
皇帝也是人,有钱能使鬼推磨,就算是太子爷,那也得被钱推着走。
“好吧,”朱瞻基犹犹豫豫答应了。
他又想起了什么,“那采买总得有个采买使吧,派谁去好呢?”
赵辉笑道:“臣有一人,绝对合适。”
朱瞻基让他快说。
“杨士奇的公子杨稷。”
“哈哈哈,”朱瞻基笑得咧开了嘴,“姑爷爷你真是太狡猾了。”
杨士奇好名声,都不让儿子杨稷去参加科举,现在朱高炽登基,要封赏杨士奇,让杨士奇当首辅,结果杨士奇以杨荣先入阁为由婉拒了。
现在朱高炽正不知道如何报答杨士奇这么多年来的回护之恩。
“只要殿下您上书,给杨士奇的儿子荫个官,陛下一准同意。”赵辉又道,“然后派杨稷为采买使去倭国。”
朱瞻基抚掌笑道:“那这样杨士奇的口也堵上了对吧?”
赵辉颔首,杨士奇是南方官商集团的代表,拉他下水,其实更希望地是把南方官商们统统绑上战车,一起去干海外贸易。
这样,从上到下一条心,就算停了官办的下西洋,那民办的私人海贸也能发展起来。
大明的大航海时代就来了!
朱瞻基问道:“那杨稷现在在哪儿?江西老家还是北都?”
“嘿嘿,他一直在南京,没去北都,成天游手好闲,都快淡出鸟来了。”
两人计议已定,朱瞻基兴冲冲找人去写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