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悄然流逝,日子在紧张与忙碌中一天天地过去,然而空心炮筒的制造却依旧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张嫣仿佛置身于一场永无止境的赛跑中,身心俱疲却又无法停歇。
这段时间里,张嫣忙得焦头烂额。为了支持炮筒的研发试验,大量的资金如流水般消耗出去,这使得财政压力陡然增大。她一方面要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开辟新的财源,加紧赚钱以填补资金的缺口;另一方面,又要时刻关注着炮筒制造的每一个环节,与工匠们共同探讨、尝试新的方法和工艺。
然而,就在张嫣为炮筒制造之事全力以赴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危机悄然降临。制造炮筒以及改良火药的秘密计划不知怎的被汉王和赵王,以及他们的党派所知晓。
在那庄严肃穆的大殿之上,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断裂的弓弦。汉王和赵王及其党羽们,一个个义愤填膺,言辞激烈,相互指责,吵得不可开交。
汉王率先发难,他向前一步,拱手向朱棣说道:“父皇,儿臣听闻有人在暗中进行炮筒制造和火药改良之事,耗费大量钱财却未见成效。此等劳民伤财之举,实非明智之选。”
赵王紧接着附和道:“皇兄所言极是。如今国库空虚,民生艰难,应当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安抚百姓,而非投入这未知结果的冒险之中。”
他们的党羽们也纷纷叫嚷起来,“此事未经朝堂商议,擅自决断,实乃越权之举!”“应当立刻停止这无谓的尝试,以免给国家带来更大的损失!”
朱棣坐在龙椅之上,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他的目光如利剑般扫过殿下争吵不休的众人,心中怒火中烧。他本期望诸子能够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出谋划策,却未曾想到会在这关键时刻出现如此激烈的内部分歧。
“够了!”朱棣猛地一拍龙椅,站起身来,怒喝道,“尔等在此喧哗争吵,成何体统!”
殿下众人顿时噤若寒蝉,大殿内瞬间安静得只剩下朱棣沉重的呼吸声。
朱棣强压着心中的怒火,缓缓说道:“制造炮筒与改良火药,乃是为了增强我大明的军事实力,保境安民。此事虽未事先在朝堂上详议,但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之计。”
汉王却不依不饶,再次拱手说道:“父皇,即便如此,也应当谨慎行事。如今投入如此巨大,却未见成果,难道要让国家陷入财政危机不成?”
赵王也趁机说道:“父皇,儿臣认为应当重新评估此事的可行性,莫要因一时冲动而误了国家大事。”
朱棣的目光愈发冰冷,他盯着汉王和赵王,声音低沉而威严:“你们只知眼前的困难,却不见长远的利益。若不积极进取,如何能让大明屹立于强国之林?”
张嫣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忧虑。她深知炮筒制造的重要性,也明白此刻的困境。她决定站出来,为自己的努力和计划辩解。
张嫣缓缓走出队列,向朱棣行礼后说道:“陛下,臣妾深知此事引发了诸多争议,但臣妾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明的未来。虽然目前尚未成功,但只要再给臣妾一些时间,定能有所突破。”
汉王冷笑一声:“一介女流,安敢妄言军国大事!”
赵王也说道:“嫂嫂莫要逞强,此事关系重大,不可意气用事。”
张嫣并未被他们的话语所动摇,她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道:“臣妾并非意气用事。制造炮筒和改良火药,一旦成功,将使我大明在军事上占据优势,免受外敌侵扰。前期的投入虽大,但成功之后的回报将是无法估量的。”
朱棣听着张嫣的话,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但大殿上的争论并未因此而平息,汉王和赵王依旧不肯罢休,坚持要求立即停止这项计划。
就在这僵持不下之际,一位老臣站了出来。他向朱棣深深一揖,说道:“陛下,此事关乎重大,还望陛下能深思熟虑。不妨先暂停一段时间,待重新评估之后再做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