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被列为下品。
一、描述
苦楝皮为楝科植物楝树的干燥树皮及根皮。其呈不规则板片状或槽状,长宽不一,厚约3 - 7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交织的纵皱纹及点状皮孔,常以层状剥落。内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呈层状。气微,味苦。
二、归经
苦楝皮归肝、脾、胃经。《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苦楝皮入肝、脾、胃三经。”其苦寒有毒,能杀虫疗癣,为驱蛔、杀蛲虫之良药。
三、产地与分布
苦楝皮主要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为苦栋皮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四、形态与特征
楝树为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以上。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粗壮,有叶痕。叶互生,二至三回羽状复叶,小叶对生,卵形或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钝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淡紫色,芳香。果实椭圆形或近球形,熟时黄色或棕黄色,有光泽。
五、用法及注意事项
(一)用法
1. 内服:可煎汤、入丸、散或研末。如《证治准绳》中的“楝根散”,苦栋皮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于治疗蛔虫病。
2. 外用:煎汤洗或研末调敷。如用苦楝皮煎汤外洗,可治疗疥癣、湿疹等。
(二)注意事项
1. 用量:苦苦楝有毒,一般用量为3 - 6克。外用适量。
2. 禁忌:孕妇及脾胃虚寒者忌服。《本草纲目》中提到:“苦楝皮苦寒有毒,脾胃虚寒者忌之。”
3. 不宜久服:长期服用可能会损伤肝脏及脾胃功能。
六、功效与作用
(一)杀虫
苦楝皮对蛔虫、蛲虫、钩虫等多种寄生虫有驱杀作用。其所含的川楝素能麻痹虫体,使虫体不能附着于肠壁而随粪便排出。《伤寒论》中“苦楝根汤”,以苦楝皮为主药,用于治疗蛔虫病。
(二疗癣
苦拣皮具有杀虫止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疥癣、湿疹等皮肤病。其所含的多种成分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如用苦楝皮研末调敷,可治疗癣疮。
(三清热燥湿
苦楝皮能清热燥湿,可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等。其苦寒之性有助于清除体内湿热之邪。《本草纲目》中记载:“苦楝皮治伤寒下痢,热厥腹痛。”
(四利水消肿
苦楝皮能利水消肿,可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其有助于促进体内水液代谢,减轻水肿症状。
七、附方举例
(一)苦楝皮汤
组成:苦楝皮15克,槟榔10克。
功效:杀虫消积。
用法:将苦楝皮、槟榔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蛔虫、蛲虫等寄生虫病,可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
(二)苦楝皮丸
组成:苦楝皮30克,雷丸15克,鹤虱10克。
功效:杀虫驱虫。
用法:将苦楝皮、雷丸、鹤虱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3 - 6克,每日3次。
用途:用于蛔虫、蛲虫等寄生虫病,可改善虫积腹痛、肛门瘙痒等症状。
(三)苦楝皮散
组成:苦楝皮20克,花椒10克。
功效:杀虫止痒。
用法:将苦楝皮、花椒研成细末,用醋调敷于患处。每日1次。
用途:用于疥癣、湿疹等皮肤病,可缓解瘙痒、皮疹等症状。
(四)苦楝皮煎
组成:苦楝皮10克,百部15克。
功效:杀虫止痒。
用法:将苦楝皮、百部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皮肤瘙痒、疥癣等疾病,可减轻瘙痒症状。
(五)苦楝皮膏
组成:苦楝皮30克,凡士林100克。
功效:杀虫止痒。
用法:将苦楝皮研成细末,加入凡士林搅拌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2次。
用途:用于疥癣、湿疹等皮肤病,可促进皮肤愈合。
(六)苦楝皮酒
组成:苦楝皮50克,白酒500毫升。
功效:杀虫止痒。
用法:将苦楝皮洗净,放入白酒中浸泡一周后即可饮用。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用途:用于皮肤瘙痒、疥癣等疾病,可缓解症状。
(七)苦楝皮茶
组成:苦楝皮10克,绿茶5克。
功效:清热解毒。
用法:将苦楝皮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用汁冲泡绿茶。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等,可改善症状。
(八)苦楝皮粥
组成:苦楝皮15克,大米50克。
功效:杀虫消积。
用法:将苦楝皮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用汁煮粥,加入大米煮至粥熟。每日1剂,分2次服。
用途:用于蛔虫、蛲虫等寄生虫病,可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
(九)苦楝皮汤浴
组成:苦楝皮30克,苦参20克。
功效:杀虫止痒。
用法:将苦楝皮、苦参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倒入浴缸中,洗澡时浸泡全身。每日1次。
用途:用于皮肤瘙痒、疥癣等疾病,可减轻症状。
(十)苦楝皮熏洗
组成:苦楝皮20克,艾叶15克。
功效:杀虫止痒。
用法:将苦楝皮、艾叶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用汁熏洗患处,每日2次。
用途:用于疥癣、湿疹等皮肤病,可缓解瘙痒、皮疹等症状。
苦楝皮在中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在临床治疗还是日常保健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杀虫、疗癣等功效,还能清热燥湿、利水消肿。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其特性和具体情况合理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苦楝皮的应用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一、杀虫作用
药理研究:苦楝皮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川楝素。实验研究表明,川楝素能使蛔虫虫体自发活动加强,出现间歇性剧烈收缩,使虫体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而被排出体外。这种对寄生虫的麻痹和驱离作用在现代药理学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从科学角度解释了它在传统医学中用于驱虫的原理。
临床研究:在临床应用中,以苦楝皮为主的方剂用于治疗蛔虫病和蛲虫病时,确实观察到患者排出虫体,症状得到缓解。例如一些研究对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使用含有苦楝皮的复方制剂,在治疗后粪便检查显示寄生虫卵数量显着减少,进一步证明了其驱虫效果。
二、治疗皮肤病作用
抗真菌研究:对于疗癣的作用,苦楝皮提取物对多种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有抑制作用。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真菌的细胞膜或者抑制其代谢过程来发挥抗真菌功效,这为其外用治疗疥癣、湿疹等皮肤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止痒机制探索:在止痒方面,它可能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来缓解瘙痒。当皮肤出现炎症时,会释放如组胺等致痒物质,苦楝皮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具有抗炎作用,从而减轻这种炎症反应,达到止痒的效果。
三、清热燥湿与利水消肿作用
成分分析:从成分角度看,苦楝皮的苦寒性质与其含有的生物碱等成分有关。这些成分可能参与人体的代谢调节过程,帮助清除体内湿热。在传统医学理论中,湿热往往与炎症、消化系统紊乱等有关。现代研究虽尚未完全阐明其对应关系,但对其成分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其清热燥湿的作用。
水液代谢研究推测:关于利水消肿,可能是苦楝皮中的某些成分对肾脏等泌尿系统的功能产生了一定的调节作用,促进了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但具体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过,由于苦楝皮含有毒性成分,如使用不当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尤其是对肝脏和脾胃功能的潜在影响,提醒人们在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和注意剂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