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在得知鲜卑东逃的情况后,给黄忠下达了命令,要求黄忠补充完兵力,休整过后继续攻打弹汗山,鲜卑王庭。
张亮的这一决策,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张亮的精心谋划,其核心目的在于遏制草原势力的再度崛起。
草原势力一直是边境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其频繁的侵扰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张亮通过这一战略举措,旨在彻底消除这种威胁,确保边境地区的长期稳定和安宁。
然而现在,在黄忠的连续打击之下,鲜卑部落的势力范围,正在不断的被压缩。黄忠作为久经沙场的名将,其用兵之道精准而狠辣,每一次出击都直击鲜卑各部落的要害。
鲜卑人在这一次次的军事打击中,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锐气,眼看黄忠大军就要兵临弹汗山下之时,不得不往幽州迁徙,寻求刘和的庇护。刘和,作为幽州的掌舵人,他的性格与前任刘虞截然不同。
刘虞虽有仁德之心,但过于优柔寡断,面对鲜卑部落的侵扰,往往采取怀柔政策,试图以安抚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这种政策在长期内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鲜卑部落对幽州的威胁,反而让鲜卑人愈发肆无忌惮。
刘和则不然,他虽然没有称霸天下的野心,但行事果断,深知鲜卑草原部落的狼子野心。于是,趁鲜卑人被黄忠打得四处逃窜之际,刘和果断地取消了刘虞在位时对北方民族的怀柔政策,直接将他们拒之于千里之外。
鲜卑部落在失去了幽州的庇护后,无奈之下,只好远遁漠北。这一举措不仅为幽州带来了短暂的安宁,也为张亮的势力扩张扫清了障碍。
张亮对刘和的这一举动大为赞赏,认为刘和的果断与决绝,正是他所欣赏的品质。于是,张亮便派遣射援出使幽州,给刘和传信。
信中,张亮先是回顾了鲜卑部落的祸乱,以及黄忠数次北上平定的功绩,表明自己对北方局势的掌控。
随后,张亮言辞恳切地提及自己原本有意率军攻打幽州,但念及幽州百姓无辜,不忍百姓遭受战乱之苦,故而希望刘和能够放弃抵抗,直接归顺。
张亮在信中写道:“亮本欲兴兵伐幽州,然思及幽州百姓无辜,不忍其受战乱之苦。若刘公能审时度势,弃暗投明,归顺于亮,亮必以幽州百姓为重,保其安居乐业。”
射援作为张亮的使者,带着这封信来到了幽州。他深知此行的重任,一路上思量着如何说服刘和。
到达幽州后,射援在刘和的府邸中,将张亮的信交给了刘和。刘和接过信件,仔细阅读后,陷入了沉思。
刘和知道张亮现在的实力,也清楚幽州目前的局势。鲜卑部落的远遁,虽暂时缓解了幽州的压力,但张亮的大军却如影随形,随时可能降临。
刘和召集了幽州的谋士和将领,共同商议此事。众人各抒己见,有人主张抵抗,认为幽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应与张亮一战;有人则主张归顺,认为张亮如今占据大半个天下,根本无法与其抗拒,不如归顺以保全幽州百姓。
刘和在众人的争论中,权衡利弊,最终做出了抉择。他决定归顺张亮,以保全幽州百姓的生命安全。就这样,张亮没费一兵一卒,就成功地将幽州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然而,在幽州境内的乌桓人却不想臣服张亮,张亮也没惯着他们,当即下令,命黄忠和张白骑两个兵团前往辽西郡。
乌桓人没有料到张亮这么果断,上来就干。被黄忠和张白骑两个兵团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幽州境内的乌桓人却不想臣服于张亮,张亮知道乌桓人的威胁,若不能将其制服,幽州的稳定和安全将受到严重挑战。
乌桓人长期在幽州境内活动,他们骁勇善战,骑术精湛,且熟悉地形,若是不给他们一些教训,他们一定给张亮的统治带来了诸多麻烦。
面对乌桓人的嚣张气焰,也不惯着他们,于是,张亮当即下令,命黄忠和张白骑两个兵团前往辽西郡,对乌桓人展开军事行动。
乌桓人原本以为张亮会像其他统治者一样,对他们采取姑息迁就的态度,他们正准备继续在幽州境内肆意妄为,却不料张亮如此果断,上来就采取了军事行动。
当黄忠和张白骑两个兵团突然出现在辽西郡时,乌桓人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他们没有料到张亮会如此迅速地做出反应,更没有料到张亮会派出如此强大的兵力来对付他们。
黄忠和张白骑两个兵团,在辽西郡展开了猛烈的进攻。黄忠亲自率领骑兵冲锋在前,他手中的大刀如闪电般划过,将乌桓人的防线轻易撕开。
张白骑兵团则在黄忠的指挥下,迅速展开阵型,对乌桓人进行了包围。乌桓人虽然勇猛,但在黄忠和张白骑两个兵团的联合打击下,很快就陷入了被动局面。
乌桓人的首领见形势不妙,急忙组织反击。然而,黄忠和张白骑两个兵团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凭借着精湛的骑术和强大的战斗力,将乌桓人的反击一一击退。
乌桓人的骑兵在战场上四处奔逃,他们的阵型被彻底打乱,失去了组织和战斗力。
经过一番激战,乌桓人终于意识到他们不是张亮的对手。他们开始溃败,纷纷向北逃窜,试图退回自己的老巢。
然而,黄忠和张白骑两个兵团并没有放过他们,他们紧追不舍,一路追击,将乌桓人打得落花流水。
乌桓人在战场上丢盔弃甲,损失惨重,他们原本嚣张的气焰被彻底打消。这场战斗,以张亮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他们原本以为可以轻易地在幽州境内称霸,却不料张亮如此果断,上来就给他们来了一个下马威。
乌桓人在这场战斗中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他们的势力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再也无法对张亮的统治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