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国适时将抽奖的箱子拿出来。
苏雨清道:“我们这箱子里,分别有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还有无数个特等奖……特等奖可以领取一份碎布头奖励,虽然说是碎布头,但是也有这么大一块的。”
她张开准备好的特等奖的奖励,那是四四方方,大概十厘米长宽的布料,不大,但是用来缝缝补补一些东西,却还是很实用的。
苏雨清继续说道:“三等奖是牙膏毛巾两件套,二等奖是肉票十斤!粮票二十斤!至于一等奖……”
光是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奖励,就已经让人群有些骚动了,但是等苏雨清说出一等奖,大家才知道二等奖三等奖算什么,一等奖才是真正的王炸啊。
因为苏雨清说:“一等奖是我们的这辆自行车!”她指着放在一旁,上边系着一个大红花的自行车,那自行车崭新崭新的,一看就是刚提的货。
这下,人群是彻底沸腾了。
在这时候,自行车被称为大三件之一,从这个名头就可以知道自行车的分量有多重,要购买自行车,不仅要钱还要票,在这还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腻的年代,一辆自行车就要一百来块钱,谁要是有辆自行车,那可不仅仅是体面,那也是有钱的象征。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时代的人几乎都以有一辆自行车为荣,就连哪家结婚,彩礼或者陪嫁里能有一辆自行车,那都是惹人歆羡的事情。
而现在,织布厂却拿出一辆自行车来抽奖,这大手笔,怎么不让人惊讶?甚至很多人都觉得不可置信。
“……我没听错吧,那辆自行车是用来抽奖的?”
“是自行车吧?我的天,织布厂这么舍得的吗?”
“这抽奖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要怎么抽啊?要是抽到了,这自行车真的能给我们吗?”
人群已经开始议论起来了,看向苏雨清等人的眼神也变得格外热切起来,要不是黄爱国他们在一旁拦着,怕是早就有人冲过来了。
而织布厂的人看着大家的反应,心中稍安——大家有反应就行,就怕大家没反应。
黄爱国见情况有些不太妙,忙低头和旁边的人道:“你去厂里,再叫几个人过来,我看这阵仗,等下怕是不好应付了。”
旁边的人立刻应了一声,转头就朝织布厂跑去。
苏雨清还在说话,她微笑着道:“大家放心,我们织布厂可以跟你们保证,只要你们中的人有人能抽到一等奖,那这辆自行车就是属于你的……现在,我就将这几张奖放到这抽奖箱里!”
抽奖箱里已经放了很多空白的纸团了,现在只需要将五个写着奖的纸团放进去。
每个纸团扔进去之前,苏雨清都打开给大家看,让大家清楚的看见上边写着“一等奖”,或者“二等奖”这类的字眼,然后在大家紧盯着的目光中,她将纸揉成团丢进了纸箱里,然后摇了摇纸箱。
“对了,”苏雨清又想起一事,“还有之前我们厂往外发了三百份的宣传单,谁要是手里有这个传单,在我们摊子这里买布,可以抵三毛钱哦!”
大家此时明显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苏雨清也不再多说,而是让开位置,让大家可以上来买布,同时她站在一旁解答大家的问题。
“只要是在你们这里买东西,不管买多少钱的,都可以抽奖吗?”有人问。
苏雨清点头:“是,而且买的越多,抽奖机会就更多,只要消费满十块钱,就可以再次获得一次抽奖机会!”
“十块吗?”
“是的,十块钱可以抽两次,二十块抽三次,以此类推!”
……
苏雨清有想过这种销售手段会很有效,因为她自己换位思考了一下,如果面对这样销售方式的人是自己,自己会不会心动。
答案那是肯定的。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种促销是陌生的,也是极有冲击性的,连她都会心动,更别说其他人了,不过现实的情况还是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料。
太火爆了,人们简直是一拥而上,将他们的摊子给团团围住。
“……我抽到了一个写着“特”字的,这是特等奖吗?”有人举着手里的纸团问。
工作人员接过来看了一眼,确定的确是特等奖,便点头,道:“是的同志,您这的确是特等奖,来,这是你的奖品!”
工作人员将特等奖的碎布头交给对方,对方没想到这特等奖竟然真的能兑换到奖品,当即呼吸变得有些急促,而其他人看到这一幕,眼神就更加火热了。
“我,这块布给我来两尺……”
“我来一卷!”
“啊啊!我中了特等奖!”
群众们的热情挡都挡不住,一时间,买布的声音,抽奖的声音,兑换奖品的声音,那是此起彼伏,那叫一个热闹,苏雨清都直接被挤到了角落里去。
随着群众们的热情,毯子上的布以一种极为迅速的速度在减少,还没到中午,他们带来的布竟然都要卖完了。
“……再让人去厂里运点布来。”黄爱国让人去厂里再拿点布过来,“就说布不够卖了,骑我的自行车去!”
被安排去厂里拿布的人高兴的应了一声,骑着自行车飞快的赶往织布厂。
大冬天的,每个人都忙得满头大汗,但是大家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丝毫不觉得疲累,甚至走路都还有些带风了,表情也是眉飞色舞的了。
——他们不怕累,就怕连累的机会都没有了。
而此时,织布厂里有不少员工在,不过大家都没动工,这个时间,谁还有心思开机器啊,毕竟也不知道黄爱国他们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不知道他们的布有没有卖出去,别大家忙活一场,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
“……我听那边鞭炮声放了好几次,应该有好多人都被吸引过去了的!”
“就是不知道能卖出去多少布,我也不求多,能卖出五百卷就够了。”
“那苏同志倒是胆子大,让我们拿了五千卷布过去,这能卖出去吗?反正我不太看好,那姑娘看起来年轻不经事的样子,也就黄爱国跟着她跑上跑下,信她信得不得行。”
有时候他们就奇怪了,黄爱国怎么就这么信这么一个年轻的小同志呢?
倒是有人说出了真相:“……爱国不是相信她,只是到了这个地步,我们除了相信小苏同志,难道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这话一出,在场的人不由得都沉默了。
他们不想承认,但是却又不得不承认这话说的都是事实。
“唉……”织布厂里响起了无数人沉沉的叹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