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与李泰重返长安,风尘未落,李世民便召李承乾至立政殿,面授机宜,命其前往南北官道,察访修缮之进展。
殿内,龙椅之上,李世民目光深邃,语气凝重,言辞间尽显帝王之威;而殿下,李承乾躬身听命。
李世民虑及李承乾此行安危,特遣李君羡率千牛卫精锐随行,护其周全。
又虑工程之事,非同小可,故令工部侍郎阎立本同行,以监工督造,确保官道修缮事宜无虞。
如此一来,既有武将以保平安,又有文臣以理事务,李承乾此行可谓文武兼备,料想当无大碍。
临行前,李世民于立政殿上,亲自嘱咐诸人务必小心谨慎,不可有丝毫懈怠。
李承乾闻此安排,心中不由生出几分暖意,暗忖父皇此举实乃栽培之意。
忆往昔,李世民虽对诸位皇子皇女关怀备至,然对太子李承乾要求甚严,稍有差池,便遭责难。
而今,圣心似有所变,不再如昔日那般苛求,反多了一份循循善诱之态,使得李承乾肩上重担顿觉轻了不少。
每当朝堂之上,父皇言辞之间,多有隐晦指点,李承乾皆铭记于心,愈发感受到父皇之深意与期待。
李泰闻讯之后,亦萌生随行之意。
非为争功显耀,实因近来潜心研读《基础物理》,至基础力学一章,心有所感,意欲亲临工地,观其构造,以印证书中学问。
此番前往,李泰不过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求学问之真谛,而非别有他图。
“那《基础物理》可是泾阳伯所授于你?呈来予朕一观。”李世民对李泰言道,语气中不乏好奇与探询之意。
“父皇,儿臣并未携于身边。”李泰微微欠身,面露歉色,心中暗自思量,《基础物理》于他而言,实乃稀世之宝,怎敢轻易带于身旁,生怕一不留神便遗失了去。
若陆通处无有副本,自己岂非成了千古罪人?此等书籍,实不宜轻率对待。
“那便罢了,待你有暇时再呈予朕观览便是。”李世民淡然言道,未见得太过在意。
不过是一书而已,虽名《基础物理》,听来颇有些怪异,想来并非正统典籍。
然则,他亦知李泰素来好学,所珍之物必有其独特之处,故而心中也存了几分好奇。
“尔且说说,为何要与承乾同往南北官道工事之地?汝平日里耽于四书五经,何以对工地上之事亦生兴趣?”李世民话锋一转,目光温和地望向李泰,似是欲探其心声。
李泰未加隐瞒,缓缓启齿:“儿臣近来研读《基础物理》之力学篇章,颇有所得,心中甚是好奇,欲亲临工地,观其力之运用,以印证所学。”
言罢,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求知若渴的热忱。
“力学?”李世民闻言,眉宇间掠过一抹兴味,轻抚颌下微须,“此学问倒是颇为新颖,既如此,尔便细细道来,让朕也开开眼界。”
言罢,他微微前倾,示意李泰不必拘礼,继续说道:“但说无妨,朕洗耳恭听。”
殿内一时间静谧下来,唯有窗外的风声与李泰即将展开的讲述,在这肃穆的空气中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李泰闻父皇之命,心中虽有几分忐忑,却也壮起胆子,将自己平日里所学所思,一一细述开来。
从静力学,到动力学,乃至运动学之奥妙,虽是浅尝辄止,却也力求详尽。
他言辞恳切,尽量将那些繁复难懂的道理化作通俗易懂的话语,以期能让圣上有所领悟。
“静力学乃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之学,”李泰缓缓启唇,目光中透着一丝认真,“而动力学,则探讨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如何使物动,又如何使之静。至于运动学,更是探索物体运动规律之精髓,不涉力之影响,仅观其行。”
李世民听得入神,不时点头,眼中闪烁着赞许之色。
这些新奇的学问,虽非传统经史,却也别有一番洞天,令人心生敬意。
一时间,君臣父子之间,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共同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譬如我等日常行走,脚下之摩擦力实为关键。”李泰举一例说明,言语间流露出对物理世界的深刻理解。“若无此力,即便吾辈如何努力迈步,亦不过是徒劳无功,只能于原地踏空。”
李世民闻言,微微颔首,眼中露出思索之色。他深知,这看似简单的道理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自然法则。
李泰的解释,不仅让复杂的力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更让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一时间,御书房内,父子二人仿佛置身于学术探讨的殿堂。
“更有那投石车,投掷之时,其力道与角度皆能左右石块之落点及冲击之力,此皆力学之奥妙所系也。”李泰言至兴起,语速渐快,眉宇间尽显激昂之色,滔滔不绝如黄河之水奔腾不息。
李世民点头赞许,心中暗自思量,若能将此等学问广为传授,必能使国力更上一层楼。
一时间,书房之内,只闻李泰侃侃而谈之声,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他那对知识无限追求的热忱之中。
良久之后,李世民因自身缺乏相关学识,听来颇感吃力,见李泰言辞恳切,满目期待,遂心生怜惜,点头允诺了李泰随李承乾一同前往的请求。
李泰闻言,面上顿时绽放出欣喜之色,躬身行礼,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李世民轻抚长须,目光温和,心中亦是对李泰的求知之心深感欣慰。
魏王府中,一众幕僚闻得李泰亦有意亲往巡察南北官道之工事,皆纷纷献计献策,欲使李泰能在此次行动中,于李承乾面前脱颖而出,博得更多赞誉与功绩。
“自此往后,勿再行此等筹谋之事。本王此行,不过是为了实地验证所学。至于功劳,自然由吾兄揽之,尔等切莫妄议!”李泰沉声训示府中幕僚。
他心无旁骛,无意于夺嫡之争,唯愿追随陆通先生,潜心研学,冀望有朝一日,能成为饱学之士,名垂青史。
言罢,其目中透露出坚定之色,令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