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轩先是给父亲刘为宗写了一封信。信中这般写道:“父亲大人敬启,近日局势突变,祖逖将军不幸战败,豫州落入石虎之手。当下局势动荡,孩儿担忧家中安危,特此告知父亲,一定要小心防范,确保平安无虞。豫州的生意,需立刻收缩,切不可再肆意扩张。如今难民众多,若遇到合适之人,经过严格考察,可以安置在家中各工厂做工,或者去山寨种地劳作,以解当下困局。望父亲大人深思熟虑,行事谨慎,多多保重。儿正轩敬上。”
接着,他又给镖师营长凌峰写了一封信。信中明确说道:“凌峰兄,如今豫州局势危急,战事将起。祖逖战败,豫州被占,我们应当做好万全准备。现命你督办钢铁厂,务必加紧生产四千把连弩及其他武器,保证镖师队伍人手配备齐全。平日,强化镖师队伍训练,有空时可以训练村民使用连弩。
“另外,每次押镖送货回来,嘱咐镖师们分批购粮,不要引起粮商注意,避免造成恐慌,导致粮价上涨。如果有战事,可以给经过训练的村民发放连弩武器,共同抵御外敌。另外,平日多派人打探石虎的消息,以便及时掌握敌军动态,加强村里的防备警戒,切不可麻痹大意。若遇到合适人选,必须经过严格审查,方可招入镖师队伍,壮大我方力量。刘正轩书。”
两封信写完,刘正轩起身,走到书房门口,高声呼喊:“来福!”没过多久,来福匆忙赶来。刘正轩吩咐道:“来福,你快骑马去西郊找孙士逸,让他派遣两个可靠的镖师,一定要把这两封信送回清河村,不得有误。”
来福领命离开,刘正轩望着来福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忧虑不断,只盼着家中诸事顺利,能够在这乱世中求得一方安稳。
东晋建康城,巍峨耸立的宫殿在灿烂阳光的映照下,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晋元帝司马睿高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下方群臣分列两侧,气氛紧张压抑,仿佛凝固了一般。
豫州沦陷的消息如同沉重无比的巨石,沉沉地压在众人的心头。此刻,骠骑将军王导率先迈出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豫州的失守,实在是我朝的重大挫折。然而当下我朝刚刚建立,江南的局势尚待稳固,而且兵力、粮草都有限,贸然出兵收复豫州,恐怕不妥。”
尚书令刁协立刻反驳:“将军此言差矣!豫州乃是我朝北方的坚实屏障,如今沦陷于石虎之手,如果不迅速收复,石虎的兵锋必定直指我朝腹地。臣认为,应当速速集结兵力,夺回豫州。”
群臣顿时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各自持有不同的观点,争论不休。晋元帝司马睿眉头紧锁,心中焦虑至极。
就在这时,顾荣站了出来,他身为散骑常侍,向来富有谋略,并且为人刚正不阿。顾荣拱手说道:“陛下,臣认为收复豫州势在必行,但是需要谨慎谋划。可以先派遣使者,探查清楚石虎的虚实详情,再做决定。”
周顗也点头附和:“顾大人所言甚是。而且在我朝筹备兵力的时候,可以加强其他边境之地的防御,以防石虎乘虚而入。”
晋元帝司马睿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众卿所言都有道理。然而豫州不可不收复。传朕的旨意,命司州刺史李矩领兵出征,务必夺回豫州,抵御石虎。”
圣旨下达,司州刺史李矩接令后,深感责任重大。他立刻召集部下,商议出征事宜。
李矩看着众人,神情严肃地说:“陛下委此重任,我们应当竭尽全力,收复豫州。如今我朝兵力有限,粮草匮乏,此次征途艰难险阻。”
此时,年轻有为的建武将军陶侃挺身而出,说道:“李大人,末将愿为先锋,为收复豫州效犬马之劳。”陶侃勇猛善战,深谙兵法,他这番话让众人信心大增。
郗鉴也说道:“李刺史,我们应当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强敌。我虽然年老,但经验尚存,一定会统领兖州兵马全力协助大人。” 郗鉴身为镇北将军、兖州刺史,因女儿出嫁,又参加李矩女儿的婚宴,此时还在洛阳。郗鉴沉稳老练,他的加入让李矩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
在筹备出征的过程中,朝廷竭力调拨了一些粮草和兵器,然而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行军打仗,粮草先行。在粮草短缺的困境下,李矩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心急如焚。他紧锁眉头,在营帐中不停地来回踱步,心中的忧虑如潮水般汹涌。他深知此次出征意义重大,豫州之地,战略意义非凡,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物资问题,收复豫州必定困难重重,遥不可及。这不仅仅是一片土地的得失,更关乎晋朝的稳固和百姓的安宁。
就在李矩一筹莫展、苦无良策的时候,一位名叫祖约的将领前来求见。祖约是祖逖的弟弟,听闻李矩要领兵收复豫州,特意赶来相助。祖约身着坚固的铠甲,英姿飒爽地走进营帐,拱手说道:“李大人,我兄长祖逖生前一心致力于收复中原,如今豫州沦陷,我愿与大人携手共赴这艰难之境。我手中还有一些私兵和粮草,愿意全部献给大人,以助出征。”
李矩听了,眼中瞬间闪过惊喜的光芒,连忙说道:“祖将军大义,这真是雪中送炭之举。有祖将军相助,我们信心倍增。”他紧紧握住祖约的手,心中充满了感激。
然而军中有人对祖约的到来心存疑虑。一名副将私下找到李矩,神色忧虑地说:“大人,祖约这个人性格刚愎自用,恐怕难以与众人同心协力。”
李矩听后,沉思片刻,缓缓说道:“祖约虽有不足之处,但是此时应当以大局为重。我们应当用人之长,共同克服当下的艰难时势。”
副将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也明白李矩所说的在理,便不再多言。
随后,李矩一方面安排士兵加紧训练,全力提升战斗力,为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做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派人四处筹措粮草,想尽办法解决物资短缺的棘手问题。
与此同时,刘正轩这些日子一直扎根在西郊的钢厂。他迅速召集了一群技艺精湛的工匠。众人围坐在简陋的工棚里,刘正轩站在中间,详细而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构想。他眼神坚定自信,声音沉稳有力:“诸位,我们身处乱世,急需强大的防御工具。我计划研发一种钢丝网。”
工匠们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期待的光芒,被这个大胆新奇的计划深深吸引。接着,研发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首先是对钢进行精细加工。这可不是一项简单轻松的任务,需要通过特殊精妙的工艺将钢拉成细丝。在这个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必须精准至极,稍有偏差,钢丝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同时,拉力的调节也至关重要,过松过紧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刘正轩凭借脑海中储存的现代知识数据,全神贯注地指导工匠打造简易实用的拉丝设备。工匠们一丝不苟地依照他的指示操作,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们小心翼翼地调整温度,控制拉力,仿佛在雕琢珍贵的艺术品。
细丝制成后,刘正轩又马不停蹄地设计编织框架。他亲自示范,耐心地教工匠们如何将钢丝纵横交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紧密的钢丝网。工匠们起初手忙脚乱,不知从何下手。
刘正轩走到他们身旁,轻声鼓励:“莫紧张,慢慢来。诸位看,就像这样……”他双手灵巧地舞动,钢丝在他手中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工匠们逐渐掌握了技巧,双手愈发熟练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