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哲知道,自己成功吸引了周侗的注意。
不管是周侗,还是岳家父子,可都是大宋的死忠。
或许现在的梁山,在他们眼中是水寇,不过是大宋的纤芥之疾。
可是,如今梁山上已经过十万人,显得有些拥挤。
若是扩大地盘,就会站到大宋的对立面上。
杨哲不想跟岳飞和周侗有正面冲突,甚至让他们将来能够有机会为自己所用,必须让他们思想上有转变。
想要短短几句话就说服他们,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杨哲此行的目的,就是要抛砖引玉,带出让他们深思的问题。
抛出问题,引起他们的思考,再让时间去证明。
将来若是得到契机,才有可能让他们的立场发生转变……
此刻,就是抛出问题的机会。
以金言辽,以辽言宋。
他看了看周侗,缓缓道“晚辈确实有些不一样的想法,在前辈面前班门弄斧,若是有什么说的不对的,还请前辈海涵。”
周侗点了点头,杨哲缓缓道来。
当年辽国建国之初,不也只是一个契丹部落,慢慢壮大起来。
靠的不仅仅是辽国铁骑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辽国争强斗勇的决心。
若是赢了,便可以逐鹿天下。
若是输了,便要退回那不毛之地,苟延残喘,任人欺负。
所以,他们没有退路。
就如此刻的金国一样,这些年饱受辽国的欺压,所以才奋起反抗。
进则谋个锦绣江山,退则死无葬身之地。
若是初期的辽国,要消灭金国,易如反掌。
可是如今的辽国,外强中干,实力已经跟大打折扣。
这么多年以来,辽国一直羡慕大宋的繁荣,所以一直在仿效大宋。
他们效仿大宋的制度,效仿大宋的政策,甚至还效仿大宋开设科举。
这些举动, 让辽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可是,大宋的很多风气,也被传入了辽国。
尤其是,上层社会的攀比奢靡之风。
战场上的将军,一旦被权力、利益、金钱蒙蔽了眼睛,那么他们的战斗力,就会要大打折扣。
将军们如此,底下的将士们自然都争相效仿。
一支只想着以利益为先,只想着纸醉金迷的辽国军队,又怎么可能是只想着杀人越货抢地盘的女真人对手?
说到这里,杨哲没有再多言。
屋内,陷入了短暂的安静。
良久,周侗一脸兴奋道“小友一番分析,实在是深刻透彻。如此一来,此刻正是朝廷与金国结盟,出兵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
这一次,轮到杨哲愣住了。
他没有想到,自己刚刚分析了一下辽国的局势,周侗便提出了与金国联盟的想法。
实际历史上,宋朝确实与金国联盟了。
通过海上之盟,约定一起出兵攻打辽国。
宋朝收回燕云十六州,金国吞并辽国其他土地。
只是,宋朝军队的战斗力实在一言难尽。
几十万大军,被辽国几千人马打得大败,让金国发现大宋不过是只纸糊的老虎……
岳和也显得有些兴奋“如今辽国首尾不能相应,正是我大宋扬威之时。”
就连李懹和武松等人,也是十分高兴。
虽然他们上了梁山,落草为寇,可是却不影响,他们对抗辽国的心。
岳飞和王贵几个小家伙,个个摩拳擦掌,也兴奋不已。
杨哲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一切,都落在周侗眼中“莫非小友并不认同?”
杨哲知道,自己引发问题的重头戏来了。
他看了看周侗,长叹了一口气“联合金国对付辽国,策略上是没有问题。恐怕,朝廷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布局,在派人跟金国结盟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身上。
却听他的话锋一转“只是,最怕的是,最后赶走了老虎,又引来了豺狼,因为大家都忽视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周侗皱了皱眉头,似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小友是担心,女真人有异心,要背弃盟约?”
“我大宋拥兵百万,要灭数万人女真人,不过弹指之间罢了!”岳和一脸不在乎。
“难道,各位真的觉得,咱们大宋真的那样强大吗?”杨哲露出一丝苦笑道“我说的关键问题,不是金国会不会背盟,而是辽国为何会没落。”
他的语气,一下子变得低沉起来。
辽国为何会没落?
那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学习大宋,模仿大宋。
贵族们学会了享受,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斗志……
人,没有了斗志,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也是大宋现在的病根所在。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之间,再无大型战事出现。
大宋安逸太久,高官贵族们只想着享乐,根本就没有了丝毫斗志。
马政荒废,兵事疲软。
军队兵器不整,甲胄不齐。
大宋的百万雄兵,还剩多少战斗力,只有自己知道。
为将的,也只想着贪军功,捞银子。
军饷长期亏空,被挪去中饱私囊。
当兵的,甚至吃不饱,穿不暖……
不错,大宋是不缺热血好男儿,即使凭借一腔热血,又能坚持多久?坚持到什么程度?
纵观整个大宋,除了西北禁军实力最强。
那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跟党项人作战,一直保持着随时战斗的状态。
可是,西北禁军中,又有多少人,立了军功得不到奖赏?
又有多少人,在战场受伤甚至战死,却得不到抚恤?
又有多少人,在前方战场拼命,他们的家人却被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逼得成了流民,有的甚至被欺辱致死。
杨哲的话,就如同一根根钢针,插进了众人心中。
他没有再继续。
整个屋内,鸦雀无声。
恍若一根针落在地上,都能听到。
杨哲知道,自己的这番言论,定然在所有人心中,都会掀起惊涛骇浪。
所有人,都需要时间去理解,去消化。
李懹和武松,在梁山上待了很久,跟官军和辽军都交战过,可是他们从来都没有像杨哲这样子剖析过。
杜壆和卫鹤,原本只在市井之中,虽然也关注朝廷和江湖大事,却是一次站在如此高度去看整个大宋。
周侗和岳和面如死灰。
岳飞和王贵等人,亦是面色凝重。
杨哲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