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谟顿时急了起来:“先生,还请不要急于拒绝,此事咱们可以细细商议。”
“教主,不必再说了。”张北玄摇头道,“此位我并不想坐,我向来喜欢自由自在。”说罢,他站起身,拱手道:“教主,诸位,时辰不早了,我的伤还未痊愈,便先行告退。至于这城中的粮草与防御事宜,教主自行定夺即可,无须多虑。”
“襄阳城的一切,已然归于白莲教所有,教主尽管放手施为便是。”
听闻张北玄的话,黄莲护法感到些许愧疚,心想自己确实不该以小人之心揣度对方的胸怀。
此时,有人匆忙禀报道:“长老,有件棘手之事。大清已经调集了周围府县的兵力,我推测大概有三万大军正朝襄阳进发。”
张正谟听后惭愧万分,本该由他率部剿灭那些零散敌军,结果却失利而归,反倒给了大清联合兵力的机会。如今对方已汇成一股强劲势力,挥手之间便能派出数万兵马压境而来,实在令人难以应对。
“三万大军?”张北玄眉毛微挑,淡然道:“无妨。”
“无妨?”张正谟等人满脸震惊地盯着张北玄。
“嗯,无妨。”张北玄点头,神情自若地说道:“区区几万鞑靼骑兵和蒙古骑兵,我还应付得来。”
“区区几万鞑靼骑兵和蒙古骑兵?”张正谟等人再度愣住,心里嘀咕:这话未免说得太过狂妄了吧?毕竟,这些可都是大清精锐部队,非比寻常的步骑混编。
张北玄如此口出狂言,难道有什么依仗?张正谟不禁警惕起来,凝视着张北玄,试图探知更多隐情。
“先……先生,难道您真有办法挡住这三万大军?”黄莲护法终于按捺不住,开口询问。其他人虽然沉默,但眼神之中同样透着期待。而在这群人中,唯有朱元璋等三人还能勉强同张北玄平分秋色。
张北玄笑着点了点头:“没错,我有法子抵御那三万大军。不过……”
听到张北玄答应相助,众人皆松了一口气;但也因他说起“不怕”二字,众人心头又多了一层忧虑——对方可是整整三万训练有素的精锐啊,尤其是其中多半还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单靠硬碰硬绝对占不到便宜。
张正谟问道:“长老若有任何要求,尽管直说。”
他认为,既然张北玄敢于放出豪言,必然是有所准备。这一段时间以来,他发现张北玄总是屡出奇招,从不在预料之内。
“敌人共计三万大军,且多为骑兵为主,按照他们的行军速度判断,一定是轻装疾驰,才可能短时间内逼近襄阳城下。”张北玄分析道。
朱元璋领悟了他的意思:“长老的意思是,他们并未携带重型攻城装备?”
“不错。”张北玄颔首称是。
“若是这样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设法拖延他们进攻的脚步。只要成功阻滞一段时间,并寻找到突破局面的机会,胜利终究属于我们!”
朱元璋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光芒:“倘若如此,我们还真有几分胜算。毕竟我们占据襄阳,清军要攻下这座城,最短也需要一两个月,最长恐怕得耗上半年。”
“那我们究竟如何应对清军?难道真让他们来攻打城池?”张正谟皱眉问道。
坚守阵地固然重要,却不是唯一出路。张正谟并不固执己见,他清楚城墙易陷落而难以守卫,因此计划舍弃襄阳,转而在其他地方建立防线,依靠麾下的白莲教徒稳住阵脚。
沉思了片刻,张北玄开口道:“依我看,守住襄阳更为稳妥,这样便能得到更多的缓冲时间。”
听到这话,张正谟等人陷入了沉默。虽然张北玄所言在理,但他们心有不甘就此放弃襄阳。
“先生能否解释缘由?您难道不曾考虑过弃城?”张正谟问道。
张北玄思索后回答:“我明白您想通过游击战术与敌人周旋,并以深山密林为避难所,然而这非长久之道。”
“没错,缺少城市支撑的部队很难长期对抗敌人,即便是粮草补给也会出现问题。”李世民附和道。
叹了一口气,张正谟道:“我个人可以不畏死亡,但我不能置众多追随我的百姓于险境之中啊。”
听罢此话,朱元璋不由得皱起眉头——尽管他处事决断,但对待普通平民时还是十分仁慈的。见对方如此漠视生命,自己也感到几分愧疚。
“教主阁下,恕直言,如若舍不得牺牲弟子们,唯一的路便是向清朝投降。” 张北玄严肃地说。
张正谟神色显得颇为纠结。他不愿意向清朝低头,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同伴的观点确实存在合理性。
“教主,属下愿誓死相随!”王莲蓉坚定地说道。
“末将亦同此心!”陈九龙和李文彪也表达了同样的立场。
紧接着,“教主...” 声声呼唤从其他几位高级成员口中传出,他们是近期才加入白莲教的心腹之士,个个都满怀忠义之情。
凝视着张北玄,随后扫视四周同僚,张正谟心中五味杂陈。
自成立以来已近千年历史的白莲教,虽不及那些历史悠久的大门派显赫,却依然在武林界享有相当高的声望。
该宗教最看重的是群众基础;如果此刻撤离襄阳,则意味着抛下了一直支持他们的人民。
目睹一切的朱元璋陷入冥想状态,但仍觉得张正谟有些过于犹豫,处理这般紧要事宜须迅速作出决策。
于是他打破沉默说道:“教主,请允许老夫给你一些建议吧。若打算使白莲教发扬光大,就必须做出相应的牺牲,任何成就都是用代价换取来的。”
这番话乃是他基于自身经验所得:创建大明的过程充满坎坷,期间既收获荣耀也伴随着风险,其中利弊关系他可谓体会颇深。
闻言,张正谟神情愈发沉重。
“长老言之有理。不过,要我舍弃手下的信众……太难了。”
摇了摇头,朱元璋语气诚恳道:“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有翻盘的机会;反之,一旦全军覆没,万事俱休。”
“张先生的提议很好,然而迫使满洲军队退兵谈何容易?”经过张北玄提点,朱元璋等人才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敌军强大,更是因其战斗经验丰富,远胜昔日蒙古铁骑。
无奈笑了一声,张正谟说:“假若真能让对手退兵的话,坚守此地尚有一线生机;可是如今面对的形势,守卫工作极其困难。”
张正谟所述属实,清军战斗力确实力压群雄,然而守城并非其强项。况且,从他们攻打襄阳至今,一路行军作战,兵马疲惫,粮草消耗殆重,甚至连马料都几近耗尽,要再继续进攻谈何容易?朱元璋望向张北玄:“那么以先生之见,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
张北玄语气坚定地答道:“清朝军队不可能在此驻留太长时间,顶多支撑半月。”
“之后又将如何?”朱元璋追问道。
“那将是反攻的最佳时机。”张北玄依旧保持着镇定的语气说道。
“您的意思是主张我们趁机进攻吗?”朱元璋眼中闪现一丝光芒,想到当前大清内部动乱频仍,四处叛乱不断,若能抓住时机一举灭掉对方确实有几分把握。
但张北玄微笑解释:“非趁势而上,而是采用诱敌深入。”
这一回答让朱元璋微微吃惊,心中暗自思量这背后隐藏的意义。接着张北玄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打算:“若直接硬碰硬交战,结果只能是败北。我们必须先引诱敌人深入我方领地后进行围堵歼灭。”
听至此处,朱元璋顿悟了张北玄的真实意图:“难道先生指的是用‘调虎离山’之计吗?”
“没错,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张北玄点头认可,并补充说虽然这是最优解,但如果另一种方法也可行的话亦不失为良策。
虽对这种方法表示赞同,但面对潜在风险时,朱元璋眉头微皱表示担忧。好在想起张北玄过往屡建奇功的事迹,很快打消顾虑:“既然如此,便依先生所说行事吧。”
不久后,数千白莲教信徒分作数批离开此地。
以襄阳作为指挥中心,白莲教相继攻克南漳与宜城两座重镇。两者间形成了一道由西至东坚不可摧的防线,极大加强了襄阳的安全保障作用。
其中张正谟留守襄阳主持大局;张北玄及朱元璋前往扼守通往荆州之路的关键据点——宜城;至于李世民负责南部区域的防御任务,赢政则驻扎于枣阳城内。
“看来君上非常有信心啊!”张北玄带着玩笑口吻询问身旁正做着热身动作的同伴。
朱元璋豪迈地回答:“那是自然!国师只管瞧好吧,看我是怎样一骑冲破千人敌阵!”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天际,荆州府周围早已聚集了大量的军士。
每位士兵皆穿戴甲胄、手握武器、气势逼人。
城头之上一面带血的小红旗随风飘扬,猎猎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