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该如何嘉奖他,才能体现出他的功绩呢?”
赵祯陷入了沉思,他觉得无论给予多少奖赏,似乎都无法完全表达对包拯所做贡献的感激之情。
“陛下,既然您觉得难以决定如何嘉奖,不如暂时不进行嘉奖。”范仲淹建议道,“等到包大人彻底击败西夏,那时再根据他的功绩来论功行赏也不迟。”
“确实如此!”赵祯若有所悟地点头,因为他深知包拯并不是那种追求虚名的人,对他而言,朝廷的信任比任何嘉奖都要重要。
“拟旨,今后边关战事,无需再事无巨细地向朝廷报告,所有事务都交由包拯自行斟酌处理。”
范仲淹听后,感到非常震惊。
皇上这是完全将军事大权交给了包拯啊!
虽然他也明白包拯对大宋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但皇上这样的决定,似乎有些过于轻率,将整个大宋的安危都寄托在包拯一人身上。
范仲淹没想到,皇上对包拯的信任竟然达到了如此深的程度。
即便是纵观历史,也难以找到有哪位帝王能够做到这一步。
范仲淹心中羡慕至极,作为一个臣子,包拯应该已经没有任何遗憾了吧!
“是!”
范仲淹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既然皇上已经做出了决定,他没有必要再去得罪包拯。
当然,最重要的是,范仲淹对包拯也有着坚定的信任,他相信包拯绝对不会做出任何背叛国家的事情,可以完全放心。
“陛下,老臣还有另外一件事。”范仲淹忽然想到了什么。
“何事,爱卿但说无妨!”赵祯面带微笑。
“包大人出兵已经两月有余,朝廷上次征集的粮草已经用尽,但至今未见包拯请求补充粮草,反而让朝廷不必担心粮草问题,说他自有办法解决”
“哦?”赵祯眉头微皱,“竟有此事?他有何解决之法?”
“这个老臣就不得而知了,臣心里也疑惑不解。”
“这是包大人的第二份奏折,陛下请看。”
范仲淹将奏折呈递过去,脸上也带着困惑不解的表情。
因为他确实无法猜透包拯能有什么办法解决粮草的问题。
粮草的征集依赖于民众,而延州是一个贫瘠之地,百姓生活本就艰难。
想要从当地征集足够的粮草,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赵祯看完奏折,发现内容确实和范仲淹所说的相符,心中也充满了疑惑。
但奏折上的字迹确实是包拯的亲笔。
赵祯沉思片刻后,严肃地说:“粮草问题关系到全军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弄清楚包拯是如何解决粮草问题的。”
“是!”范仲淹回答,“臣立即派人前往前线,亲自询问清楚。”
“唔!”赵祯点头表示同意,“此次三川口大捷,确实值得庆祝,朕决定大摆筵席,宴请百官,共同庆祝胜利!”
范仲淹听到这里,脸色立刻变得严肃,急忙出声反对。
“陛下,虽然此次我们取得了大胜,但边患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西夏的主力大军仍然存在,他们时刻都在寻找机会进行报复和反攻。”
“更何况,前线的将士们此刻正在与西夏激战,朝廷如果现在大摆筵席,铺张浪费,岂不是会让那些在边关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感到寒心。”
“老臣认为,我们还是等到彻底击败西夏,包大人凯旋归来之后再行庆祝也不迟。”
赵祯听到这里,脸上的表情变得羞愧,连忙承认错误:
“是朕考虑不周,那就免了吧!”
“此外,此次立下战功的将士们,必须给予他们丰厚的嘉奖。”
包拯可以不被嘉奖,但那些为国奋战的将士们,他们的功绩是不能被忽视的。
“皇上圣明!”
范仲淹由衷恭维了一句,他还以为皇上早就忘了这茬,还想提醒一下,看来皇上心里还是想着边关将士的,心里怎能不欣慰。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君主的英明决策和对臣民的深切关怀。
大宋有这样一个爱民如子的君王,何愁天下不平。
范仲淹深信,只要皇上心里对百姓始终如一,大宋的未来定会更加辉煌。
想到这里,范仲淹接着道:“老臣听说,此次三军将士,个个奋勇杀敌。”
“尤其是岳飞、狄青、鲁智深、武松、林冲、李士彬、展昭、丁氏兄妹等,均英勇无比,所向披靡,这些将领均是包大人亲自提拔。”
“臣以为,理应为他们加官进爵,让他们为国家再立功勋!”
赵祯深居宫廷之中,又岂会听说过边关将士的名字。
然而,他作为一国之君,对国家的安危和臣民的福祉始终抱有高度的责任感。
不过见范仲淹对他们都赞誉有加,必定都是大宋之良将了。
赵祯心中明白,这些将士的英勇事迹,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值得嘉奖和纪念。
随即,赵祯让范仲淹,根据边关将士的功劳大小,着吏部一一封赏。
只有公正的赏罚,才能激励将士们更加奋勇作战,保卫国家。
范仲淹领命告退。
他明白,这不仅是对将士们的奖赏,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投资。
次日,百官朝会,得知边关大捷,斩首西夏精锐十万,百官无不震惊。
不敢相信,大宋能打败西峡铁蹄。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所有官员都为之动容。
而且还一战大捷。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大宋国威的一次巨大提升。
想不到,西夏也有今天的报应。
百官脸上都布满殊荣。
此时,没有人再敢对包拯指指点点。
之前那些质疑包拯能力的声音,此刻都化为了沉默。
当初皇上任命包拯为西北道行军大总管,发兵征讨西夏,便引来了不少的反对之声。
许多人认为包拯只擅长断案,不擅长领兵打仗。
赞同包拯领兵的人并不多。
然而,现实给了所有怀疑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没想到打脸来得这么快!
现在看到包拯连败西夏两次,将李元昊打得抱头鼠窜,险些被俘虏,百官方闭嘴了。
“看来,包大人还真领兵之能啊!”
“谁能想到,他还有这本事,竟然真打败了西夏大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