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总算是听明白了,八贤王这是想保包拯。
包拯的能力,刘娥自是听说过,的确是难得的人才。
只是包拯的性格,令她太厌恶,简直把自己当成了魏征。
刚刚中了进士,她设宴让新科进士为国献治国之策。
原本只是为了调节一下宴席的氛围,说几句歌颂太平盛世的好话即可。
孰料包拯是真提,而且一口气便指出了大宋的十大问题,尤其是整肃军纪,提高武将的权力,取消对辽国的岁币等,犯了忌讳。
要知道,武将一直都是大宋最为忌讳的存在。
因为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自从大唐灭亡后,中原王朝一直都是因为武将篡权,陷入了几十年的战乱。
自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后周的江山之后,便吸取了五代十国的教训,杯酒释兵权,收缴了武将的兵权,同时任用文臣通兵,压制武将。
大宋朝的江山方得以稳固。
之后太宗、真宗都一直奉行太祖崇文抑武的国策,对武将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防范。
所以,军权一直都是大宋掌权者最为忌讳的话题。
而包拯原本的意思只是想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不能一味的打压武将,陷入极端。
可在刘娥的耳朵里,就成了别有用心,她岂能让包拯大放厥词,所以才将其外放地方。
让他做知县,其实已经是刘娥顾及皇上和八贤王的面子了。
直至今日,刘娥对包拯的印象都极为深刻,太不知天高地厚,绝不可大用,否则大宋有倾覆之险!
饶是刘太后,对崇文抑武的国策也是坚决奉行。
“难得八贤王为哀家着想,哀家记下了!”刘太后假意感激了一声。
“既如此,那本王告退!”
有了太后这句话,八贤王也放心了,相信太后是聪明人,绝不至于为了袒护皮伦不顾朝局。
次日一早。
天子临朝,刘娥垂帘听政,百官在垂拱殿朝会,三呼过后。
殿头官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老臣有事启奏!”
当下,便见吏部尚书皮伦站了出来,满脸泪痕。
“皮爱卿何事启奏?”刘娥微微凝眉,心想果然是他。
若非八贤王提前告知他真相,今日只怕真要被他蒙蔽了。
皮伦此时还不知太后和皇上已经知道了定远县发生之事,指望太后给侄子做主,办了包拯,以泄心头之恨。
“回皇上、太后,老臣有个侄子,住在定远县。”
“不想定远县知县包拯为了博取名声,刚一上任,便不问是非,将臣的侄儿给杀了。”
“求皇上和太后给老臣做主啊!”
皮伦声泪俱下,说得绘声绘色,若有其事。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包拯真的为了博取名声,草菅人命,滥杀大臣亲属。
皇上没有说话,回头看刘娥的反应。
刘娥不动声色地道:“果有此事?”
“千真万确啊太后!”皮伦哭得梨花带雨,目光随即瞥向凤阳府知府贾至及。
贾至及随即出列:“启奏皇上,太后,皮尚书之言,微臣可以做证,那包拯的确罪不可赦,刚一上任,便倒行逆施,犯下十大罪状!”
皇上和刘娥都惊呆了。
刘娥也是好奇的“哦”了一声,道:“哪十条?”
贾至及一拱手:
“第一,草菅人命!”
“第二,忤逆太后,公然污蔑太后,说太后垂帘听政,乃牝鸡司晨,祸乱朝纲。”
“第三,不敬上官,以下犯上!”
“第四,勾结江湖人士,殴打下官。”
“第五,为官不明,欺压吏员,滥施酷刑!”
“第六,怂恿百姓诽谤朝政,图谋不轨,居心叵测。”
“……”
林林总总总共十条,每一条都是死罪。
群臣听罢,一阵哗然。
就连刘太后的脸色也难看起来,包拯离京还不到一月,贾至及竟然就给他罗列了十大罪名,这是想置包拯于死地。
若非提前得知皮熊在地方上的犯下的罪行,刘太后几乎都信了。
尤其是第二条,说她这个太后牝鸡司晨,祸乱朝纲。
无论如何,刘娥也是不会信的。
毕竟,她不相信包拯有这么大的胆子。
此时贾至及和皮伦还一脸的得意,等着太后发落包拯。
足足十大罪状,包拯还能活命?
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才是那个小丑。
“啪”的一声,赵桢再也抑制不住心中怒火,拍案而起,“简直胆大妄为!”
群臣都被吓得一哆嗦。
唯有皮伦和贾至及暗自窃喜,以为皇上发怒的对象是包拯。
连皇上都震怒了,包拯这次是死定了。
“皮伦,贾至及,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诬蔑朝廷命官,你们以为朕和母后是那么容易糊弄的吗?”
“包拯生性耿直,乃大宋忠臣良将,可到了你们的嘴里,反倒成了乱臣贼子。”
“你们简直是欺君罔上!”
见皇上竟然把矛头指向自己,皮伦和贾至及当场傻眼了,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冤枉啊陛下!”两人吓得魂不附体,扑通就跪了下去,“臣说的句句属实,并非污蔑!”
虽然小皇帝没有实权,可终归是一国之君。
赵桢冷哼一声:“那皮熊仗着你这个尚书的叔叔,在地方上巧取豪夺,欺男霸女,目无王法,连官府都不放在眼里!”
“包拯杀了他,乃是为民除害。尔等却挟怨报复,蒙蔽朕和母后!”
“若非朕和母后早知此事,岂不是要被你们给蒙骗了。”
“二等身为朝廷大臣,不为国家考虑,只是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朕要你们何用?”
说到愤慨之时,赵桢眼眶都红了起来,恨不得将二人革职查办。
二人依旧还在懵逼的状态,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皇上怎么会知道定远县的事。
更诡异的是,面对皇上今天的反常举动,太后竟然无动于衷。
“太后——”皮伦和贾至及赶忙求刘娥。
刘娥也是冷哼一声,毕竟被人欺骗的滋味也不好受,自然不会继续留他们在朝堂。
贬皮伦为延州知州,戍守边境。
贬贾至及至雷州苦寒之地做团练使!
直到现在,两人都不明白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心里难以接受这样的落差。
明明想置包拯于死地,却偷鸡不成蚀把米,他们自己反倒被贬。
包拯一个七品芝麻官,怎么可能有这等通天的手段。
直到二人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八贤王出面。
两人都哭笑不得。
包拯何德何能,连八贤王都要保他。
要是早知道他和八贤王有这层关系,打死他们都不和包拯作对了。
只可惜,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只能乖乖收拾东西,离京赴任。
太后亲自发话,丁渭自然也不敢再保二人。
丁渭乃是在真宗时期被宰相寇准举荐,寇准因见其有治国之才,说丁渭有宰相之才,满朝文武,无人能及,遂一路提拔。
当时,李沆便提醒寇准,说丁渭是小人,不可重用。
可寇准不听。
不想丁渭做了宰执后,便勾结曹利用,反过来排挤寇准。
寇准遂遭贬,因年老体衰,受不得路途颠簸,一代明相就此陨落在路上。
朝中忠臣对丁渭和曹利用都恨之入骨,奈何真宗对这二人却是信任有加。
真宗驾崩后,刘娥垂帘听政。
刘娥也知道二人是谄媚小人,可为了把持朝政,依旧重用二人。
曹利用原本只是个小官,但为人聪明,当初辽国大举南下,兵临澶渊,真宗赵恒在寇准极力劝谏下御驾亲征,大败辽国将军耶律斜轸。
双方在澶渊议和。
曹利用受枢密院举荐,以阁门只使、崇仪副使前往辽国兵营议和。
真宗开出的条件是拒绝割地,愿纳岁币一百万两白银。
曹利用刚出门,就被寇准拦住,要他最多纳税三十万两。
曹利用到了辽国兵营后,见了萧太后,极力力争,果然以三十万两的岁币和辽国达成和议。
真宗大喜,重用曹利用。
后岭南叛乱,曹利用又有平叛之功,深受真宗器重,一直升至尚书左仆射。
但当初澶渊之盟,曹利用受寇准胁迫,一直怀恨在心。
做了宰辅后,便和丁渭一起排挤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