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虾田插秧
回到家里,白芷几人竟然已经找好了给皇庄搭建木屋的工人,“姑娘,早晨您出门后赵二公子来了,知道我们要找工人,便让他们府中管家给推荐了。我们按照赵管家推荐,很快就找好了人,他们连木材都能提供,我们只需要去挑好就成。”
春琼赞道,“做的好,有你们操心,我就不用管了。”
白芷道,“姑娘,木屋要建成何种模样,还需要您画好图纸,我们几个监工可以,画图纸不行。”
“没问题,一会儿就去书房画。”
春琼来到书房,摊开宣纸,拿起毛笔,开始认真构思木屋的模样。她想着皇庄试验田里的需求,既要保证木屋实用,又得有一定的美观度。
春琼凝眉思索,脑海里浮现出试验田忙碌的场景,在纸上轻轻勾勒出轮廓。木屋整体呈长方形,线条简洁流畅,质朴中透着几分自然的韵味。
她先着重设计了底层空间,考虑到存放农具、种子以及劳作间隙休息的需要,底层被规划得开阔敞亮。靠近门的一侧,留出足够的空间摆放桌椅,方便佃农中途短暂休憩。另一侧则打造了一排置物架,用来整齐收纳各式各样的农具,还特别预留了一个小型的种子储存区,确保种子能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妥善保存。
接着描绘二楼,这层主要作为值守人员临时住所。几间紧凑的房间依次排开,每间都配备了简单的床铺,床边安置小巧的书桌,便于随时整理记录农作物生长数据。窗户设计成了可向外推开的样式,不仅能引入更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还能随时俯瞰试验田的状况,及时察觉作物生长的细微变化。
为了增添美观,春琼在木屋的屋檐下设计了精致的雕花装饰,选取了象征着丰收与希望的麦穗图案,在质朴中融入一丝典雅。木屋的外墙则设想采用既能保证坚固耐用的木材,又能呈现出自然的纹理质感,与周围的田园风光完美融合。
在木屋的周边,春琼还规划了一圈小小的回廊,既可以遮风挡雨,又为整个建筑增添了几分层次感。
到时候,回廊下摆放着几盆绿植,为这片田园空间注入一抹生机。
画完最后一笔,春琼搁下毛笔,端详着完成的图纸,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时,白芷轻轻敲了敲门,走了进来,“姑娘,您画好了吗?”
春琼点点头,将图纸递给白芷,“你看看,要是没什么问题,就拿给工人们,让他们按照这个样子建造。”
白芷接过图纸,仔细看了起来,眼中满是赞叹,“姑娘,您画得可真好,这木屋要是建起来,肯定特别漂亮。”
春琼笑着说,“光漂亮可不行,还得结实耐用。你把图纸拿给工人们的时候,跟他们说清楚,一定要保证质量。”
白芷应了一声,拿着图纸转身准备离开。刚走到门口,她又突然停下,回过头来,有些犹豫道,“姑娘,赵二公子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我们是不是该去谢谢他呀?”
春琼微微一愣,随即点头道,“你说得对,最近这段时间,确实劳烦了两位师兄不少。等这几天把试验田水稻插秧的事情安排妥当,我们就去拜访,好好谢谢两位师兄。”
白芷又问,“姑娘,赵大人三位公子,我们在京城已经见过两位了。三公子怎么自去年回乡赶考,之后就再没消息了?他考试结果如何?不见他回均州,也不在京城,难道一直在陇西老家?”
春琼再次愣住,确实好久没有赵三公子的消息了,这一年多来,差点都要忘记这个人了。
“陇西赵氏学堂很有名,他…可能是考完试,就直接在赵氏学堂继续学习了,说不定等下一场科举时,他就来京了。”
“哦,我看在均州时,三公子与姑娘挺熟识,我以为你们会有联系呢。”白芷道。
“陇西不管是到京城还是到郧乡县,距离都远,消息传递不便,没有紧要的事,何必浪费人力物力。”
“好吧。”
白芷点了点头,“也只能这样了。希望三公子一切都好,别出什么意外才好。”说完,她便拿着图纸出去了。
春琼坐在书房里,心里却不禁想起了赵三公子。那位傲娇又有点中二的公子,短暂相处,却也留下了一些美好的回忆。如今却音信全无,她的心中难免有些感慨。
春琼轻轻叹了口气,他不回父母身边,也许是有自己的打算吧,每个人的志向不同,但不管怎样,都希望他能平安。
白芷和天冬忙着皇庄搭建木屋的事,春琼开始准备虾田插秧。
虾苗下田已经十来天了,基本适应新的环境,如今已是四月中旬,该插秧了。
水稻育苗春琼还是用的大棚,将种子撒在准备好的苗床上,盖上薄薄一层有机肥,以油纸覆盖。经过了二十多天的生长,嫩绿的秧苗已经长得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
四月十六,天气晴朗,温度适中,春琼带着人早早来到大棚,和佃农们一起,将秧苗连同苗床一起铲起,整齐码放在竹筐里。
由于用的大棚育苗,秧苗比普通苗长的更高。佃农看着一片片葱郁的嫩绿秧苗,每一株精神抖擞的模样,一个个眼神明亮。
“这苗长得可真好,看这些苗,就能感觉今年的稻子肯定能够大丰收。”一位年长的佃农满脸笑意,声音里透着掩不住的喜悦。春琼笑着点头,指挥众人把装满秧苗的竹筐挑到田边。
来到虾田旁,大家纷纷挽起裤脚,踏入那泛着微光的水田。
林木率先下田,双脚陷入松软的泥土中,弯腰捧起一丛秧苗,手指灵活地将其分开,迅速插入泥里。只见他身姿矫健,动作一气呵成,不一会儿,身后便出现了一列整齐笔直的秧苗。
“林木哥,可以呀!何时竟然会插秧了?”春琼打趣道。
“每年陪着老爷各村巡查,看都看会了。”林木回道。
其他佃农也不甘落后,各自占据一方水田,开始插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