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继续说道。
【魏征的言辞,表面犀利,实则深刻精辟!】
【每每批评,非空洞指责,而是慎思熟虑,措辞精到!】
【他知道必须伴随诚恳之赞,方能使言辞更具分量,亦更易为人所接受!】
【虽然魏征言辞激烈,常使李世民愤怒,几欲斩之!】
【但理智终使其压抑怒火,未曾加害魏征!】
【而魏征上奏谏言二百余次,几乎每次皆得李世民采纳!】
【其言真切,实为国家的栋梁!】
【有一日,宫廷中,李世民阅毕奏折,脸上不禁现得意之色!】
【他说道:朕果然非凡,大唐百姓的人数日益增多,国运昌盛!】
此时画面中。
此时画面中,群臣簇拥在李世民身边,奉承之辞如潮水般涌来,每一句话都带着浓浓的赞美和恭维。
殿内的空气似乎都被这些词句填满,响亮的声音回荡在四壁之间。
“若非陛下英明,大唐百姓怎能如此安宁?”
一位重臣率先开口,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敬畏和感激!
“当年大唐年年饥荒,百姓无处可逃!”
另一位年老的官员紧随其后,声音低沉却充满情感,仿佛在回忆起那些艰难岁月。
“或饿死,或死于战乱,直到陛下登基,才有了今日太平盛世!”
这句话一出,周围的官员纷纷点头,似乎是为了巩固李世民的伟大形象,话语中充满了对往昔困苦岁月的唏嘘与感激。
“在陛下的带领下,大唐必定会迎来一个更加光辉的明天!”
更有一位年轻的官员激昂地说道,显然他对李世民的未来充满信心,眼神炯炯有神。
李世民听着这些话,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像一朵盛开的花朵一般,神色间透着无比的自信与骄傲。
他的目光扫过这些奉承的话语背后,心中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喜悦。
这些人的赞美,无疑为他注入了更多的力量,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未来注定是光辉灿烂的。
然而,就在这片赞美声中,他忽视了一个身影。
魏征,这位曾经直言不讳、敢于冒犯权威的忠臣,此时站在一旁,脸色沉默而凝重,似乎与这片虚伪的和谐格格不入。
魏征的面色越来越凝重,眼中不时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仿佛在默默思考什么重要的事情。
每当他看向李世民,心中的不满和失望就愈发显现。
李世民虽然仍沉浸在群臣的吹捧之中,但他的敏锐直觉并没有忽视到魏征那略显沉重的目光。
那目光似乎在静静地审视着自己,让李世民心中微微一动,忽然感到有一丝不安在悄然升起。
他的神情微微一顿,目光落在魏征身上,笑容稍稍收敛。
“魏爱卿,你的脸怎么如此黑?是否有恙?”
李世民终于忍不住开口,关切地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疑惑与关切。
“臣无碍啊!”
魏征咬紧牙关,硬生生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语气冰冷,带着一种压抑已久的愤怒和不满。
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足以让在场的几位官员察觉到其中的异常。
看到魏征如此言辞冷硬,李世民的笑容瞬间消失,眼中闪过一抹不悦和疑虑。
显然,魏征的态度令他感到有些意外和不安,这与之前那种愉悦的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魏爱卿,有何事直说。”
李世民的语气不再那么轻松,而是带上了一丝严肃与关切。
得到了李世民的允许后,魏征深吸一口气,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他微微低下头,仿佛在思索如何开口。
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陛下是否记得,曾几何时,魏某曾劝谏过陛下,每次献言,陛下若不喜欢,便以银两或土地为奖赏!”
魏征的话语缓慢而沉重,每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深处挤出,带着一丝失望和愤懑。
他直视着李世民,目光如同锋利的刀刃,毫不回避。
“渐渐地,陛下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每每听到不喜欢的建议,陛下便不予理睬,甚至直接挥袖离去!”
魏征的话语中夹杂着一丝讽刺与愤怒,显然他对这些年的经历感到极大的失望。
一旁的房玄龄听到这里,面色一变,心中不禁一凛。
魏征的言辞愈加犀利,显然不再是单纯的劝谏,而是指责与控诉。
房玄龄心中暗道不妙,知道魏征此刻的言辞恐怕带着深层的愤怒,他连忙低声劝道:
“魏爱卿,这事总归是件喜事。”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种温和的劝解,似乎想要平息这场即将爆发的风波。
然而,魏征瞪了房玄龄一眼,冷哼一声:“事喜与否,我自有定论。”
他的语气中没有丝毫妥协,甚至有些冰冷与决绝,显然已经不打算再忍受更多的奉承与虚伪。
他不再理会房玄龄的劝阻,目光再次锁定在李世民身上,语气愈加严肃。
“陛下为大唐的君主,每每有雄图大志,欲创盛世,成为千古明君!”
“但陛下理应明白,拍马屁之事要有所节制,而不是每一件事都要附和!”
“更不能因为听到不中听的话语,便置之不理或直接反驳!”
这些话如同重锤一般砸在李世民的心头,声音铿锵有力。
李世民听罢,心中不禁一震,仿佛受到了一记沉重的打击。
他的思绪瞬间回到了往昔,那时,魏征刚来朝廷时,他对魏征的直言不讳充满期待。
魏征提出的许多劝谏和策略,都曾令他刮目相看,李世民甚至时常从中获益。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当魏征开口,李世民便感觉心情变得沉重,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兴趣。
“魏爱卿说得有理,朕确实曾多次听过你的劝告,可是呢…”李世民的语气顿时变得沉思,目光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感。
良久,他叹了口气。
“的确,魏爱卿,你说得可能对!”
“自从你劝谏之后,朕反应过度,或回应过激,或干脆不予理睬。”
他顿了顿,语气柔和:“大唐如今能有今日的盛况,魏爱卿功不可没。”
魏征听闻此言,面色稍缓,心头一阵释然,李世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未动怒,这已是可喜的进步。
“不过,臣也该感谢陛下,若非陛下明察秋毫,臣所说的诸多言辞早已触怒龙颜,早已丧命!”
“但臣依然会尽心辅佐陛下!”
“如当年陛下所言,陛下志在千古,臣心中,陛下的确已经做到了!”
话音落下,大殿内的气氛变得微妙。
魏征本该继续指责,但他却在最后向李世民送上了赞美。
“有魏征这样忠臣,岂能不为盛世?大唐必定会继续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