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宽广浩渺的汉江之上,讨生活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若能拥有一艘属于自己的船,那便有了生活的依托。
他们可以成为迎来送往的摆渡船夫,也可以化身为勤劳的捕捞渔民。
而条件就是按时缴纳税费。
周顺江就拥有这样的一艘小船。
平日里,他以摆渡为业,迎来送往间赚取微薄的收入。
每当闲暇之余,他也会撒下渔网,期待能从江中捕获一些鲜美的鱼儿,为家中的餐桌增添几分滋味。
就这样,日子虽不富裕,但也还算不错。
几年前的一次经历,让他的生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那一次,他接下了护送一对孤苦无依的母女南下投靠亲戚的活儿。
然而,连年的战火纷飞,让这世间变得面目全非。
母女俩历经千辛万苦,却始终未能找到亲戚的踪迹。
盘缠在漫长的路途中耗尽,命运的捉弄更是无情,那位母亲又染上重病,让本就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在绝望的深渊边缘,母女二人选择了放弃,欲投身汉江,结束这无尽的苦难。
幸运的是,周顺江及时出手相救,将她们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而后,那位母亲终是没能战胜病魔,在临终之时,为了报答周顺江的救命之恩,也为了给女儿寻一个依靠,她将女儿许配给了周顺江。
时光匆匆,如今已过去数年。
昨夜,家中传来一阵婴儿清脆的啼哭声,新生命的诞生让这个家庭充满了喜悦。
周顺江和妻子薛氏望着襁褓中的女儿,眼中满是欢喜与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深知,生活或许充满了艰辛,但有了这个新生命的加入,一切的困难都将变得微不足道。
……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汉江上,宛如给江面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
周顺江缓缓睁开双眼,轻手轻脚地起身,生怕吵醒了还在睡梦中的妻女。
他走出狭小的船舱,来到船头,开始仔细整理那些虽破旧却依旧珍贵的渔具。
破损的渔网在他粗糙却灵巧的手中被一点点修补着,他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手中的不是一张普通的渔网,而是全家生活的希望。
他心里想着,今天一定要捕到几条肥美的鱼,给薛氏熬一锅鲜香的鱼汤补补身子,她生了芷若后身子一直还很虚弱。
此时,船舱内的薛氏也已经醒来,她轻轻地抱起还在襁褓中的周芷若,温柔地给她喂着奶水。
小龙女的灵魂此刻就在周芷若的身体里,她感受着这全新的生命,也感受着来自父母的温暖。
她心中满是感慨,上辈子从未体验过有父母呵护的感觉,这辈子竟能如此幸运。
这艘小船,虽然不大,却承载着他们全部的生活。
船头的船舱较小,布置得简单却温馨,是他们一家三口的栖息之所。
那有些陈旧的被褥,却总是散发着家的味道。中间的船舱相对较大,是为过往的客人准备的。
白天,周顺江奋力地摇着船桨,一趟又一趟地摆渡着往来的客人。
他的额头沁出豆大的汗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但他的脸上始终带着憨厚的笑容,与客人热情地打着招呼。
江水在船底流淌,发出潺潺的声响,仿佛在为他的辛勤劳作伴奏。
到了晚上,当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天际,周顺江又会趁着夜色,在江中捕鱼。
周芷若稍大一些后,父亲便会耐心地教她认识各种鱼类,告诉她哪种鱼最鲜美,哪种鱼最难捕捉。
母亲则在一旁,借着昏黄的油灯,缝补着衣物。
她的脸上洋溢着安祥的笑容,时不时抬头看看丈夫和女儿,眼神中满是满足和幸福。
每逢月圆之夜,一家人会坐在船头。
皎洁的月光洒在他们身上,照亮了他们的脸庞。
他们仰望着天空中的明月,感受着江水的流淌和微风的轻抚。
周芷若的父母会轻声谈论着未来,他们希望周芷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这汉江之上,生活虽然简朴,甚至有些清苦,但一家人相互依偎,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充满了温暖和爱。
这份爱,如同汉江水一般,深沉而持久,流淌在他们的心间,成为他们生活中最坚实的依靠。
……
小龙女(为避免造成阅读障碍,下文一律用周芷若。)重生之时,那虚弱至极的灵魂仿佛风中残烛,飘摇不定。
在这小小的身躯里,她于三岁之前,总是被无尽的睡意所笼罩。
那灵魂中所包含的记忆,如同破碎的镜片,仅存下一小部分,且断断续续,难以拼凑完整。
然而,即便如此,凭借着成年人的思想,以及这零碎的记忆片段,周芷若的表现已然令母亲薛氏惊叹不已。
薛氏出自世家大族,幼时受过良好教育,见识自然不凡。
她在教导女儿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这个小小的孩子竟有着超乎常人的聪慧。
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简单的算术礼仪,只要一经传授,周芷若便能迅速领悟,而且掌握得极为精妙。
薛氏教她背诵古诗,往往只需要念上几遍,周芷若便能清晰而准确地背诵出来,那稚嫩的童音中蕴含着对文字的独特理解。
教她画画,她小手握着画笔,便能勾勒出令人称奇的线条,而且透着灵气。
每当看到女儿如此聪慧,薛氏心中既欢喜又担忧。
欢喜的是女儿天赋异禀,担忧的是她如此出众,在这尚为幼儿的阶段,若表现得太过逆天,恐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薛氏总是小心翼翼地引导着周芷若,不让她过度展露锋芒。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母女二人身上。薛氏轻轻地抚摸着周芷若的头,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轻声说道:“芷若啊,你的聪慧是上天的恩赐,但咱们要懂得藏拙,待你长大,自有施展才华的时机。”
周芷若点点头,依偎在母亲怀里。
她自然知道,不过等再大一点,她有功夫傍身,又怕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