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求娶人家姑娘就得拿出自己的诚意和优势。
赵太太感觉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赵家的优良传统:后院并没有姨娘妾室通房,赵家男不纳妾女不为妾,若是违反了家规就直接除族。
“多谢赵太太的厚爱,只是此事事关重大,待我向老太太禀报一下,最主要的还是要看暖暖的意思。”
许氏多年的当家主母不是白当的,也就是瞬间的功夫将所有的利害关系都想了一个遍。
暖暖如果在蜀地谈亲事,赵家不算最好的,但确实是最合适的。
当然,她也不会立即就应下了,也不会拒绝,一切要听老太太的。
机会是要给暖暖留下来的。
赵太太听许氏这么回话心里有底了,就是说肖家并不排斥与赵家结亲。
一想到可能会娶回自己最喜欢的姑娘当儿媳妇,赵太太整个人都精神了。
这小子,到底还是有可用之处,至少能“骗”回去一个儿媳妇。周岁宴,重头戏就是抓周。
肖沐阳被朱玲玲抓去从头到脚洗白白,又穿上了一套新衣服,然后被春宁带去祭拜了祖先,告诉肖家列祖列宗,肖家下一代的小儿满周岁了,让他们多上上心保佑子孙后代健康成长。
春宁在祭祖的时候还特意喊了祖父。
“祖父,当日长嫂诊出喜脉您破例喝了两口小酒。祖父,您若还在,看着虎头虎脑的孩子您一定会很喜欢……”
春暖站在旁边听着春宁的话鼻子发酸。
祖父一直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人,对家里的子孙很是疼爱,当然最偏爱的是自己。
祖父出事后肖家就是一盘散沙,春暖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挑起了这个重担。
看着宽敞明亮的大宅子,看着家里有了宾客有了欢歌笑语,看着乖巧的大侄子,春暖觉得这一年多来什么样的苦什么样的累都很值很值。
为了给小家伙满满的仪式感,肖家还是准备得很周全。
文房四宝、秤尺算盘、钱物饰品、吃食玩具、鸣钟摆上了桌,春暖甚至还拿了几样药材摆在了桌上。
“来,阳阳,来抓一个你喜欢的。”
孩子被抱到了桌前,甚至让他爬了上去。
肖沐阳坐在桌上看着围着自己的人,有些熟的,有些不熟的,也不害怕,一双大眼睛就这么扑闪扑闪的,小小的脑瓜子里满满的问号,似乎不知道自己该干嘛?
“哥儿,抓周了,来,快抓一个你喜欢的。”
奶妈吴氏连忙哄着他。
肖沐阳好像是听懂了,低头看着桌上的东西,顺手就抓起了右手边的一支毛笔。
“哥儿抓到了毛笔,以后一定学业有成,金榜题名是个状元郎。”
吴氏见得多抓周,不管孩子抓到什么都说吉祥话,所以这会儿张口就来。
原本,也没什么错的,但是,因为肖家早已被今上下了旨:三代以内不得科举入仕。
所以吴氏的话音刚落,肖家众人的心里就不平静了。
当然,肖家人的涵养也很好,都没有表露出来。
“对对对,哥儿以后就是状元郎。”赵太太和张太太也跟着附和,许氏就微笑着感谢她们的吉言。
“哟,哥儿抓算盘了。”
吴氏惊讶的发现,小小人儿居然把那把算盘举了起来,然后送到了春燕面前。
“姑……姑……”
“给姑姑的?”春燕惊喜万分接过算盘:“我家沐阳真乖。”
得到表扬的肖沐阳就乖给大家看了,将纸给了春安;钱币给了春宁;药材送到了春暖手上……直到把桌上的礼物分光了,他手上依然捏着那支毛笔没放。
“哥儿长大了一定是个读书人,是有大才的人!”
吴氏再次感慨。
朱玲玲听了又是感动又是难受。
如今的肖家,与其会读书是好事,不如说是一种灾难。
当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读书真的没那么重要了。
当年最能读书的春宁刚满十二岁就被迫挑起了全家的生计,跟着罗大叔学种田种地,听从春暖的安排跑码头跑药店跑茶楼,活脱脱变成了一个精明的小商人。
春安春强也在跟着三婶学识字学读书,但是三婶脸上再没有了在京城时的那般笑容,她担心着什么事儿朱玲玲很清楚。
读书这一条路对肖家三代以内的子孙来说都是行不通的。
所以,能读书未必是好事。
“我们哥儿是一个很用心的人,小小年纪居然记得每一个人的爱好。”
平日里抱他看到春燕拔算盘,看到春暖炮制药材,看到春安写字……所以,他都一一记住了。
这样的小孩,真的很聪明。
“祖母,午饭准备好了。”越是聪明,越需要保护好,春暖怕出现伤仲永的情况,连忙阻止了众人的夸赞,生生的转话了话题,变成了吃。
“行,请赵太太张太太入座吧。”老太太道:“春宁,你招待好赵公子。”
“是,祖母。”
春宁请赵明华入座。
“兄弟,不用客气,我经常来呢,又不是外人。”
春宁……说真,你真的不将自己当外人!
这样子真的好吗?
别看春宁年纪小,脑子却很好使,他总觉得赵明华经常跑到肖家来是有所图,但是吧,他又好像不是自己想的那般图谋。
这人,得防着点。
肖沐阳的周岁宴客人也只有张家和赵家罗家。
罗大婶和吴妈负责做出来两桌饭菜,男宾一桌女客一桌,家常小菜倒是被她们做得很有滋味,特别是红烧肉,罗大婶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厨神附体了,按春暖说的加了一包她给的什么香料的布包放进去一起烧,整个肉质软烂香浓。
煮饭三十多年了,第一次感觉自己厨艺厉害。
当然,她做红烧肉的机会屈指可数,或许,是一直有厨艺,只是没有这么多肉供她发挥厨艺。
果然,连张太太、赵太太都夸赞她的厨艺不错。
罗大叔看着满脸红光的媳妇心里也纳闷:她什么时候有这等本事了?还是说,遇上肖家人,全家都能变聪明?
看来当初说要紧紧靠着肖家的想法是对的。
饭后,众人吃着茶,又是一番夸赞。
正说得高兴,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喊春暖。
“左大婶,有什么事儿吗?”
春暖跑出去看时,见她身边站着两个人,有点面熟,一时没想起是谁来。
“春暖,你家的客人来了。”
客人?这个时间点?来赶晚饭?
关键是,这客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