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船靠近岸边时,石宁达的队伍冲了上来,与陈念安的士兵们展开了近身搏斗。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双方士兵们都奋勇厮杀,毫不退缩。
陈念安的士兵们虽然勇猛,但石宁达的队伍占据着地理优势,他们拼死抵抗,让陈念安的部队难以突破防线。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多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江水被染成了红色。
陈念安在战船上焦急地指挥着战斗,但局势却越来越不利。石宁达的队伍不断地发起攻击,让陈念安的部队陷入了困境。
与此同时,在岸上,陈念安的后续部队也遭到了石宁达的拦截。石宁达派出了一支奇兵,从侧翼袭击了陈念安的部队。陈念安的士兵们措手不及,被打得节节败退。
石宁达的士兵们如潮水般涌来,他们利用地形优势,设置了陷阱和障碍物,阻止陈念安的部队前进。陈念安的士兵们奋力抵抗,但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他们逐渐陷入了混乱。
陈念安看着战场上的混乱局面,心中充满了焦虑。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扭转局势,这次渡江行动将会以失败告终。她果断地下令撤退,试图保存实力。
在陈念安的命令下,战船上的士兵们纷纷撤回,岸上的部队也开始有序地撤退。然而,石宁达的队伍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他们紧紧地追击着陈念安的部队,给他们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陈念安的部队在撤退过程中,不断地遭受着石宁达的攻击。士兵们伤亡惨重,但他们仍然顽强地抵抗着,为了生存而战。
最终,陈念安的部队成功地摆脱了石宁达的追击,但这次渡江行动却以失败告终。
“陈堂主,你不行啊!”石宁达站在岸边大声嘲讽,那笑声透过江上风传到陈念安这边。
陈念安眼神阴冷,心说你也只能在这时候得意了,她转头去叫来晏竹,低声与晏竹吩咐了几句之后,晏竹转身离开。
接下来几日,陈念安又组织了几次渡江登陆战,但是却无一例外的以失败而告终。
陈念安这边损失惨重,石宁达那边也不好过,只是现如今地势对他还有优势,便是半步不能退却。
此次渡江行动的连连失败让她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她深知继续这样硬拼下去,双方都将遭受更大的损失。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尝试与石宁达商议划江而治。
陈念安派出一名使者,带着她的亲笔信前往对岸。使者在重重护卫下,来到石宁达的营地。石宁达看着陈念安的信,脸上露出复杂的神色。信中,陈念安言辞恳切地阐述了当前的局势,指出双方继续争斗只会两败俱伤,而划江而治则可以让双方都得以休养生息,保存实力。
石宁达心中犹豫不决。一方面,他也清楚这场战争对自己的队伍同样造成了巨大的损耗,士兵们疲惫不堪,物资也逐渐匮乏。划江而治确实可以为他们带来一段喘息的时间。但另一方面,他又担心陈念安此举只是缓兵之计,一旦有机会,她便会再次发动攻击,夺取整个地盘。
石宁达召集手下的将领们商议此事。将领们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应该接受陈念安的提议,毕竟现在双方都处于困境之中,划江而治可以避免更多的伤亡;有的则坚决反对,认为这是示弱的表现,会让己方的士气受挫,而且不能保证陈念安不会背信弃义,毕竟陈念安是个有前科的人。
石宁达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先提出条件:“既然她决定划江而治,便要展现她的诚意,让她后退二百里后再来谈。”
二百里,按照陈念安现在带来这边的兵力来说,即使是将休息时间压缩到极限,急行军也需要两天时间。
“不可答应,如果我们后撤的时候,石宁达那边趁机渡江,我们反应不过来,便是致命打击!”季克立刻反对后撤二百里这件事。
陈念安也拧着眉,她没想到石宁达在全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还敢提这种不利她的条件,不知是该说他太过鲁莽,还是艺高人胆大。
元武虽然是个粗人,但是也知道二百里是个什么概念,后撤二百里,不止意味着石宁达方面渡江之后陈念安这边没法立刻组织有效反击,就算想要反击,也难以将石宁达的队伍再逼退到江水那边,到时便只能真刀真枪的继续拼兵力。
陈念安陷入了沉思,她深知答应石宁达的条件风险极大,但如果不答应,双方的僵持局面又难以打破。权衡利弊后,她决定派遣使者再次前往石宁达处,试图与他进行进一步的谈判。
陈念安这一次表示,可以后撤一定距离,但绝不能是二百里。她提出后撤一百里,正常行军两日的距离。
石宁达收到陈念安的新提议后,再次陷入了犹豫。他明白陈念安不会轻易答应后撤二百里的要求,毕竟这对她来说太过苛刻。但一百里的距离又让他觉得不够安全,急行军一日便可到达,若是陈念安还安排了兵力偷袭,他们也难以招架。
石宁达在纠结中思考了许久,最终决定再次提出条件。他要求陈念安后撤一百二十里,而后才能继续谈划江而治的事。这个距离想要一日之内带兵到达,无论怎么走,都必然有一段时间需要在夜晚行军,这样可以增加陈念安偷袭的难度,同时也能为自己的部队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陈念安听到石宁达的要求后,心中有些恼怒。但想到这二十里的距离现如今也是石宁达肯让步的最大的距离,经过一番权衡,陈念安最终答应了下来
“大王,三思,一百二十里,不利于我们行军!”季克立刻起身,希望陈念安收回成命,如果石宁达在他们后撤的过程中发动袭击,他们将难以应对。
张佳富站起身:“季将军不必担心,大王已经有了应对之策,我等只需要去执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