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隆科多,请四爷、十三爷、十五爷大安。”
隆科多进来后,奴颜婢膝的主动扎千请安。
老四一直在隆科多的身上用劲,自然不可能让他觉得没面子,便推开怀中的清倌人,笑吟吟的说:“舅舅,快起吧。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正好一起乐呵乐呵!”
“来呀,去叫妈妈,让她领几个看得入眼的清倌人过来。”老四想灌迷魂汤的时候,想不中招都难。
隆科多也不傻,他心里明白,只要老四在场,胤禑就不怎么说话,一切以老四为主。
“四爷,奴才隔了十条街,就闻到了乐呵的味道。这不,马上赶过来了,正想一起凑个热闹。”
隆科多是来请客的,自然要留下来,陪几位爷,尽兴而归了。
自从胤禑兼管了步军衙门之后,隆科多就惦记着投其所好。
如今这年月,符合胤禑特殊口味的官太太,确实不好找。
但是,只要隆科多发了话,京城里的哪个妈妈,敢不带着未曾梳笼过的漂亮清倌人,过来乖乖的伺候着
不客气的说,京城里,所有做皮肉生意的妈妈,不管多高级,就算是想巴结上隆科多,都惟恐找不到门路呢。
听说隆科多来了,阅春楼的张妈妈,差点喜疯了!
今夜之前,张妈妈到处钻营门路,想给隆科多塞银子,送姑娘。可是,隆科多一直端着架子,根本没拿正眼看张妈妈。
很快,张妈妈领着压箱底的一名清倌姑娘,满脸谄笑的进了门。
“哟,隆帅,您老可是妾身请都请不来的贵客啊……”张妈妈的马屁话,不要钱的使劲输出。
隆科多一听就知道,老四他们并没有暴露身份,而是微服出来玩。
“今儿个,我要招待贵客,赶紧的,把你这里最顶级的清倌人都叫来。”
隆科多扫了眼张妈妈身后的那个姑娘,心说,真不懂事儿,居然只带了一个好姑娘过来。
这么多重量级的大人物在场,好姑娘无论伺候谁,都会得罪人!
张妈妈赶紧陪着笑脸说:“隆帅,您老放心,妾身这里还有不少好姑娘,只是化妆打扮需要一点时间。”
老四和胤禑都是门外汉,老十三这个大行家,却完全门儿清。
张妈妈所谓的有不少好姑娘,实际上,是想花重金,从别处找一些好姑娘过来,帮着伺候他们。
这年头的青楼行业里边,彼此之间都有临时帮场子的需求。
比如说,阅春楼里,就一百个姑娘,忽然来了两百个客人,这就需要找别的园子临时借姑娘了。
另外,真来了惹不起的大人物,轻则关门失财,重则脑袋不保。
所以,整个行业内部,都有和气生财,彼此互助的基本需求。
听说隆科多在阅春楼内坐着,整个京城的这一行,都被惊动了。
于是,京城里最出名的几名花魁好姑娘,都被迅速的送了过来。
老四定神一看,尼玛,心里很生气,和这些花魁好姑娘比起来,他怀里的这位,简直就是一只丑小鸭。
实际上,在这个行业内,熟透了的美妇人,多的是。
但是,在这个特殊行业内,待久了的女子,身上的风尘气,无论如何,都遮掩不住。
所以,隆科多完全没胆子,用接过恩客的名妓,谎称是官家太太。
胤禑若是知道被骗了,隆科多自问,根本挡不住雷霆之怒!
老四今天算是开了眼,好家伙,这里的好姑娘,可比宫里选出的秀女,漂亮太多了!
在隆科多的暗中调派下,整个京城,最出名的百戏班子,都被找来了。
大约快活了一个时辰之后,老十三率先把持不住了,搂着他的老相好,去了她的香巢。
老四呢,今天确实喝得有点高了,也是真高兴,便搂着全场最漂亮的一个清倌人,出去开展梳笼工作了。
胤禑亲自送老四出门回来,就坐着不动了。
隆科多略微一想,就猜到了胤禑的心思,眼前的所谓好姑娘,对他完全没有吸引力。
“爷,奴才无能,没有办好差事。”隆科多哈着腰,连连自责。
胤禑心里有数,曹佳氏若不是被亲戚袭爵给逼急了,根本不可能主动投怀送抱。
同理,乐意主动献身的官太太,可遇不可求。
所以,说了大话的隆科多,心里很虚。
再怎么说,老四都要笼络住隆科多,胤禑不能破坏这个既定战略。
所以,胤禑笑了笑,说:“隆老三,时间大把,慢慢的找,爷不急!”
听出胤禑并未生气,隆科多长松了口气,总算是涉险过了关。
“赎身的事儿,就都交给你了!”胤禑起身,领着京城最出名的清倌人,出门寻欢作乐了。
如果是普通的微服找乐子,完全没必要赎身。
可是,隆科多搞出这么大的动静,如果不把玩过的姑娘,赎出龌龊的环境,万一,血脉外传了,很容易惹出大丑闻。
人在庙堂之上,就必须多思考,少说话。
隆科多眉花眼笑的拍着胸说:“爷,您请放心,都包在奴才的身上了。”
既然要赎身,肯定是三个伺候的姑娘,一起赎了。岂有只赎一个或两个的道理
早上,天光已经大亮,胤禑踩着康熙起身的时辰,神清气爽的踱进了畅春园内。
值庐内,张廷玉早就到了,正奋笔疾书,写各种节略。
胤禑坐到他自己的位置上,拿起“知道了”的小印,开始给请安折盖章。
大清的祖制是,各种题本,一律不许留中不发。
也就是说,只要递进畅春园的题本,皇帝都必须有个态度。
实话说,以前的康熙,因为心存戒惧之心,一直很勤政。
现在嘛,江山已经坐稳,骄娇二气自然就膨胀了起来。
除了小规模零星的农民揭竿之外,放眼整个天下,呈现一派国泰民安的新气象,康熙难免有些骄傲的怠政了。
胤禑一边盖印,一边心想,请安折就是最大的形式主义。
可是,为了维护皇权的威严,大清的皇帝们,都不敢废了请安折的制度。
实话说,全天下的大事,都压在皇帝的肩膀上,很容易把人整崩溃。
史上最完美政治机器的乾隆,根本不怕处置政务,各地递上来的题本再多,他也有本事当日批复完毕。
可是,咸丰就不行了,在不能找外臣帮忙的情况下,他只能找懿贵妃,暗中帮着批题本。
不过,咸丰拥着丽妃快活的时候,懿贵妃却在挑灯看折子,这便种下了大清灭亡的祸根。
很快,几百本请安折,便被处置完毕。
“来人!”胤禑叫来了乌林,让他和小金子,捧着盖了小印的请安折,送去畅春园内奏事处。
乾清宫那边,也有两个奏事处,分为内外。
但是,康熙一直猫在畅春园内,那边的内外奏事处,就要分配专人,到园子里伺候着了。
实话说,胤禑发明的“知道了”小印,确实令康熙很满意。
朱笔批示,那是皇帝的特权,非人臣所敢用也。
可是,在请安折上盖印,康熙既不担心大权旁落,又解决了无法废除的形式主义,可谓是一举两得!
胤禑坐下喝茶的时候,魏珠来了。
“十五爷,万岁爷叫您书房觐见。”
胤禑进门之后,却见康熙出神的盯着桌上的一张纸片。
“臣儿胤禑,恭请圣安!”
康熙抬起头,忽然叹息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这话看似没头没尾的,令人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只要在康熙的身边,待的时间比较长的人,肯定听得出来,这是在说,东宫那边又出妖蛾子了。
客观的说,胤禑还真想不明白,太子已经被废过一次了,居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依旧我行我素。
据胤禑所知,前段时间,太子的门下,居然出现在了密云大营里边。
咳,密云大营和通州大营,都是康熙的命根子,岂能没有防备
老十三暗中拉拢密云大营的人,都是亲自守在密云县城里,好酒好肉好姑娘的招待,根本不敢靠近密云大营半步。
为啥老四笑到了最后,这是由诸多谨小慎微的细节,叠加在一起的结果。
老四是出了名的孤臣,他的顺利即位,主要是,隆科多和老十三,帮着掌握了军心。
康熙仅仅是有感而发罢了,并不需要胤禑回答。
“小十五,朕交给你一个很重要的差事,必须派人盯紧了密云大营和通州大营,免生祸端,明白吧”
康熙这么一说,胤禑随即明悟,只怕是下决心,要二废太子了吧
在如今的大清庙堂之上,太子和老八,都是康熙重点观察的对象,丝毫也不敢疏忽大意。
其中,尤其是住在宫中的太子,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祸起萧墙,酿成玄武门的惨剧。
在太子和老八之间,很显然,当了几十年太子的胤礽,对康熙的威胁最大。
在京畿附近,主要的军事力量,除了前锋、骁骑、护军和步军,这四大营之外,就是密云和通州两地的禁旅八旗,最为重要了。
站在太子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下,他真想搞玄武门继位法,密云大营和通州大营,必须拿下其中之一。
也是巧了,康熙正好命胤禑,盯紧了这两大军营。
ps:二更送上了,月票不怎么给力啊,拜托多赏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