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朝堂上,一如既往地肃穆,却隐约透着不同寻常的气息。崇祯坐在龙椅上,注视着下方列队而立的文武百官。他注意到,在那些熟悉的老臣中间,几张年轻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
这批年轻官员,多数来自农政司或玄卫辅佐的地方改革项目。他们衣着简朴,神情却格外坚毅。这是崇祯一手培养和提拔的新生代力量,他们在改革中展现出的忠诚与才干,正在改变朝堂的格局。
“诸位爱卿,湖广长沙府改革的最新奏报已送上。”崇祯举起一份文书,声音平静但带着威严,“当地试点通过粮市交易、轮作推广和商贸扶持,已成功让粮价下降两成,地方百姓自发组织劳作,府库收入翻倍。这是年轻知府赵涵带领官员们的努力成果。”
赵涵因事在地方未能入朝,但他的名字早已在满朝文武中传开。
“陛下,”一名年轻的农政司官员出列,拱手行礼,语气中带着激动,“赵知府的经验值得推广。臣以为,改革的关键是地方官员与百姓的紧密合作。若能将这一模式在全国推广,改革必然事半功倍。”
此言一出,一些保守派官员忍不住出列反驳。
“陛下,这些新官员虽有一时之功,但经验尚浅,难以应对复杂的地方事务。贸然推广其模式,恐怕会适得其反。”
另一名清流官员亦站出附和:“是啊,改革虽重要,但稳定更为紧要。若让这些年轻人担大任,恐怕难以服众。”
年轻官员中,一人站出,正是农政司副司长周景成。他年仅三十,早年因才干被崇祯提拔,此次负责河南的试点推广。他毫不畏惧地出列,语气坚定:“陛下,臣以为,改革成效不能用年岁衡量,而在于是否真正为百姓谋利。”
周景成扫视反对者,目光炯炯:“臣在河南试点时,士绅反对、地方官员敷衍,但百姓因改革得实惠,主动支持。这说明,只要朝廷的政策能真正落地,百姓自会站在改革一边。”
崇祯微微一笑,满意地点了点头。
当周景成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顽固派官员纷纷表现出不满。一名年长的官员——东林党骨干李桢山站出,语气中透着嘲讽:“周大人年纪轻轻,确实有锐气,但治国之道非一时之功,更非靠一地试点便可定论。陛下,改革的本质是牵动全局,若全靠年轻人一腔热血,恐怕后果堪忧。”
周景成却不为所动,拱手道:“李大人所言未必无理,但您是否也承认,当前的阻力并非改革本身,而是地方士绅的蓄意阻挠?若无坚决的推进,又如何能求得全局之稳?”
李桢山冷笑:“士绅盘根错节,岂是简单处置即可?改革急功近利,地方动荡,陛下该如何向天下交代?”
“周卿此言甚合朕意。”崇祯开口打破僵局,目光锐利地看向那些顽固派,“朕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抱着旧规不放的废物。”
这时,崇祯从龙椅上缓缓站起,环视全场,声音低沉却充满威压:“朕问你们,这些年来士绅盘剥、粮价飙涨,是不是朝廷的责任?而如今改革见成效,你们却只会质疑新人的能力,莫非你们自己就毫无过失?”
一言既出,满堂震慑。
与此同时,地方上,新生代官员们正面对更加复杂的局势。
在湖广长沙府,赵涵带领团队成功建立了粮食交易市场,却引来了士绅集团的强烈反击。他们联合地方豪强,鼓动佃户拒绝参与市场交易,同时故意压低农产品价格。
面对压力,赵涵决定以更激进的方式回击。他召集百姓,在市场中央公开宣布:“从今日起,凡愿意参与粮市交易的百姓,可获得朝廷提供的免税支持,同时每袋粮食销售后还能领取额外奖励。”
这一政策一出,百姓迅速响应,士绅的封锁立刻被瓦解。
“这些士绅妄图垄断百姓的生计,却忘了百姓的力量才是真正的根基。”赵涵对身边的助手说道,“只要改革让百姓获益,士绅的阴谋就注定失败。”
另一边,山西的林昭则选择了更为精确的方式来瓦解士绅的影响力。
林昭通过玄卫的协助,暗中收集了士绅囤积粮食、哄抬物价的证据。当他掌握足够的证据后,果断采取行动,将几名地方士绅押解到试点村庄的广场上公开审判。
“这些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甚至散布谣言,说朝廷的高产作物会毁掉土地。”林昭冷声说道,“而事实是,这些田里的高产作物,已让全村的粮食产量翻倍。”
他一挥手,示意士兵将粮仓打开,堆满粮食的画面立刻吸引了围观百姓的目光。
“从今日起,这些粮食将以市场价的三分之一分发给你们。这是朝廷的决心,也是改革的成果!”林昭的声音回荡在广场上,百姓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
百姓们闻言议论纷纷,士绅的谣言迅速破裂。最终,这片试点不仅成功推广,甚至吸引了周边村庄主动加入改革。
大朝会结束后,崇祯召见了周景成与几名新生代官员。他将奏报摊在桌上,语气中多了几分欣慰。
“你们的努力,朕看在眼里。”他目光从几人脸上掠过,语气坚定,“大明的未来,需要像你们这样忠诚务实的官员。”
周景成低头谦逊答道:“陛下抬爱,臣等不过是为百姓尽一己之力。”
“这是你的责任,但也说明,你们有能力承担更大的责任。”崇祯站起身,走到几人面前,“从今日起,朕会在更多地方试点推广中倚重你们。但记住,改革的道路荆棘丛生,你们必须坚定不移。”
“臣等必不负陛下所托!”众人齐声回应,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
夜晚,崇祯独自坐在书案前,看着新生代官员的名单。这些年轻的名字背后,代表着一种新的力量——忠诚、务实、敢于变革。他知道,随着这些官员的崛起,顽固派的影响正在被逐步削弱。
“士绅与东林党可以继续反抗,但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崇祯低声自语,目光深邃而充满期待,“大明需要的,是一群敢想、敢做、敢承担的人。”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也映照着新生代力量的崛起。他们的出现,为崇祯的改革注入了新的希望,也为大明的未来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