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3§ 你们为何要反对
《世语》:……颍川荀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盟主袁绍已夺冀州牧韩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兄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曹操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彧去绍从操。是时,太师董卓威凌天下,操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又云:《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董征北施仁义,屏四患,崇五政,所图不小,不可小觑。……
董先在等冀州的地震。
袁绍已经开始行动。
公孙瓒已经接管渤海。
并以渤海为中转,往南逐渐蚕食甘陵。
曲义已经改换旗帜,并接应袁绍越过大河北上。
袁绍的外甥高干,带着任务与韩馥麾下辛评、荀谌、郭图等人一起游说韩馥。
“公孙伯圭统率幽州军队南下,各郡纷纷响应。”
“锐不可挡,袁盟主又动作频频,意图无法预估。”
“虽说董并州固守太行,并没有动作,但押送队伍迟迟未传回消息。这并非是好消息。”
“再加曲义率部已与袁盟主汇合。”
“韩冀州可要早做打算呀!”
韩馥越听越害怕,于是向他们寻求答案:
“如今情势已经成这样了,那你们说该怎么办才好呀?”
荀湛问:
“韩冀州要自己想一想,要论宽厚仁义,能比得上袁盟主吗?”
“若是再加上袁盟主一家为讨伐董卓大业所付出的牺牲。”
“天下英杰义士纷纷归附,你觉得如何?”
韩馥默默想了想:
“我无法与之相比。”
荀湛又问:
“那么,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果断,智能过人,你能比得上袁盟主吗?”
韩馥又答:
“比不上!”
荀湛再问:
“若比家世,数代以来,门生遍布,广施恩德,使天下受惠,韩冀州能比得上袁盟主吗?”
“还是比不上!”
韩馥有些气馁,又有些不情愿。
荀湛接着劝说道:
“袁盟主是当今人中豪杰,韩冀州多处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但如今韩冀州却长期在袁盟主之上。时间一久,袁盟主又岂能屈就。”
“这冀州是天下物产丰饶之地,袁盟主若与董并州、公孙校尉合力夺取冀州。”
“那韩冀州将会立刻陷入困境之中。”
“如今袁盟主是韩冀州的旧交,韩冀州又是袁氏门生,与袁盟主又有结盟共讨董卓之义。”
“我觉得,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
荀湛说到这里,有些迟疑。
但他想了想,决绝地说道:
“就是让出冀州!”
“只要把冀州让给袁盟主,一来袁盟主必然会感谢你的恩情。”
“二来拥有众多英杰义士的袁盟主在拥有冀州后,实力将会大涨。”
“到时,处处与刘虞州不合的公孙校尉也无力与之相争。”
“三来,韩冀州从此拥有让贤的美名,地位超然,将会受人尊敬,到时身份将比泰山还要安稳。”
“四来,如今天下乱象已显,韩冀州温良恭俭,势必无法忍受苍生受苦。”
“让出冀州,会少些烦恼。”
不得不说荀湛不愧颍川荀氏传人。
完全拿捏了韩馥的心理。
韩馥听完以后。
但在心中衡量。
他本就怯懦多疑。
于是同意了高干、辛评、荀湛等人的建议。
但韩馥同意,麾下却有反对之人。
比如长史耿武。
他极力劝阻韩馥:
“冀州人口众多,良田遍布。振臂一挥,便能集结数十万大军。”
“州内豪强,集合支撑,粮食便够吃十年。”
“而袁本初只是一支孤军,连粮草都无法自给。”
“他就像婴儿,不给他食物,他就会饿死。”
“如此仰仗我们鼻息之人,为何还要把冀州交给他呢?”
韩馥叹了口气回答:
“我本就是袁氏门生,才干声望皆不足袁盟主。”
“自知能力不足而让贤,这是连古人都要称颂的行为。”
“你们为何要反对呢?”
秋七月。
司空种拂被免。
董卓改任命光禄大夫、济南淳于嘉为司空。
同样太尉赵谦也被免职。
改任命太常马日磾为太尉。
臧洪听从袁绍的命令进入青州。
董先自然不能没有表示。
他让泰山旅管亥收拢人马。
着力经营泰山地区。
如同太行山黑山师一样。
把控要道,垒筑要塞,积蓄粮草。
同时还要抓紧转型训练。
早日将部属从太平道信徒训练为真正的先锋军部曲。
自从太史慈和管亥进入青州收降黄巾余众。
率先便为北海国相孔融解了燃眉之危,也还了照看母亲的人情。
同样也给青州带来不一样的新前景。
这青州和历史上开始有些不一样了。
首先原本的黄巾里的老弱妇孺已通过牟平港要么南下,要么北上。
所需粮草也大幅减少,所以并不需要向外劫掠。
因此泰山旅在管亥的带领下,并没给周边添麻烦。
泰山郡守应劭,青州刺史焦和、袁绍特使臧洪也不用费心清剿。
而公孙瓒也将不会有东光大胜的战绩,自然也不会被封奋武将军和蓟侯。
其次,泰山旅留下来人马都经过精挑细选。
家中亲人已被安置。
已无后顾之忧。
再加上董先对内扶持太平道建道观,为嵬白山陵园做法事。
对外尊重圣姑张宁。
听说他们的圣姑张宁在汉中新创半匹黄道。
道义与太平道同,但组织更严密。
听说这都得益于董先的指导。
而这些消息都让大家安心。
所以新泰山旅的战斗力更强,同样也更忠诚。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为了转运这近三十万人。
虞翻调用了四海四旅所有三十六艘二千料大船和八艘五千料巨船。
二千料大船每趟连同路上食物可运三千人。
五千料巨船可运六千人。
从初平元年开始,近一年里,整整跑了两趟才转运完毕。
虽然辛苦,但也为扶余和夷州岛送去了开荒耕种的人力。
同时这些人日后结婚生子,同样会成为董氏的人力资源。
自然这些人也都会像并州新政那样编户授田。
让他们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不用再颠沛流离。
战争受苦的始终是底层的黔首庶民。
家中但凡有些赀财的,都可以迁徙他乡,从头再来。
而有权势的,同样可以与新管理者达成交换协议,再次立足。
唯有啥都没有的黔首,只能流离失所,流落他乡,受尽苦难。
虽然青州与历史不同。
但也只是少了黄巾的袭扰。
地方豪强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比如北海。
北海国相孔融征召王修为主簿,并任高密县令。
高密孙氏,为当地豪强。
行事素来任侠,门客屡犯汉法。
乡里时有劫案发生。
而这贼人竟躲在高密孙氏宅内。
县乡吏役畏于孙氏威望,不敢抓捕。
于是县令王修,亲率吏役包围孙氏宅院。
孙氏坚守不从。
吏役忌惮,始终不敢上前。
于是王修命令他们:
“不上前者,与孙氏同罪。”
这下迫使孙氏害怕。
只能乖乖交出贼人。
从此,高密豪强都被震慑住了,不敢不听从王修命令。
再比如,国中有人叛乱。
王修听说孔融被围,于是连夜率人赶往。
孔融还未见着王修,便对左右说道:
“能冒死来的,只有王高密而已!”
话音刚落,王修就到了。
王修因此升任功曹。
当时胶东公沙氏因宗族强盛,横行乡里。
还设置营寨壁垒,不肯听从赋役发派。
于是王修带领数人,骑马径直闯进公沙卢的家中。
亲手斩杀公沙卢的兄弟数人。
这令公沙氏族人为之震动。
但却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接着王修安抚其他人。
言明只诛首恶。
自此胶东逐渐安定。
王修就是这样的人。
孔融每次遇到危难。
王修即使正在休沐。
也会立刻赶到解围。
孔融倚仗王修,这才免除多次祸患。
程奂得知韩馥欲让冀州的消息。
于是率近万强弩赶回邺县。
当时袁绍已经到达漳水畔。
程奂从南赶来。
仗着军士声势,招摇而行。
袁绍十分厌恶他。
程奂进入邺县。
对韩馥说:
“袁本初军中欠缺粮食,军心不稳。虽有曹孟德等人。但不足为敌。”
“我们麾下有近万强弩,足可抵御。”
“时间一长,袁本初必然因缺粮崩溃。”
“请韩冀州安心休息,无需忧虑,也不必害怕。”
但韩馥不采纳程奂意见。
他坚持交出冀州牧印绶。
并很自觉地从牧府州寺中搬了出来。
带族人迁居原中常侍赵忠的旧居。
同时让儿子将印绶送给袁绍。
袁绍进入邺县。
韩馥手下见此情形。
纷纷离开。
程奂也是如此。
他和长史耿武率众北上灵丘。
与闵纯、李历、赵浮会合。
袁绍就此兼任冀州牧。
他以盟主的名义任命韩馥为奋威将军。
但却不让他掌兵,同时也不能任命府属。
同时袁绍还重用冀州人审配、朱灵等人。
审配,表字正南,魏郡人。
年少时就是忠烈慷慨,不折节逢迎曲之人。
袁绍领冀州,便委派他为治中别驾,并管理州府事务。
他为袁绍献上自己的谋划:
“袁盟主年方弱冠,便已入仕为官。守孝六年名望便及十三州部。”
“逆贼董卓乱政,无过废立,其心可诛。”
“正是盟主刚直,主持正义。这才阻止朝廷进一步恶化。”
“如今盟主统率冀州,虽有癣芥之患,但终归邪不能胜正。”
“只要你以盟主之名,先安抚董并州,联合刘幽州,诛灭公孙校尉不臣之心。”
“以威德并戎狄,号乌桓,令南匈奴。便可集合十万铁骑。”
“再过河南下,号令兖、豫,东兼焦青州,南召刘荆州。”
“到时定能势如破竹,奉迎天子和文武百官重归旧都,重建宗庙。”
“然后再以朝廷之名,挟天子之威,号令天下,征讨不肯归队的叛将乱臣。”
“如此天下谁还能与盟主为敌?”
“用不了几年,盟主便能完成盖世功业了!”
袁绍听了审配的话,十分高兴。
对大家说:
“审正南说出了我心中抱负和志向呀!”
袁绍还任命韩馥原来的手下朱汉为都官从事。
朱汉原先曾被韩馥辱骂轻慢过。
见袁绍新任冀州牧,有心迎合袁绍。
便擅自发兵包围韩馥住处。
还登屋制造恐慌。
韩馥受惊逃走躲避。
但大儿子被朱汉捉住。
朱汉趁机报复。
他打断韩馥大儿子的双脚。
袁绍十分生气。
当韩馥的面,将朱汉处死。
这让韩馥更加恐惧。
他请求袁绍放自己回故乡。
袁绍同意了。
于是韩馥投奔陈留郡守张邈。
后来,袁绍派使者与张邈商议机密。
使者与张邈耳语。
当时韩馥在座。
想起王匡之事。
以为袁绍图谋自己。
心中忧惧。
于是起身走进溷轩,用刮削简牍的书刀自己了断了。
朝廷得知韩馥出让冀州牧。
李儒为董卓谋划。
朝廷官职岂能私相授受。
于是任命壶寿为新任冀州牧。
去接掌冀州。
但壶寿只到河内。
便只能停下脚步。
因为冀州魏郡郡守栗攀、赵国国相雍劝、甘陵相姚贡等人已服从袁绍管理。
河内张杨属于董先派系。
他也知道自己地处河内。
实际作用是维持不破不斗的局面。
因此张杨默默地收留壶寿。
鲍信得知袁绍接掌冀州。
并苛待韩馥。
于是写信给曹操:
“袁本初身为盟主,却屡次利用职权,为已谋利。”
“先贪设谋杀王河内,反被董并州所谋。”
“然后如今又谋冀州,迫害韩冀州。”
“长此以往,将联盟将会由内生乱,袁本初也会成为第二个董卓。”
“可事到如今,想要抑制他,为时已晚。”
“眼下我们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做这件事。到时只会四面树敌。”
“不如暂且到河南经营,联络各方相同志向之士,巩固发展自己的势力,等待形势变化,再做决定。”
曹操同意鲍信的提议。
他向袁绍禀明,协助刘岱、王肱,驻守东郡。
防止袁术北上。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正中袁绍下怀。
他同意了。
而荀彧率领愿意迁徙的族人终于到了冀州。
但韩馥已让冀州。
虽然袁绍用贵宾之礼招待荀彧。
但荀彧看到袁绍内部派系林立。
而袁绍自恃家世,任人唯亲。
面对跟自己起家的王匡,落井下石。
面对让冀州的韩馥,苛待逼迫。
每当荀彧提起匡扶汉室之事。
袁绍总以公孙瓒据渤海,屡次进犯冀州为由。
顾左右而言它。
荀彧觉得袁绍如此行事,最终无法成就大事。
于是离开袁绍。
当时曹操正在东郡。
得知荀彧南下。
于是亲往迎接。
曹操以董卓权势威慑天下,询问荀彧。
荀彧回答:
“逆贼董卓,肆意暴虐,必将以身败名裂告终。”
荀彧这么说自然有他的切肤之痛。
董卓攻入颍川,荀氏族人可没少受难。
荀彧提起此事,还咬牙切齿,愤愤不已。
随后荀彧又提道:
“如今逆贼董卓已退守长安,恐怕不会再有所作为。”
在荀彧看来。
董卓已失锋芒。
所以只能选择退守。
但天下十三州部。
凉州叛军未平,羌乱时有发生。
司隶又被董先割据河东、河内二郡。
董卓实力受损严重。
而关东联盟。
若是二袁能够齐心合力。
扣除益州刘焉自守。
徐州陶谦不认同袁绍为盟主。
交址未表达意向。
此消彼长。
未尝会输给董卓。
只是现实这二袁争执,形成内耗。
这对讨伐董卓大业形成不利局面。
而这也是荀彧与曹操的共同心声。
随后荀彧又提了一句:
“但董并州治下,行新政,屏四患,崇五政,其志不小,不可小觑。”
荀彧口中说的四患五政乃是为政之术。
四患是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
五政是兴农桑,审好恶,宣文教,立武备,明赏罚。
按荀彧的意思。
这董先能以丰民财,定民心,立其志,养其人,藏富于民等策略吸引众多流民前往。
这才是最大的潜力。
相比其它诸侯只顾眼前的权利纷争。
甚至杀鸡取卵,无长远规划。
董先无疑更高一筹。
更值得曹操重视。
曹操回想董先酸枣会盟以来。
明明都是一起讨伐董卓。
但只有董先讨伐了董卓。
却还被董卓封灵丘侯和征北将军兼并州牧。
甚至还持节钺。
然后还能与董卓和平相处。
如今河东、河内与三辅、弘农、河南。
二董以大河为界。
互相井水不犯河水。
这着实奇怪。
但这董先与自己又有救命之恩。
好在并州与兖州并未直接接触。
再加董先还奉袁绍盟主之命。
还有缓和关系的机会。
曹操在荀彧的启发下,想通事的越来越多。
两人彻夜交谈。
意见一致。
曹操心中大喜。
直接赞赏荀彧:
“文若真是我的张良呀!”
于是任命荀彧为奋武司马。
这时荀彧才二十九岁。
同样没有选择袁绍的还有胡昭与和洽。
胡昭表字也是孔明。
但他是颍川人。
见韩馥的下场。
他心有唏嘘。
所以辞谢袁绍的任命,回归故乡隐居。
而袁绍兼任冀州牧,便安排使者迎接家乡汝南的士大夫。
很多人都选择北上。
但当初不愿接受大将军征召的和洽却有不同看法。
他认为冀州地势平坦开阔。
黔道庶民众多,四面皆可应敌。
必会成为争夺之地。
袁绍虽然能凭此强大。
但也可能因此衰弱。
但荆州不一样。
刘表仅有守成之愿。
且能爱惜人才。
再加有大江阻隔,是个容易坚守的地方。
于是和洽带着族人故旧南下归附刘表。
刘表待以上宾之礼。
但和洽说:
“我之所以没有接受袁冀州的征召,主要是想避开是非之地。”
“如今乱世开启,不能轻易做出选择。”
“昏世之主,时间一长就会面临险境。”
“因为会有小人混在其中挑拨离间。”
于是和洽告别刘表,南渡武陵隐居。
同样避居荆州的还有杜袭、繁钦等人。
有人选择曹操,有人选择刘表。
当然也有人选择袁绍。
比如瘿陶长董昭。
虽然钜鹿郡守司马直心系董先。
而韩馥也明确将中山、常山和钜鹿三郡划归董先。
也得到袁绍认可。
但官员来去,却是双向选择。
因为袁绍家世更盛。
所以董昭选择袁绍。
袁绍也未亏待董昭。
他让董昭接任赵国柏人县令,并参军事。
这意思非常明显。
柏人地处常山、钜鹿、赵国和上党四郡交界。
就像一把尖刀,直抵董先腰肋。
当然也有人选择下扬州。
比如沛国相人刘馥。
表字元颖,他就选择避乱扬州。
有人选择投身乱世,建功立业。
但有人选择读书学习。
比如河内赵商,甘陵崔琰、公孙方、王经,乐安任嘏,北海张逸、孙乾,鲁国刘琰,东莱王基,汝南程秉,山阳郗虑,南阳许慈等人。
他们投身大儒郑玄门下。
此时正避难徐州。
还有人选择继续对抗董卓。
董卓西入长安。
河南尹朱俊因与孙坚沟通,怕被报复而逃往荆州。
于是董卓任命弘农杨懿接任河南尹,重新夺回雒阳。
朱俊听说后,便发起二次讨伐董卓,杀回雒阳。
但雒阳残破不堪,人口凋敝,财源枯竭。
朱俊无奈,只能撤离雒阳,改驻兵中牟。
与占据酸枣的袁绍部属隔着鸿沟水相望。
朱俊爱将孙坚,是袁术手下。
朱俊受难,选择逃往南阳。
这表明两方立场有些不同。
与其说是互为邻居,不如说是互相监看。
只是为了讨董大业,表面相安而已。
董卓得知朱俊收复雒阳。
于是派李傕、郭汜率数万人屯驻河南。
防备朱俊。
朱俊率兵反击,但寡不敌众。
只好驻扎成睾虎牢关,不敢再图谋关中。
李傕、郭汜击退朱俊。
董卓不由大喜过望。
但他自己也很清楚。
未来局面会更加严峻。
尤其是明的不行,便会来暗的。
比如刺客刺杀。
这事可不稀奇。
前有阳球让刺客刺杀蔡邕。
后有刘平让刺客刺杀刘备。
其实董卓自己也是猛将兄。
但年纪大了,日子好了,身材也臃肿不堪,身手不复从前。
于是他把中郎将吕布调到身边,夙夜守护,以防不测。
但董卓生性刚烈,脾气急躁多疑。
有时会因气愤而忘了自己的身份。
吕布曾经因为小事,让他很不高兴。
于是他随手拔出手戟,便投向吕布。
好在吕布身手敏捷,及时躲开。
可明明只是小事,却还要让自己道歉。
虽然董卓接受吕布道歉,表示不再介意。
但越是这样,越让吕布感到郁闷心塞。
于是他的心中,开始怨恨董卓。
不值守之时,常以酒消愁。
甚至也开始敢和董卓的小妾侍婢,撩骚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