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娘去上工了,你在家好好歇着。”
门外传来周母的声音,周栋声音嘶哑道:“好的。”
脚步声越来越远,周母已经离开了。
周栋头疼欲裂,原主去河边摸鱼,不知道怎么搞的脚突然抽筋,然后溺水而亡。
本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事故,可偏偏原主唯一一个亲人,在他出意外之后的第二年,去山上拾柴火的时候,一不小心滚了下来,撞到一棵大树上,还没等人将她抬到山下,便没了气息。
周栋六岁的时候便没了爹,他娘一个人没办法将他拉扯大,只能带着他嫁给一个鳏夫。
那户人家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算上周栋也就三个孩子,两个大人努力一下,也凑合着能养活。
周母带着原主到李家的时候,李家的大儿子已经十岁了,大闺女也有八岁了,两个人都记着他们娘是谁,也知道周母是后娘。
两个离婚又再婚的人也没什么感情,只是在一起搭伙过日子。
李家大儿子到了成婚的年龄后,周母又张罗着给他娶了媳妇,是隔壁村的,周栋大哥李淮见了那女孩一面之后,回家就嚷嚷着要娶她。
周母看继子喜欢,找人去提亲,不过那女孩家里条件不好,她妈张口要了五十块的彩礼钱。
七十年代的五十块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周母不是李淮的亲娘,只能问李老汉的意见,又提出家里困难,这笔钱要掏了家里可就真成了穷光蛋,万一到了用钱的时候,就只能再问别人借钱了。
不知道两人的谈话,怎么传到李淮的耳朵里,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李淮说话阴阳怪气,说周母不愿意掏五十块钱的彩礼钱,是为了多攒些钱给周栋娶媳妇。
周栋自然不愿意让别人污蔑周母,两人当即吵了起来,还动了手。
最后还是李老汉拦下来的,拍板决定出五十块钱的彩礼。
从那时开始,周栋便不对名义上的这位大哥有什么好印象,在他看来李家终究不是人他的家,他跟他娘只不过是外人。
周栋大哥结婚之后,他名义上的大嫂总是指挥周母干各种各样的活。
这次他之所以去河里捞鱼,也是因为周母白天干,晚上干,身子累到了,原主想着捉条鱼,熬点鱼汤给周母补补身体。
谁知道这么倒霉,脚突然抽筋,身体使不上力。
还是路过的村民,看到他差点被淹死,跳到河里将他救了上来。
他穿过来的时候,正在水里扑腾,原主可没他这么好的运气,还没等人将他救上来,就一命呜呼了。
周栋死了之后,他大嫂更过分,每天让周母不停的干活,饭也吃不饱。
嘴里还不停的说着“你儿子都死了,以后就靠我们给你养老了,现在不多干点活哪行。”
原主死后魂魄并没有离开,反而是一直呆在李家,看到这些人如此对待他娘,怨气极重,周栋这才顶替他。
他现在的任务就是尽快带着他娘分家,这样以后两人不跟李家人一个屋檐下,各过各的日子,便不会有那么多的糟心事。
.......
下工后,村里人将农具放回队里的库房,马不停蹄的往家里赶。
周母早早到家,把饭给做上。
她每天的活除了上工之外,还得照顾一大家子的吃喝拉撒。
趁着锅里熬粥的空隙,将放在院子里的衣服都洗了。
李淮的媳妇黄翠花去年生了一个儿子,孩子现在还在用尿布,每天都得洗上不少,不然不够用。
黄翠花自从生了孩子之后,一直在家里待着,既不上工,也不在家里干家务。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李家也没人说她。
毕竟家里的活都被周母干了,她干活麻利,一个人能顶两三个。
周母嫁到李家之后,人肉眼可见的极速变老,明明才四十多岁,看起来像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
“娘,孩子的衣服小了,晚上有空的时候,给孩子缝两件衣服。”
黄翠花抱着孩子从屋内出来,对着周母吩咐道。
周母点了点头,突然想起来锅里还做着饭,赶紧将衣服甩两下,晾在绳子上。
没一会,饭便做好了。
在屋子里躺着的黄翠花,一听到开饭的声音,撒着脚丫子往厨房里跑,生怕跑慢一步,饭就没了。
别人家都是婆婆分饭,到了李家,成了黄翠花打饭。
她先是给自己捞了一碗稠的,然后给李淮北与李老汉也捞了大半碗稠的,周母与周栋只得到了一碗稀饭。
里面的米粒周栋一眼望去都能数清楚,这简直是不把他当人看。
俗话说的好,吃饭不积极,思想有问题。
周栋想着自己现在还病着呢,天天喝稀饭怎么能行。
端起碗来,将稀饭倒进锅里。
然后用勺子慢慢从底部捞些稠的上来,李淮跟李老汉一碗饭吃不饱,等会还等添第二碗饭,所以锅里这个时候可以捞些稠的出来。
黄翠花看到周栋竟然没经过她的允许,就去锅里捞饭,直接发飙。
“周栋,谁让你去锅里捞饭的,你一个躺在床上不干活的人,有什么资格吃饭,能给你一碗稀饭喝已经不错了!”
黄翠花用手指着他,嘴里不停的喷着唾沫,看得周栋一阵反胃,将碗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他可不想让自己的饭,让这个女人给污染了。
周母看事情越闹越大,用手拉了拉周栋的袖子,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搞事。
周栋可管不了这么多,今天就算大闹一场,又能坏到哪里去。
大不了他们娘俩被李家人给赶出来,他已经十九岁了,赚了好几年的工分,能活着他们娘俩。
“黄翠花,你凭什么说我不配吃稠的,我看你才是不配吃稠的,你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德行,每天就往家一躺,什么活都不干,咱们村就你最懒。”
周栋上下打量她,接着说道:“结婚之前你也就是九十多斤,我看你现在得有一百五六十斤了,咱队里的猪都没你重。”
周栋的话虽然糙,但很有道理,村里的猪瘦的皮包骨头,养上一年,也才堪堪到一百五六十斤。
村里每家每户有时候,连一斤肉都分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