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里一时间静悄悄的,只剩下炉火的轻微噼啪声。
林李看着火焰,思绪仿佛漂浮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爷爷,您后悔吗?”林李轻声问。
“后悔什么?”林守信笑了,“为国尽忠,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只是偶尔想起你爹娘,心里会有些遗憾罢了。”
林李听到这里,内心被极大的震撼到了,他知道这是独属于他们的信仰。
信仰对于不同阶段的人来说,有不同的解读:对宗教的信仰,对个人的信仰,或是对国家的信仰,都是支撑人类前进的动力。
或许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更多的是追求自我的超越,信仰更多来源于个人色彩。
而在那个动荡不安、战乱纷飞的时代,信仰指的就是保家卫国,一切为国,国家高于一切。
林李是来自2024年的,他知道在1950年志愿军前往朝鲜时,伟大的教员同志的儿子也跟着去了,而且还牺牲在朝鲜战场中。
“爷爷,我明白您的意思。”林李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爹娘他们是为了我们这一辈能有一个更好的环境,他们的牺牲是重于泰山。是为了我们国家不再被欺负,我们的民族更加顽强,我们的人民更加幸福。”
“是的,李子。”林守信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也有些哽咽,“我们国家经历了14年的抗日战争,又经历了3年多的解放战争。能有现在这么好的环境,实属不易,我们家为了国家的强大,付出再多都值得。”
林李看着火焰,心中浮现出无数英烈的面孔。
战争年代的中国出现了无数英雄,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则隐姓埋名。
他们用鲜血和身躯谱写了一首首宏伟的诗歌。
“爷爷,您放心。”林李郑重地说道,“我将来也会像我的父辈们一样学习,国家哪里需要我就往哪里去!”
“好孩子,真不错。”林守信听到林李的话,欣慰地点点头。
时光匆匆而去,岁月在爷爷脸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唯一能显露他昔日荣光的就是那条破旧的绿军裤。
这些以国家为先的英雄战士,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的信仰牢刻在心。不求回报,对于他们,我们唯有敬仰!
“李子,你知道吗?”林守信忽然想起了一件往事,脸上露出一丝笑意,“当年我认识个战友,他特别勇敢,总是第一个冲上阵地。”
“他怎么样了?”林李好奇地问。
“他呀,立了不少功,不过后来受了重伤,退下来过普通生活了。”林守信笑了一下,“但他从来没后悔过,因为他知道,那是他该去的地方。”
林李听得心潮澎湃,他知道这些故事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他决定,一定要让这些故事在自己的心中生根发芽。
“爷爷,那您还记得,当年您是怎么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林李好奇地问。
“唉,李子啊,那真是说来话长。”林守信眼神深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次战斗,都是生死未卜。你知道,我那时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吗?”
“是什么?”林李迫不及待地问。
“活着回来,见到你奶奶。”林守信的眼角泛起了泪光,“每次冲锋,我都在心里默念她的名字。只可惜我回来的时候,你奶奶已经病去了。”
林李感到一阵心酸,他知道,爷爷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那个年代的深情和记忆。
“爷爷,那您现在还有什么愿望吗?”林李轻声问。
“我希望你能好好工作,将来为国家出力。”林守信坚定地说,“我们的国家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
林李点点头,他知道,这是爷爷的期望,也是自己未来的方向。
林守信拍了拍孙子的肩膀,嘱咐道:“行了,李子,我就先去休息了。你晚上出去,注意不要引起院子里的人注意。”说完,他站起身,慢慢回到自己的房间。
林李目送爷爷的背影消失在房门后,独自坐在炉子旁烤着火,思考着爷爷刚才说的话。
壁炉的火焰跳跃着,映照在他的脸上,使得他的表情显得格外深沉。
外面的风仍在呼啸,夹杂着些许秋冬的寒意。
林李自小在农村长大,对这种天气早已习惯。
但今晚,他的心情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沉重和复杂。
“爷爷说的对。”林李在心中默默想着,“他和我的父辈们为了国家付出了那么多,我也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时间不知不觉来了晚上11点多,林李收起心思。
回到房间穿戴整齐,拿上挎包,悄悄打开门,夜风微凉,带着一丝秋意,让他打了个冷战。
来到院子后,先是把自行车收进空间,然后穿过月亮门,翻出院子的围墙,动作轻盈得像只猫。
翻出院子后,他谨慎地环顾四周,确定没有人注意到自己。
这才放心地将自行车取出,骑上车,向东直门簋街进发。
簋(gui)街,其实它原名叫鬼街,是一个从名字到实地都让人有些毛骨悚然的地方,没想到的是簋街后来的越来越好,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而关于鬼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曾为夜市,而老北京管夜市也叫鬼市,于是将此地叫成鬼街。
第二种与东直门“鬼门”之说有关,北京流传着九门走九车的说法:正阳门走龙车,崇文门走酒车,朝阳门走粮车,宣武门走囚车,阜成门走煤车,西直门走水车,安定门跟德胜门走兵车;而东直门走砖车和木材车,因为当年东直门外有很多砖窑,大型木材厂也多在东北方向。
其实呢,就落那么一说,并不那么“严格”。
拿东直门来说,恐怕走的更多的是灵车,就是拉棺材的车。
当年东郊遍布坟场,朝阳门外可能还好,因为是运粮要道。
东直门和广渠门外确是大片坟地,广渠门外还经常有人提前占地,挖个半深的坟坑,俗称沙窝子,广渠门由此得了个外号叫沙窝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