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殿内,朱允炆静静地站着一个屏风面前,屏风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人名。
他的手中紧紧握着笔,笔尖轻触着屏风,每写一个名字,让身边的太监把这个人的信息找出来。
是了,前世的记忆之中,那些写在史书上,关于这个时代的人物。
朱允炆让身边的太监,把每个人都建立一个档案,方便自己以后查阅。
京营的改革,虽然有徐辉祖等人的支持,但是从大明建国到现在已经过了几十年了。
朱允炆有理由相信,这个时候的京营的兵,都成为了老爷兵。
虽然这些人曾经都是底层受苦的农民,但是以这个时代的思想和那低着令人发指识字率。
这帮人也会成为那个,屠龙少年终将成为恶龙的历史因果律。
所以这些与大明休戚与共的勋贵们,军队作为他们的基本盘,绝对不会那么轻易的屈服的。
记得曾经一位伟人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很认同这句话,没有军权的政权,只不过是一个空中楼阁罢了。
他从后世的记忆之中,看到那个充满信仰的强大军队,从建军开始几代人,从来没有改变过。
他清楚的知道这个军队的核心就是政工的制度,让军队之中的每个人都知道为了什么而战。
这种制度也是这支军队,凝聚军魂的关键。
他希望通过引入政工工作,为军队注入新的活力和精神力量。
而成立军官培训班,则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储备力量。
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有合适的人选来执行。
朱允炆需要找到那些身家清白、头脑灵活、口才出众的人才,来推动这项重要的改革。
但是这个年代识字的人才,大多都是儒家的卫士,能够接受这种思想的人,都是风毛菱角。
因为他做的事,就要自绝于儒家门徒的身份,即使能得到朱允炆作为靠山,那也是一个孤臣的存在。
在沉思中,朱允炆不禁想起了大明仁宣之治的三位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
这三位大臣都是大明朝的杰出人才,他们共同辅佐了明仁宗和明宣宗,开创了大明的新篇章。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让他有些无奈。
现在的杨荣和杨溥还在准备府试,他们虽然有着宰辅之才,但还需要时间和历练。
而杨士奇则已经在史馆编史,他的才华和见识都让他成为了合适的人选。
但是,杨士奇是否能够胜任这个重要的职务,朱允炆还需要进一步地观察和考验。
朱允炆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知道,选拔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用心去寻找,用心去培养,一定能够找到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才,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他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眺望着远方的天空,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只见朴不用急匆匆地走了进来,他来到朱允炆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低声禀报道:
“皇爷,有几位部阁大臣派人传话过来,询问明日早朝是否如期举行,需要做什么准备。”
朱允炆微微抬起头,目光中透露出几分沉思。
他轻轻地摩挲着下巴,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过了一会儿,他开口问道:“燕王现在到哪里了?”
朴不用回答道:“回皇爷,据探子回报,燕王的车架已经接近长江,预计再过两日便可渡过长江,抵达京师。”
朱允炆闻言,眉头微微一皱。他心中明白,燕王的到来意味着一场政治风波即将掀起。
他沉思片刻,又问道:“二日后便是朔望大朝,对吧?”
朴不用点了点头,回答道:“回皇爷,正是如此。”
朱允炆深吸了一口气,似乎在平复内心的波动。
他抬起头,目光中透露出几分决断。
他缓缓地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早朝便取消吧。
让宋忠严密监视,注意隐蔽,我需要知道他这一路所有的动静。
你去召史馆编纂杨士奇,让他在谨慎殿奏对,我们需要商讨一下对策。”
朴不用闻言,立刻点了点头,转身快步离开了宫殿。
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将会异常艰难,但他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杨士奇,这位洪武年间出生的杰出人物,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华与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他的聪慧与好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建文年间,他凭借过人的才华和学识,被举荐入仕,担任编纂官,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而到了永乐年间,他更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进入内阁,参与机务,成为朱棣身边的重要谋士。
他的智慧和谋略,多次在朱棣的北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永乐年间,杨士奇不仅随朱棣北巡,还参与了《明太祖实录》的编纂工作。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识,使得这部实录成为了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献。
洪熙年间,杨士奇更是升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成为内阁首辅。
他与杨荣、杨溥等人同心协力,共同辅佐皇帝,使得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他们的努力,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宣德年间,杨士奇继续受到重用,他积极辅佐宣宗,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加强边防,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使得明朝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他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皇帝和百姓的一致好评。
正统年间,虽然杨士奇已年老体弱,但他仍然坚持为国家和人民尽忠职守。
在“土木之变”后,他积极支持于谦等人抗击瓦剌,为保卫明朝的领土和人民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忠诚和勇敢,赢得了英宗的敬重和人民的敬仰。
杨士奇一生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他的许多建议都被皇帝采纳,为明朝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他还注重选拔人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官员,为明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朱允炆选择杨士奇有很深层次的考量的,杨士奇本身不是正经科考出身,而是得人推荐入仕的。
就是这层身份,让杨士奇的身份不被传统的科考出身的官员所容。
所以杨士奇的为官之路更是崎岖坎坷,也是这帮正经科考出身官员眼中的幸进之臣,是要被他们鄙视的。
但是历史证明,杨士奇是很有能力的。虽然不是正经的科考出身,但是杨士奇的能力更加让人佩服。
所以从侧面证明,在三杨之中,杨士奇是更有能力的。
朱允炆这他,就是用他的这种出身上面有短板,同时能力不俗,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像杨士奇的这种官员,脑子更灵活,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不会把儒家礼教那套东西,奉为圭臬抵死不从,这种人更加注重实用主义。